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散文五人行|李培禹|从记者到作家,从高原到高峰

周末散文五人行与您同行

周末散文五人行

五位志同道合的作家

周末奉献给读者一杯清茶

愿我们的书写

能拨亮心灵那盏小桔灯

送给读者一份精神食粮

送给自己一份开心快乐

从记者到作家,从高原到高峰

文|李培禹

梁衡先生是一本大书,他在新闻、文学、哲学、教育、管理、绘画等多领域取得的学术成就和建树,不是一篇论文能够完成的。我仅就我熟悉的梁衡先生谈一点感受,这感受十分鲜明,就是我题目上提出的论点:梁衡,其人其文“从记者到作家,从高原到高峰”。

作为与梁衡同时代、同时期的新闻人,我们又都毕业于同一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我很早就就关注着这个名字:本报记者梁衡、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梁衡、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梁衡、全国人大代表梁衡,最后是著名作家、学者梁衡。我冒昧地推想,梁衡老师对记者、作家的头衔是心安理得的,或者说是欣然接受的。

梁衡是从记者迈入作家行列的,他在名记者这个高原上,又努力攀上了著名作家的高峰。

先说说什么是好记者、名记者。我认为,任何时代、任何环境下,一个人民的记者必须是有情怀的,一是家国情怀,秉持正义,为人民而鼓与呼,所谓“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我在人大新闻系当学生时,有机会去采访人民大学的老校友、我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时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的廖盖隆先生。走进他的书房,就见到了这幅明代学者杨继盛的对联。廖老说,大家都知道李大钊写的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其实,担道义就需要“辣手著文章”,像鲁迅先生那样。再有,就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记者,还应有一种文学情怀,这是所有写作者记录时代、悲悯人生、忠于生活、歌颂真善美的基本要求。

我们归拢一下现当代一些著名作家,都曾做过记者,或说是记者出身,刘白羽(《长江三日》)、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浩然(《艳阳天》等),前些日读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的全集,他也做过随军记者,抗战时期发表过大量新闻报道。写出过《挥手之间》散文名篇的方纪,当时也是延安的一名记者。同样是从记者成为作家的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高洪波认为,由新闻转入文学是无障碍通道,古今中外皆是。他还说过这样一段话,梁衡从记者转为作家一个重要的桥梁人物是冯牧先生。上世纪九十年代,时任中国作协副主席的冯先生力推梁衡的文学作品,肯定他的散文理论,并亲自主持召开梁衡作品讨论会。当时梁衡刚从一线记者调任新闻出版署工作。这是一个文学老前辈对新闻界文学人的支持与鼓励。冯牧先生也曾是战地记者,他的代表作是《八千里路云和月》。最近读日本作家齐藤孝治的《聂耳传》,一看作者介绍,齐藤先生以前也是做记者的。当然,外国作家中从记者到作家的,最成功的是写出了《老人与海》的美国作家海明威。

我的感觉,大凡后来成就了自己的文学理想,成为读者公认的知名作家的,他们在当记者的时候,就埋下了文学的种子,他们自身的文学修养,有助于他们写出的新闻稿更生动、更传神、更容易抓住读者。

大家都熟悉的名记者、大作家穆青,就是在写出无数篇新闻稿的基础上,抓住机会,发挥才干,经过十次修改(周原语),最终完成了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篇经典作品,从而站上了高峰。

三十七年前,梁衡在记者的岗位上,在完成了报社交给他的新闻采访任务后,他遇见了晋祠,于是他的文学情怀勃发,那杆早已从新闻向文学倾斜的钢笔,写出了一行行优美的文字。我认为,1982年《晋祠》的诞生,标志着梁衡从记者迈入了作家的行列,正是这篇纯文学作品,开启了他从高原到高峰的攀登。前些日,我的母校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请我回去给同学们做个讲座,他们给我定了个题目《从记者迈入作家行列》。正合我意,我专门讲了这样一段话:“我特别推崇一位从记者成为作家——优秀作家——伟大作家的人,他就是梁衡先生。《觅渡,觅渡,渡何处?》、《大无大有周恩来》、《张闻天:一个尘封垢埋却愈见光辉的灵魂》等,都会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占据一定的位置。”那次讲座是宏观的,我还为同学们——未来的新闻记者们,列出了一个方阵:可以说,在梁衡这面大旗下,和他同时代的一批记者迈入了作家行列,他们中有张胜友、彭程、韩小蕙、李青松、刘庆邦、沉石、夏立君、胡健、高红十、徐红等,蔚为大观!

