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散文五人行|华静|我知道你在这里等过我
周末散文五人行
周末散文五人行
五位志同道合的作家
周末奉献给读者一杯清茶
愿我们的书写
能拨亮心灵那盏小桔灯
送给读者一份精神食粮
送给自己一份开心快乐
我知道你在这里等过我
文 | 华静
前几日,参加一个活动时,友人们说起我们2004年8月去新疆采风的往事。那是由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组织的全国报纸副刊文化记者“走进新疆”采风活动。
作者是在一层沙丽的背后眺望新疆的
一
赴新疆前,我刚陪父母从海南度假回京。那时在三亚已经遭遇轻度晒伤。赶到新疆以后,又被五十多度的高温“亲吻”。报到时,许多熟悉我的副刊同仁竟然没有认出我来。当时的我,白色的沙丽蒙头蒙面,把已经肿胀起来的脸藏在里面。所以我写的诗里才有了那句:那个夏天,我是在一层沙丽的背后眺望新疆的。
为了按时参加采访活动,也因为难得的来新疆的机会,我带着报社年轻的记者束海燕提前一周到达新疆。与新疆检验检疫局记者站站长张启甲取得联系,并在他的安排下,利用一周的时间到南疆几个基层局进行采访。
晚上十点多,我们坐火车从乌鲁木齐出发,直奔500多公里以外的阿拉山口。那里,是举世瞩目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的西桥头堡,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铁路、公路并举的国家一类口岸,也是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边境口岸。那里,风大是出了名的。有人给我们描述过:火车皮都能被大风刮得满天飞。
“绝不是夸张。”阿拉山口的“国门卫士”们看我们惊奇的神情,补充了一句。他们在口岸检验检疫一线工作,平时忙得顾不及自己的感受,但愿意时常能见到有人过来看看他们。
“哪怕是照一面呢。”这要求真不过分。所以,我们在采访时很认真地记录了他们工作生活的状态。感动之余,我们的笔墨和着他们的事迹,组合成一篇篇纪实报道。特别是张启甲写的那篇《大风在这里拐了个弯》,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口岸年轻人奋斗成长的轨迹。这篇纪实当时发表在我主编的《周末版》“社会关注”版块上,引发了国门口岸人的感情共鸣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
二
回到乌鲁木齐,和启甲分手,我们和采风团大部队汇合。
从乌鲁木齐到吐鲁番190多公里,从吐鲁番到吉木乃900多公里,从吉木乃到克拉玛依300多公里,从克拉玛依到喀纳斯400多公里......新疆之行最难忘的,正是这些每天坐在车上摇晃的情景。
几乎总是在路上。从一个地方,到下一个目的地,要坐车走一天。阳光疲惫了路途,让我感觉到漫长的不是路,而是新疆的地界太大了。
这也是此行的主要内容:文化记者走基层、体验生活,应该经历这些,应该感受这些。
一路上,几乎无人居住的地方多。就连上厕所,都找不到合适的封闭区。车上,大家说都要把上厕所改口叫“唱歌”。所以,每走一段路程,大家都会喊司机一声:“师傅,我想唱歌。”每次都引发大家开心的笑声。
说到唱歌,路程中,我们听得最多是关牧村演唱的那首《吐鲁番的葡萄熟了》。边听,边跟着唱。在吐鲁番,我在日记中记录了一个关键词:坎儿井。
坎儿井,普遍于吐鲁番地区。这早在《史记》中有记载的特殊灌溉系统,是荒漠地区特有的。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那水从哪里来的?”我的问题似乎很简单,但都是我不知道的问题。
那个当地的维族老者说,吐鲁番虽然少雨,天又热,可盆地融合了北边博格达山、西边喀拉乌成山的优势,能盛住水。每年夏天,有大量的融雪和雨水流进盆地,渗入戈壁,汇成潜流,为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地下水源。原来,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古人的智慧,劳动者的智慧。我对新疆肃然起敬。
三
途中休息时,站立在口岸一角,用心感受口岸过往的历史。
吉木乃口岸有100多年的历史了。中华民国初年,这里就是我国新疆通往俄罗斯的6条通道之一;中华民国6年,也就是1917年,中俄两国曾在这里设通邮交换台;1931年10月,中国和原苏联两国政府首开吉木乃通商口岸,并划定自由贸易往来区;新中国成立后,口岸继续开放至1962年。在吉木乃口岸闭关30年后的1992年,我国政府正式批准重新开放吉木乃口岸。
有人说,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原产地就是吉木乃县。这首歌的哈萨克语原意是“在那遥远的萨吾尔”。几千年来,游牧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共同缔造了灿烂的萨吾尔草原文化,也为世人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四
“爸爸,我在新疆,在克拉玛依。您想来没有来成的地方。”拨通父亲的电话时,我站在克拉玛依的街头,兴奋里涌动着父亲当年的豪情。
为了建成今天的克拉玛依,40多年前,父亲的许多同事在这里度过了他们的青春岁月。那天傍晚,我看到的是肯德基店、港味十足的服饰店,脑海里浮现的却是父亲当年描述给我的另一个画面:风沙、荒漠、帐篷、地窖。寒风中,硕大的棉帽子下是一张张几乎看不清是谁的脸......
