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经验」中药五味禁忌
「名医经验」中药五味禁忌
王辉武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
中药的五味,主要有酸、苦、甘、辛、咸等。利用五味之偏,可以治疗疾病,但五味用之不当或用之太过又可能致病。故《格致余论》曰:“五味之过,疾病蜂起。”《素问》也告诫说:“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亡之由也。”因此,讨论五味之禁忌,也非常必要。
(一)酸味药物
中药的酸味药,主要有敛气、敛汗、涩精、涩肠、生津补肝的作用,适用于自汗、盗汗、滑精、腹泻无度和口干少津等症。
【应用禁忌】
1、外感未愈不可过早用酸味药。
《内经》曰:“酸者,束而收之。”酸味药物,收涩,不利于邪气外散,故外感未愈,或外感初起,汗出不畅,畏寒身痛者不宜过早遣用酸味药,以免闭门留寇。
2、胃病泛酸者忌用酸味药物。
凡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症见胃痛胃胀,吐酸,胃中灼热嘈杂等症者,忌用酸味药物,以免加重症状。
【文献选要】
“脾病禁酸。”(《灵枢经·卷八·五味第五十六》)
“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
(二)苦味药物
苦味药物能泄,能燥,能坚,功能通泄,适用于热结便秘;降泄,适用于肺气上逆的咳喘;清泄,适用于热盛心烦。燥湿,坚阴用于肾阴亏虚,相火亢盛的痿证。
【应用禁忌】
1、脾胃虚弱者慎用苦味药物。
据《针灸甲乙经》载:“苦入胃,其气燥而涌泄。”故过苦之药有伤胃的副作用,不可过用。对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大便稀而消化不良者当慎用苦味药物。若欲用,剂量宜小,中病即止,不可过用。
2、妊娠妇女慎用某些苦泄药。
部分苦味药物有通泄泻下功能,有可能导致流产、早产,故当慎用。
【文献选要】
“肺病紧苦。”(《灵枢经·卷八·五味第五十六》)
“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
(三)甘味药物
甘味药物具有补益、和中、缓急等作用。用于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以及脏腑诸不足,心神不宁、失眠心悸等症。
【应用禁忌】
1、胃腹胀满者忌过用甘味药物。
甘味药物有明显的补益作用,但有“甘能壅中”的副作用,壅塞中焦之气,必然加重胀满等症状,故不宜过用。
2、呕吐者慎用甘味药物。
甘味即甜,呕吐反胃的患者,食甘容易加重症状,故等慎用。
【文献选要】
“肾病禁甘。”(《灵枢经·卷八··五味第五十六》)
“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
“甘能令人中满,故中满者勿食甘。”(《中药药性论·五味》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伤寒论》)
“呕家不可用桂枝汤,以甜故也。”(《伤寒论》)
(四)辛味药物
辛味药物能散能行,具有发散之功,主要用于外感风热或风寒、风湿所致的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脉浮等证。或具有行气作用,主要用于气机不畅所致的气滞闷胀痛等症,以及气逆所致的喘息、呕恶或呃逆等症。
【应用禁忌】
1、多汗者忌用辛味药物。
辛味的药物能发散,使肌表之邪外散或从汗解,具有明显的发汗作用,故凡气虚自汗,阴虚盗汗及热病后期气阴两虚多汗者,都应忌用,以免损耗阳气和津液。
此外,小儿和老人虚汗较多,辛味药物当慎用。
2、失血及疮痈患者慎用辛味药物。
血与津都是人体宝贵的阴液,各种出血性疾病、疮痈溃破脓血淋漓都能损伤血液与津液,如果再用辛味药物发散,必然再损阴液,故当慎用。
3、气虚患者慎用辛味药物。
辛味药物善于行气或降泄,具有调气、降逆之功,但又有耗气、破气之弊,故对气短乏力,语声低微,脏器下垂,脉细弱无力者应慎用。
4、阴虚津亏者忌用辛味药物。
辛味药物多兼温燥,故凡阴虚津液亏损者,症见口干、咽干、眼目干涩疼痛,视物昏花,大便干燥,干咳少痰,脉细数,舌苔少,舌质红,或舌苔剥落者均应忌用。
【文献选要】
“夫辛主散,热则阳火,故不可食。”(《兰室秘藏》)
“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
“肝病禁辛。” (《灵枢经·卷八··五味第五十六》)
(五)咸味药物
咸味药物具软件、散结和泻下作用,主要用于瘰疠、痰核、痞块及热结便秘等证。
【应用禁忌】
1、脾虚泄泻者慎用咸味药物。
《内经》曰:“咸味涌泄为阴。”常有润便作用,故凡脾虚运化无力,胃纳不佳,大便溏薄者,应慎用咸味药物。
2、水肿尿少者慎用咸味药物。
气血两虚,心脏、肝脏及肾脏等疾病均可能致尿少、水肿,咸味药物包括人们日常吃的食盐,都可能加重病情,都当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