我在北京日报社主办的《新闻与写作》月刊当主编时,就去国家新闻出版署找梁署长约稿,得到他的大力支持。不久,报社把我调到文艺副刊部,我在主任的位子上二十多年,一直干到退休,其间最愉快的就是编发梁衡老师的大作。日报副刊部的编辑都知道,梁衡的作品就是质量的保证,肯定放版面的头题,而且基本上一个字不动,因为稿子是经主任精心编辑过的。审阅(从工作程序上不便说拜读)、编辑梁衡老师的作品,是一种享受,我从中汲取营养,获益多多。读者大多知道,梁总写过一篇《二死其身的彭德怀》,我编发过同样精彩的另一篇他写彭德怀的散文。那是他去山西左权寻访八路军总部,在崎岖的山路中蓦然回首,发现一座山峰形状酷似彭大将军手拿望远镜在指挥战斗,于是望景生情,一篇美文一挥而就。这篇稿子到了我手里,读后被一种理想之火点燃,我想都没想就改了文章的标题:《我凝望一座山峰》。这是我读过此文的第一感觉,我要直抒胸臆。文章见报后引起热烈好评,我给梁总寄样报时,才觉得有所不妥,我擅自改题未经作者同意啊。好在梁总胸襟宽广,没有怪罪。后来我为一家出版社主编一本散文选,又选入了此文。我借机问梁总:“您这篇文章的题目要换回原来的吗?”他说:“挺好的,不换了。”

梁总的名篇《张闻天:一个尘封垢埋却愈见光辉的灵魂》,最初发表在2011年5月号的《北京文学》上,我读后感到非常震撼。我觉得这是一个真正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另一个忠诚党的事业、理想却蒙冤一生的同志加战友的惊天呐喊!这篇丰碑似的文字,比任何一级文件都要强大,它代表了正义对邪恶的鞭笞,它就是历史终于等来的那声振聋发聩的钟声。文章开篇说:

从来的纪念都是史实的盘点与灵魂的再现。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了。这是一个欢庆的日子,也是一个缅怀先辈的日子。我们当然不会忘记毛泽东、邓小平这两位使国家独立富强的伟人;我们不该忘记那些在对敌斗争中英勇牺牲却未能见到胜利的战士和领袖;同时我们还不能忘记那些因为我们自己的错误,在党内斗争中受到伤害甚至失去生命的同志和领导人。一项大事业的成功,从来都是由经验和教训两个方面组成;一个政党的正确思想也从来是在克服错误的过程中产生的。恩格斯说,一个苹果切掉一半就不是苹果。一个90年的大党,如果没有犯错并纠错的故事,就不可能走到今天。当我们今天庆祝90年的辉煌时,怎能忘记那些为纠正党的错误付出代价,甚至献出生命的人。

这其中的一个代表人物就是张闻天。

我当时想的是,这么精彩的一篇力作,仅仅发在文学刊物上有点遗憾,《北京文学》的读者群毕竟有限,我要把它转发在《北京日报》上。当时我们的日报发行数是50多万份,而且每天清晨都直送中南海。但我们副刊最大的权限是一块整版,就是一个版只发这一篇文章,最多是六七千字。梁总的全文一万多字,需要删节。我自认算是个资深编辑了,还得过全国报纸副刊编辑的“孙犁奖”,但梁总的大作可谓字字玑珠,要删去一半文字,又不能伤筋动骨,对我是个很大的考验。我反复阅读原文,思绪跟着作者波动,读到泪水难抑的段落便用笔划出来,整整一个工作日,我编好了稿件,拼版出了大样。打电话给梁总,告知删改的情况。梁衡老师问,有一段我写作时忍不住流泪了,这段保留了吗?我马上说:“保留了。”梁老师问,你知道哪段?“知道,我念给您听。”这就是全文的最后一章《还汝洁白漫天雪》。