我父辈们的毅力和坚韧,持续到现在。他们的精神,为什么到现在还未歇息?就为了建成众多像克拉玛依这样的城市,当年,他们背井离乡,抛家舍子,下云南、去湖北、来新疆,支援三线,一走就是几年。孩子大了,看到陌生的父亲回来,都会对屋里的母亲喊:“妈妈,来人了,一个叔叔。”
这样的故事我听了很多很多。父辈们描画出了克拉玛依的轮廓,连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部刻在了40多年前的时光表盘上了。
有一张照片,画面中的我看似闲怡自信,却是在地面温度高达60度的状态下拍摄的。画面外,你什么都闻不到。可那天,阵阵蒸发后的牛粪味、马尿味环绕周围。走到任何一处,呼吸到的都是这种气味。
我虔诚地抚摩着新疆的一草一沙,如同与新疆打招呼,握手,拥抱。我知道,这片热土,这片广阔的热土,和我的父辈有缘。虽然,父亲当年没有来到新疆,而是去了云南,但从父亲那里,我知道了克拉玛依,知道了新疆,这就让当时只有七八岁的我骄傲不已——家以外的地方,总有着无尽的神秘。
五
到达喀纳斯的时候,天已傍晚,天上竟然下起了雪。夏日能见到雪花也就是在这里了。8月份的雪依然冰冷。我们从背包里取出厚点的衣服,甚至把裙子当做披肩裹在身上。夜晚来临时,我们住进了帐篷。空荡荡的帐篷里有三张行军床,床下,就是草原的植被。
躺在床上,听风顺着耳朵跑来跑去的声音。冷极时,三个女伴把床拉到一起,人也挤在一起,抱团取暖。总算迷糊睡下,可不到凌晨四点就被冻醒了。草原的冷,是真冷,哈出的气凝在鼻子上会成冰。
终于等到天亮了。赶紧起床。起床后,反而觉得暖和了许多。
有早起的同伴们已经在帐篷外面活动了,估计都是被冻醒的。大家看着不远处绕在山峰上的雾岚,都很向往的样子。
太阳升起来的时候,天气一下子转暖了。
在喀纳斯湖边,泛着蓝色、绿色、白色的湖水中,我真的盼望有传说中的湖怪出来。渴望又恐惧的感觉,让我在湖边摄影时都不敢靠近湖水。所以,后来看到电视中有讲述喀纳斯湖怪的故事,我都很感兴趣。
辽远的喀纳斯,让人无量神思。
我和她告别时,默默地说了一句:“我来过了,来看你。因为我知道你在这里等过我。”
作者2004年在新疆采风
嘉
宾
有
言
12
高洪波:
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作品曾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等
本文在游记的面纱下,有一种诗意情怀的掩映。华静明写新疆的辽阔与荒凉,写亘古的戈壁与雪山,迷人又吓人的湖泊,阳光疲惫了旅途,多好的句子!
好句子背后是对父辈奉献精神的追思与礼敬。是语言背后无言的暗示。是一种厚拙的朴素,朴素有时最感人。华静证明了这一点。
华静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国门时报副总编辑
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第八次全国作代会代表。获第八届冰心散文奖。
出版诗集《有梦在前头》《那只安抚我灵魂的手》《给相遇多一点时间》 。出版随笔集《给心找个家》《送给自己的玫瑰花》《旧铁路上的寻觅》。出版报告文学集《梦里梧桐》。
出版《华静文丛》三卷:《挂满情怀的生命树》《那一片诗情牧场》《停不下来的脚步和云朵》。
阅读别人的故事
突围只在心里
现实
只把手伸给你
伸给你
就代表没有距离
—华静
我的人生信条
活
就要快乐的活
爱
就要纯洁的爱
写
就要发自内心的写
—李培禹
生命虽短
却是一个行走过程
试着把生命
当作一首诗
用微笑来品味
才是享受人生
—剑钧
爱过
奋斗过
享受过
生命无憾
—沈俊峰
当我行走
触到灵魂的颤动
当我回首
听见花落的声音
当我写作
看到命运的恩赐
—冻凤秋
点击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