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和74岁的许鞍华和老去的“龙虎武师”

最近有两部关于香港电影的纪录片挺让人感慨,一个是讲许鞍华导演的《好好拍电影》,某大号拿导演“长得丑”话题营销,受到了大家的鄙夷;一个是讲香港武术指导、武替的《龙虎武师》,从70年代讲到现在,今昔对比眼见80年代港片的辉煌时代,到现在的快速下滑,整个过程就像一场梦。

《龙虎武师》一帧一画,故人故事,一招一式,硬桥硬马,很多掌故已飘散。想起录像厅年代,想起露天电影,以及今天DL重温的很多修复老片,在经济高速发展、人们自信阳光、消费能力极强的70、80年代,这群草根出身的拼命三郎赴汤蹈火、飞高爬低、捷如闪电、拳拳到肉,多为幕后,却保证了香港电影打得好看、看得过瘾。最近打得好看的《怒火·重案》也是龙虎武师的余脉,甄子丹曾经就是年轻龙虎武师。

《龙虎武师》这个纪录片就是一个情怀留影,每一个看港片长大的人都会感慨万千,知道里面钱小豪他们想培养新一批武师,为港片留住最后一口气,这是很难的事情,土壤消失种树很难,但你乐于接受这种薪火传承的情怀。片子因授权等因素,邵氏年代的武师故事没收进去,成龙也没出现在访谈里,但留下这样的影像很珍贵了。

现存很多武师都已经6、70岁,摄制组想拍他们的日常生活以及一些生活之苦,都被拒绝了,这群人出身草根,年轻时英姿飒爽、不畏生死,钱好赚,但多数人不知道存钱理财,乃至晚景凄凉,但他们已经把最好的青春留给胶片、留给大银幕。无论是洪家班、袁家班、成家班、刘家班,他们互相合作,互相竞争,都把最好的身手留在了观众记忆里,他们只希望观众记得银幕上的形象。

影院了看《龙虎武师》,就DL了修复版的80年代初元彪主演的《波牛》,蛮好看,袁和平监制的体育加功夫片,估计是最早的足球+功夫的片子了,比《少林足球》早近20年,很多框架对比一下,周星驰还是借鉴了很多元素。《龙虎武师》里斗鸡眼的鱼头允,会搞笑,会功夫,在这里面还很年轻青涩,现在已是苍老之躯。这正是青黄不接的港片现实缩影。

再说回许鞍华和《好好拍电影》。比起王家卫、杜琪峰等人,许鞍华不是一个风格鲜明的作者导演,她的水准忽高忽低,入行四十余年,相对比较高产,涉猎题材也很杂,质量参差不齐,但是拍时代、拍人物有其独到之处,看了这个片子知道这一切的原因,这是一个烟瘾大、动作潇洒、生命力旺盛、内在有趣、生活简单的人。

许鞍华对电影没有太强执念,为了生活有时有戏就拍,包括1987年大投资、被拍坏的《书剑恩仇录》(上下集)电影版,内陆取景,却不同于想象中的香港武侠片,结果亏得很惨。她的电影文戏居多,节奏舒缓,激烈武打很少,适合拿奖,不适合商业操盘,正是港片黄金年代,她可以不停拍片,有人继续愿意投她,亏一些也无所谓。

许鞍华拍电影没赚到钱,至今都过着普通生活,她心态很好,善于自嘲,把自己没赚钱、不婚不育、长得不好看,酒后会大段大段背诵莎士比亚这些东西,讲得很开心。确实,好像拍电影只是她的职业,是电影之神选择了她做代言,因为除了拍电影自己不知道还能干什么。但有一种匠人精神,一旦站到片场,她就要求很高。

就是这份笨拙和从容、认真,许鞍华拍生活日常,拍大时代人心沉浮,常有自己的味道,唯香港独有。最喜欢的导演作品《投奔怒海》《客途秋恨》《女人四十》《千言万语》《男人四十》《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天水围的日与夜》《桃姐》。里面这些角色和许鞍华导演一样从容笃定,让人亲切。

赏味期限

春风十里,不如你。

书影音,见真心,

花十分钟时光倒流,读一篇小文春风不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