大手笔梁衡是这样写的:

2011年元旦,我为寻找张闻天的旧踪专门上了一次庐山……
  第二天一觉醒来,好一场大雪,一夜无声,满山皆白。要下山了,我想再最后看一眼177号别墅。这时才发现,从我住的173号别墅顺坡而下,就是毛泽东1970年上山时住的175号别墅,再往下就是1959年彭德怀住的176号和张闻天住的177号。三个曾在这里吵架的巨人,原来是这样地相傍为邻啊。1970年毛泽东曾在175号住了23天,每日出入其间,抬头不见低头见,睹“屋”思人,难道就没有想起彭德怀和张闻天?现在是冬天,本就游人稀少,这时天还早,177号就更显得冷清。新楼的山墙上镶着重建时一位领导人题的两个字:“秀庐”。我却想为这栋房子命名为“冷庐”或“静庐”。这里曾住过一个冷静、清醒的思想家。当1959年庐山会议上的多数人还在头脑发热时,张闻天就在这座房子里写了一篇极冷静的文章,一篇专治极“左”病的要言妙道,这是一篇现代版的《七发》。我在院子里徘徊,楼前空地上几棵孤松独起,青枝如臂,正静静地迎着漫天而下的雪花。我在心底哦吟着这样的句子:
       凭子吊子,惆怅我怀。寻子访子,旧居不再。飘飘洒洒,雪从天来。抚其辱痕,还汝洁白。水打山崖,风过林海。斯人远去,魂兮归来!
       我转身下山,一头扑入飞雪的怀抱里,也迈进了2011年的门槛。这一年正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张闻天诞辰111年。

刊载这篇重磅文章的《北京日报》,是2011年7月12日。一石激起千层浪,报社内部好评如潮,读者更是反响强烈。让我欣慰的是,人民网、中国作家网等这么多年都保留着这篇文章,来源写着:北京日报。

梁衡先生还为北京日报的“理论周刊”、“北京杂文”版及《新闻与写作》杂志写了大量精彩文章,这里不一一赘述。

梁衡吾师,从记者到作家,是历史选择了他;从高原到高峰,是他对人民、对人生的坚定回答。

此文系作者10月13日在常州觅渡书院挂牌暨梁衡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有 

12

董岩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高级编辑。梁衡先生的博士生,曾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读书,所学领域涉及历史、新闻、哲学,业余从事文学写作。出版了《爱那么短,遗忘却那么长——玄机诗评》、《新闻责任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七讲》等十余本书

梁先生是跨界新闻、文学与政治的作家。由同样记者队伍里成长起来的作家——培禹先生来写他,再恰当不过。况且他曾编发过梁先生的文章,又和梁先生一样有家国情怀,热爱生活,对美对自然充满了激情,想来对于梁先生其人其文的理解一定更深更透。

文中,培禹先生先是勾勒了记者出身的著名作家图谱如穆青、海明威等,阐释了新闻行业对于文学创作的意义,然后定义了梁先生的成长线路,即从记者高原为起点,从新闻中汲取营养,植入文学创作中。以敏锐的思维、高度的新闻敏感发掘文学题材,以田野考古式的采访,找寻写作素材。使其散文创作呈现出对现实的关照,对历史的反思以及大开大合的格局,成为中国散文不可不看的一处壮丽风景……在培禹先生看来,这些成就的取得,除了梁先生自身的禀赋外,也得益于新闻这个记录时代、为历史留存的行业。

培禹先生还回忆了自己在北京日报文艺副刊部时,编发梁先生的文章的逸闻,揭秘了名作发表背后的故事。比如《张闻天:一个尘封垢埋却愈见光辉的灵魂》。讲述了编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互动与理解,刻画了文章之外的梁先生,一个朴实、低调又谦虚的大作家。

“嘉宾有言”名录(以文字发布时间为序)

