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代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与明代画家仇英相遇,又会碰撞出怎么样的火花呢? -----仇英的《桃花源图》
一、画家仇英人物介绍
仇英(约 1498-1552 年)字实父,号十洲,是江苏太仓人,与沈周、文徵明、唐寅成为“吴门四家”,均为明代著名画家,又被称为“明四家”,在明代以水墨写意被人们崇尚的情况下,仇英以“青绿山水”而闻名画坛。
仇英的传世之作不仅有画工精细着色艳丽的“大青绿”,还有工笔严谨雍容雅正的“小青绿”,也有飘逸不羁的“水墨写意”,其中最被人们所称赞的就是“大青绿”。《桃源仙境图》、《桃花源图》绢本属于“大青绿”,现藏于天津艺术博物
二、《桃源仙境图》
《桃源仙境图》中,作者运用纯熟的技法,面面俱到地勾画出世外桃源般的绮丽景象。山体用石青石绿大面积勾廓晕染,着色既大胆浓郁,又清雅俊逸;淡墨细笔勾描萦绕山间的云气,线条婉转绵延;亭台楼阁刻画精致细腻;人物衣纹线条匀劲流畅,刻画生动传神。
《桃源仙境图》常被归类会“桃源图”系列画作,即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题材。这类题材多为《桃花源记》中所记载的内容为境。
“吴门四家”广泛取法诸家,把绘画当作展示自己文人身份的名片,进而把自己的修养、趣味在画作中体现出来,他们渴望像前辈们那般回归山林。
在仇英的绘画作品中,古摹和仙境题材是很常见的,从中可以看出,他内心深处对文人士大夫阶层的文人精神十分向往。
青绿色是《桃源仙境图》的主色调,在刻画人物方面借鉴了元朝画家的笔法。在桃花掩映中,临流而坐着三位高士,这很接近元朝的画风,其服饰又给人一种仙风道骨的感觉。画中一个文人在抚琴,另一个在俯首倾听,仿佛在思考着什么,还有一个人依靠在石岩上,沉浸在对琴声的欣赏之中。
画中高士身着白衣,在周围多彩环境的映衬下,给人以飘飘欲仙的感觉。这幅画中的山石突兀,淡赭石色是其主基调,再以石青与石绿夹杂其中,通过晕染的手法使这两种色彩交融在一起,山石的立体与层次感就会更加突出的显现出来,这也使得整体的色彩浓度有所淡化,让画面给人一种更加秀丽端庄的感觉。
画中以淡墨渲染树的枝干,树干的苍劲挺拔呼之欲出。枝叶则采用了花青色,平染起来给人以厚重的感觉,以树丛的繁茂也因此被鲜明的体现了出来,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厚重感,与山石的色彩交融在一起。画中的高士使用了白色作为主色调,把他们超凡脱俗的神态刻画的惟妙惟肖,也把整个画面的亮度提高到了一定的水平,如同处于仙境之中。
三、《桃花源图》
此大青绿山水《桃花源图》卷是明代画家仇英的作品。画作题材取自东晋诗人陶渊明所作《桃花源记》,描绘了文人理想中的隐居之乐,画卷大致可分为五个场景:发现桃源、桃源见闻、源中闲聊、桃源畅饮、离开桃源,卷前有清乾隆两处御题。此卷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这幅画卷以武陵渔夫的行踪为主线,贯穿全篇,画中绘有四十多个人物,他们形态各异、表情丰富,惟妙惟肖。其中有划船的渔夫、打柴的樵夫、扛锄的农夫、聊天的村民,每个人都快乐地做着自己的事情,怡然自得,展现出田园生活的无限乐趣。画中山水和人物完美结合,浑然一体,营造出景致优美、悠闲自得的人间仙境。
第一段:由卷首至山洞口。起首处双松乔立,河流两岸,桃花落英缤纷,崇山连绵起伏,白云冉冉升起,河流尽头处,为岸边的一处洞穴,洞前停一舟,洞中见一人,即为武陵渔夫。
第二段:山洞口之后到山顶凉亭。过此洞仍见一水流,水上有一艘捕鱼的小舟,画面到这里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河岸上,稻田、人物往来其间,远山白云横锁缭绕。
第三段:山顶凉亭之后到双层大宅院之前。在山林密荫处,可以看到这位外来的武陵渔夫与村中人会面、村人闻讯前来的情景。
第四段:一双层大宅院到宴客所。其间可见乡人愉悦地往来于路途,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
第五段:宴客所之后到卷尾。画山石密林,崇山溪涧,武陵渔夫独自眺望。
四、《桃花源图》高清大图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