年轻女教师痛苦的说:“我很怕那些学生,但我又能怎么办?”
不少学生家长认为,自己孩子没学到本领或行为习惯不好,就是老师没有教好。有些家长不仅质疑教师的教学水平,也质疑教师的道德水平,导致社会上形成了一种对一线教师不太友好的舆论氛围。客观而言,教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确实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的教学水平不高、教学态度不严谨,一定会影响学生的知识水平。但在孩子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上,教师的作用非常有限,起关键作用的还是家长。
林老师是一位参加工作不到一年的年轻教师,刚到单位上班就被安排接了初三年级某班。该班原授课老师在开学前以身体不适为由向学校提出了岗位调整申请。开始林老师很是不理解:学校为何安排她这样一个没有经验的年轻教师带初三?虽然学校给出的理由是“年轻有激情,容易与学生打成一片,且精力充沛,可以较好地完成初三繁杂的教学任务”,但她的内心仍然相当抵触。可她又无法拒绝学校的工作安排,只得接手这个初三班级。大概因为是新老师,学生有新鲜感,开学头一个月时间,班级状态良好,大多数学生上课都在听讲。然而好日子很快就被班上的几个学生给终结了,几乎每节课,她都要花些时间在管理班级纪律上,严重影响了她的教学进度,也让她与少数同学的关系变得紧张起来。
有一天,她如往常一样上课,坐在后排的几个学生,发呆的发呆,睡觉的睡觉,看小说的看小说。可令她无法接受的是,有两个学生毫无顾忌地聊天,声音大到周边的学生都听得清清楚楚。林老师实在看不下去就严厉斥责了这两个同学,没想到他们不高兴了,他们犟着脖子,等老师转过背,又大声说着话,根本就没把她放在眼里。之后这种情况愈来愈严重,“学生与老师对抗”的次数越来越多,林老师不堪其扰,她在办公室抱怨:“每天上课都心惊胆战,太辛苦了”。同事们一边安慰,一边说出实情。原来前任老师就是这样被学生给气走的,学校找不到其他老师接任,只得安排不了解情况的新老师接手。
得知实情,林老师与学校管理层沟通,希望被调整岗位。校方没有采纳她的意见,认为她应该想办法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而不是逃避。得知林老师有“放弃”的打算,班上一些学生的家长也对她发出了指责的声音。“我只是担心被伤害,有错吗?”她很痛苦地说,“我很怕那些学生,但我又能怎么办?” 年轻女教师的话,道出多少辛酸。现实中与林老师有类似经历的教师不在少数,他们或是因为被学校安排接手“问题班级”,或是因为所带班级本身就有好几个“难对付的刺头”,于是在教学管理上经常遭遇挫折,严重的,还在与学生发生的冲突中受到伤害。
担任“问题班级”的老师,意味着不仅要能很好地应对个别学生的“捣乱”,也要有能力保证教学质量,否则一定会遭受来自其他学生和学生家长的指责。所以他们的心理压力很大。特别是那些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他们没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教学经验,难以在“问题班级”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从新教师的角度看,学校应该关心新教师,不应该把“问题班级”交给他们;但从学校的角度看,了解情况的老教师不愿接手,他们只能安排新教师。我们无意评价学校的工作安排,不过我们知道,学生的管理,从来都不是老师一个人的事,它需要老师、学校、家长三方的协同合作。
在45分钟的课堂上,老师面对的是几十个学生,只要有一两个学生肆意破坏课堂纪律,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而社会赋予老师的管教方式非常有限,仅凭批评教育,难以让学生“回心转意”。要想让学生有所畏惧,不敢再破坏课堂纪律,显然需要学校和家长的介入。校方要赋予老师一定的惩戒权限,做老师坚强的后盾。如果老师经验不足,校方应提供管理方面的帮助,必要时,学校领导可以直接与学生、学生家长对话,不能把管教学生的重担全部压在老师身上。家长要信任老师和学校,不能只听信孩子的片面之词,总以为孩子在学校被老师欺负而对老师、学校进行各种指责。正确的操作是,家长要与孩子的班主任或授课老师保持一定频率的沟通,一边了解孩子学习情况,一边提升自己的管教水平。孩子在学校犯了错误,家长不要情绪失控式地对孩子乱发脾气,也不要不顾一切地保全孩子,而是要以科学的态度引导孩子。对老师来说,几年一届的学生,只是他们人生中的过客。但对家长来说,孩子是自己一辈子的牵挂。因此,配合老师管好孩子,最大的受益者其实是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