冯秋子    刘秀娟    梁衡   凸凹    穆涛

张凡     杜卫东  史建军  王剑冰   乔叶

张庆和   施亮    王也丹 刘琼 郝朝帅

李林栋  罗雪村  尹世霖   李迪  何向阳

梅洁    古耜   徐忠志   王小朋    彭程

王谨   陈先义  侯军   高洪波   裘山山

徐迅  李硕儒  单占生  沉石   林立公

王彥     刘虔   李静宜   俞胜   马淑琴

梅小璈  陈喜儒    范昕   简以宁  刘齐

陈丹玲   何频   宁新路   王道生  宋长征

任彥芳  颜华    阿紫     陈桥生   纪从周

刘丙钧   阚则思  刘玉琴 胡健    任蒙

吕高排  祝欣     程步涛  戴荣里  雨瑞

冯敏飞     周璐  徐庆群   张策   苏北

何弘  王贤根  朱竞   李迪  鲍尔吉·原野

范党辉  赵李红 刘湘如  蒋建伟 魏华莹

胡玥   马誉炜  韦法明   任启亮   冯 杰

董岩

鸣谢报刊名录(排名不分先后)

自“周末散文五人行”2018年3月问世以来,承蒙诸多报刊杂志厚爱,对五人行公众平台发表的散文加以刊发或转载,特刊登此名录,以鸣深深谢意。

报纸:

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解放军报、人民政协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学习时报、工人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作家文摘、检察日报、中国国门时报、中国建材报、中国测绘报、中国环境报、中国自然资源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京郊日报、贵州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羊城晚报、山西晚报

期刊:

海内与海外、海外文摘、中国老年、民主、国酒文萃、厦门文学、红豆

李培禹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五度“中国新闻奖”、首届全国“孙犁报纸副刊编辑奖”、第八届冰心散文奖获得者

曾任《新闻与写作》杂志主编、《北京日报》副刊部主任,现任北京市杂文学会秘书长。报告文学曾获全国报纸副刊作品评选金奖,散文、杂文、诗歌等均有作品获入全国选本。近年在《人民文学》《解放军报》《解放日报》北京作协等征文中获奖。出版有《走进焦裕禄世界》《您的朋友李雪健》《笔底波澜》《总有一条小河在心中流淌》等。

阅读别人的故事

突围只在心里

现实

只把手伸给你

伸给你

就代表没有距离

—华静

我的人生信条

就要快乐的活

就要纯洁的爱

就要发自内心的写

—李培禹

生命虽短

却是一个行走过程

试着把生命

当作一首诗

用微笑来品味

才是享受人生

—剑钧

爱过

奋斗过

享受过

生命无憾

—沈俊峰

当我行走

触到灵魂的颤动

当我回首

听见花落的声音

当我写作

看到命运的恩赐

—冻凤秋

       点击下方

(0)

相关推荐

  • 马富海 | 山腰,那个向上攀登的身影——纪念周同宾先生

    山腰,那个向上攀登的身影 --纪念周同宾先生 文|马富海 周同宾先生逝世还不到两周时间,网络上已经被新的事件霸了屏幕,即便是网络上的文学圈里,也是如此. 这是正常的.作家能活在人们视野里,能对人们的心 ...

  • 泸州诗人蓝启发:历经沧桑不改红

       编者按:今(3月13)日凌晨零点四十分左右,从网络获知泸州著名诗人,作家,原泸州日报副刊部文学编辑蓝启发老师仙逝,十分震惊.老师是一位很平实的文化人,主持泸州日报忠山副刊多年,本着对作者.读者负 ...

  • 【作家在线】| 王占禹作品:那片云跚跚飘去

    入夏的一个午后,我行走在家乡田园,突然手机震动,打开屏幕:"老报人韩仲昆先生辞世."我不由地停住脚步,呆呆望着天空的那片云,由浓变淡飘向远方. 韩仲昆,一位文采舞在笔尖.终生爬格不 ...

  • 张振勇:邵东作家有梦有远方——我与《邵东作家》

    不遗余力地去做你热爱的事情,别总为一些零碎的声音而去质疑自己.你很好,会越来越好.请坚定不移! 邵东作家有梦有远方 --我与<邵东作家> 张振勇 来邵东工作,转眼就是十三年了. 在这十三年 ...

