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古人为什么特别重视节气,史书记载:冬至日,全国要放假

冬至日,是古人特别重视的节气,史书记载:全国要放假,安身静体

12月21日,是冬至日。冬至吃饺子。

我自古以来就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日一直都是冬天里的一个大节日。在某种意义上,冬至就成了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一种文化仪式感在其中。我国南方在这一天通常是需要祭祖的,而在北方这一天一般都会有吃饺子的习俗。

总之,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今天,我们一般把冬至日作为一个传统文化节日来过。实则,其中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和科学道理。越是深入了解,越能感受到其中满满的文化智慧。

冬至日,夜晚最长,太阳高度最小,却不是二十四节气的最末一个,突显古人智慧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24节气歌,这个节气歌从立春开始,一直到最后的大寒结束。也就是说,立春是一年的开始,大寒为一年的最后节气,周而复始,一年一年往复循环。

我们现在已知的自然研究解释,冬至当天,是北半球白天时间最短而黑夜最长的一天,但冬至却不是一年中的最后节气,小寒和大寒才是。因为冬至日的时候,气温并不是最低,反而有些暖暖的。暖暖的原因在于,地球表面能够储存热量。冬至日后,虽然太阳角度高了,但散失的热量反而更多一些,因此从冬至日开始,数九寒天,天气就变得寒风凛冽了。

按照我国传统文化的解释,这是与阴阳概念相关。我国自古就有“冬至一阳生”一说,可见古人智慧。这其中,就涉及到“阴阳”的概念,阴阳消长,一直处于变化之中,阳盛则阴衰,阴盛则阳衰。具体意思是说,古人认为冬至日虽然是阴最盛,但是正因为相反相成的变化之中,反而一阳生,所以冬至日,通常人们的感觉,都会有丝丝暖意在其中。

笔者可能因为接触传统文化的时间久了,反而觉得直接从结果入手,阴阳的概念更容易理解,也更简单。

二十四节气是农历,也是阳历,源于上古时代,非常古老

通常说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但农历其实是阴阳合历,也就是说同时包含了日月运行的规律法则。阴历是依据太阴(月亮)运行规律而来。阳历的意思是说,二十四节气是从太阳运行周期规律而立的历法。我们都知道在地球上看来,太阳沿着一定的轨迹运行,这个轨迹就是黄道。把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进行24等份,每1等份对应一个节气。

源于上古时代,则意味着24节气有着非常古老的起源,至今已有大几千年的历史。最早,24节气源于天上的星象,是依据北斗七星的旋转规律而来。节气的精准掌握,对我国古代的农耕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春耕秋收,哪一样都离不开节气。

正是因为24节气的古老性,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太正常不过。我国古代有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在国际气象界,24节气甚至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发明”。此可见二十四节气,在现代自然科学中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十四节气对于人体的影响,不容忽略

时至今日,随着我们物质生活条件水平的提高,节气似乎已经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因为对于我们个人而言,大多数时间都在屋子里,夏天有空调,冬天有暖风,从表面上看来,时令的变化对我们个人的影响好像越来越小。

事实上,节气的变化对于人体仍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学术界的很多前沿研究,就在于人体与节气的关系展开,诸如探讨节气对人体的影响,生病日期与节气的关系等等。

个别特别敏感的人,遇到节气变动可能会感觉到,身体有一些特殊的情况,比如容易生病,或者不舒服。

在李秀笔记看来,抛去严密的学术数字研究不谈,首先这在逻辑上是成立的,因为天气气候的剧烈变动会影响到人体,是无可厚非的事实。

《后汉书》: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在汉代,这个时候通常会全国放假,好好养身体。我们今天普通人是不放假的。但是对于修行人来说,这一天是一个打坐静养的好日子。李秀笔记有缘结识过许多练武的人,这一天也是需要练功的,据说这一天练武,效果最好,感应最大。

现在,冬至日并非全国法定节假日,并不放假。因此,对我们今天的普通人来说,这一天一定要吃好喝好休息好。

据说,除了饺子,在南方还有吃汤圆的习俗,这完全就是过年的待遇!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评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