  • 第二届西北文学奖揭晓

    第二届西北文学奖获奖作品经评委会评审,领导小组审定,现予以公布. 特别奖 梁 衡  百年震柳 授奖词 梁衡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充满着大气磅礴的思想,也显现出厚重深沉的大散文气韵. ...

  • 读书笔记:它,让我豁然开朗—读《我的阅读与写作》有感

    利用将近两个月时间,认真拜读了梁衡先生的<我的阅读与写作>这本书,感觉受益颇深. 梁衡先生是著名的散文家,有很多名篇入选了中学和大学的教材.<我的阅读与写作>是梁衡先生五十年写 ...

  • 叙大情大理 写胆识文章——访著名学者、作家、新闻理论家梁衡

    来源<三秦都市报>2016年12月25日          梁衡: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历任原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著有<数理化通俗演义>& ...

  • 周末散文五人行|李培禹|海的颜色

              周末散文五人行 周末散文五人行 五位志同道合的作家 周末奉献给读者一杯清茶 愿我们的书写 能拨亮心灵那盏小桔灯 送给读者一份精神食粮 送给自己一份开心快乐 海的颜色 文|李培禹 作 ...

  • 周末散文五人行|李培禹|宝盆儿和他的“阿大”

               周末散文五人行 周末散文五人行 五位志同道合的作家 周末奉献给读者一杯清茶 愿我们的书写 能拨亮心灵那盏小桔灯 送给读者一份精神食粮 送给自己一份开心快乐 宝盆儿和他的" ...

  • 周末散文五人行|李培禹|初游宝岛台湾(两章)

               周末散文五人行 周末散文五人行 五位志同道合的作家 周末奉献给读者一杯清茶 愿我们的书写 能拨亮心灵那盏小桔灯 送给读者一份精神食粮 送给自己一份开心快乐 初游宝岛台湾(两章) ...

  • 周末散文五人行|李培禹|眉山悟东坡

               周末散文五人行 周末散文五人行 五位志同道合的作家 周末奉献给读者一杯清茶 愿我们的书写 能拨亮心灵那盏小桔灯 送给读者一份精神食粮 送给自己一份开心快乐 眉山悟东坡 文|李培禹 ...

  • 周末散文五人行|李培禹|俄罗斯纪行

               周末散文五人行 周末散文五人行 五位志同道合的作家 周末奉献给读者一杯清茶 愿我们的书写 能拨亮心灵那盏小桔灯 送给读者一份精神食粮 送给自己一份开心快乐 俄罗斯纪行 文|李培禹 ...

  • 周末散文五人行|李培禹|永定河上老河兵

               周末散文五人行 周末散文五人行 五位志同道合的作家 周末奉献给读者一杯清茶 愿我们的书写 能拨亮心灵那盏小桔灯 送给读者一份精神食粮 送给自己一份开心快乐 永定河上老河兵 文|李 ...

  • 周末散文五人行|李培禹|大运河流淌着你的名字

    周末散文五人行恭祝新年快乐 周末散文五人行 五位志同道合的作家 周末奉献给读者一杯清茶 愿我们的书写 能拨亮心灵那盏小桔灯 送给读者一份精神食粮 送给自己一份开心快乐 大运河流淌着你的名字 文|李培禹 ...

  • 周末散文五人行|李培禹|闽西歌儿红

    周末散文五人行恭祝新春快乐 周末散文五人行 五位志同道合的作家 周末奉献给读者一杯清茶 愿我们的书写 能拨亮心灵那盏小桔灯 送给读者一份精神食粮 送给自己一份开心快乐 闽西歌儿红 文|李培禹 2019 ...

  • 周末散文五人行|李培禹|石头的温度

               周末散文五人行一岁了 周末散文五人行 五位志同道合的作家 周末奉献给读者一杯清茶 愿我们的书写 能拨亮心灵那盏小桔灯 送给读者一份精神食粮 送给自己一份开心快乐 石头的温度 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