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信平丨老来伴

老来伴

作者:郑信平

周六早上五点多点,老妈打来电话说,堂伯父周五夜里十一点左右过世了,两个儿子两个女儿都守在床边,送了最后一程,言语中很是欣慰。老家有老人过世子女守在床前送最后一程的“孝”道,作为同辈的老妈他们,自然也希望看到堂哥堂姐们床前送伯父终的温馨画面。况且伯父本于今年正月要办90大寿,因了疫情之故改在年冬之时,哪知瘫痪在床近四十年的他不愿再麻烦伯母和子女了,在处暑之时择凉而逝,去往天国。

人说少年是夫妻,老来是伴。你我皆是过来人,我想应该有差不多的同感吧,就是说夫妻也好,说伴也好,爱情婚姻终归是要在柴米油盐中日复一日逐渐变成为左手拉着右手的。双手合抱,才能抬起生活这一沉重滚圆的巨石;通力合作,方可推动命运赋予夫妻双方的责任这个辘轳转向前方。何况父母辈的他们是在父母之命下的结合,更无从谈论爱情的前提了。他们唯有对家的牵挂付出,对子女的全身心爱护,对长辈的遵从敬慕。他们生活在农村,是同姓本家聚居之地,一切皆在本心驱使下,在族规中井然有条。如此,即是他们的生活。

印象中,堂伯父很是威严,这与其志愿军经历有关,复员后,又一直是村干部。做事公道,身体力行是大家对他的评价。可惜,在我读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他不幸得了偏瘫,行动十分不便。于是,记忆中的就是堂伯母整天陪伴他搀扶他的样子。四十年来,年年如此,月月如此,日日如此。金华兰溪远嫁而来的伯母,几乎不识字,孔孟之道、宋儒之德,听都没听过。她没有高大上的任何言语,唯有尽心的付出与夜半的把尿端屎,头上的缕缕青丝从浓密而灰白而花白而全白。永不变的是伴这一角色。

确实,老来是伴,是真的。想我自打记事起,父母也是经常吵架的,有时还动手。也是,66年初中毕业的老妈,嫁给干粗活的工人父亲,自认为划不来,但父母之命不可违,日子还是得过下去。争吵也在日子流逝中逐渐减少乃至平息了,共劳动,同赶集,一个烧火一个做饭成了晚年他们的风景。堂伯母则是自然灾害饿肚子之时,从浙江逃难来到郑塘底嫁给堂伯父的。他们也是一起生活,共呼吸同命运,相伴几十年,虽然一个壮年偏瘫,但不离不弃。这都是姻缘使然。

日子也在物资缺乏,时常争吵中过到了二十一世纪,我们后辈们也各自成家,堂哥堂姐还在苏州事业有成。而父母辈的他们则是在岁月的流逝中由身强体壮变成了弯腰驼背,成了瘦弱孱孱,成了医院的常客。而医院陪伴的身影,更多的是老妈伯母他们辈这另一半,同是伴的老人。因为儿女都有事业,有家要养,这是理由,更是借口的成份居多吧。这就是老来伴。

伴,篆体为伴,各出半人才成“伴”。由此可见,伴是一起,是合作之意,没有利益的要求。伴还有绊之意,互相纠结在一起,更没有分开的意思。由此,婚姻中的夫妻,在父母辈他们以他们的实际行动,阐释了其更牢固,更永恒的朴素之相伴之意。他们无所求,无分别意,无论贵贱贫富。

人生七十古来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技术的进步,现在,七十是常态,八十也是多又多了,但九十仍是稀之又稀的,何况是瘫痪在床四十年的伯父,可见伯母伴的功劳。

(2020年8月24日09:29。周六回了趟老家,拜别堂伯父。堂哥为了伯父的落叶归根,特意在老家做了栋别墅,请大堂姐和伯母一起照顾。我每次回家,都要去和伯父聊聊,耳聪口齿清楚的伯父,青光眼,每次都能听出我的声音,叫得出我的名字。)

文/郑信平

编辑/王孝付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郑信平,江西玉山人,四川大学毕业,哲学博士,曾在乡镇、县级政府任职,挂职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现为中部某省地级市公务员。从事金融口工作。喜藏书、阅读,也喜动笔。

《金秋文学》™ 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0)

相关推荐

  • 有钱才是王道?不要等老了才明白养儿防老的道理,后悔也来不及

    中国的传统观念是养儿防老,生儿育女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在自己年老的时候有人照顾:中国还有一个传统观念,叫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即一个人没有后代是最大的不孝,是愧对父母.愧对祖宗的 ...

  • 我那个“晚节不保”的大伯父,背负20年骂名,晚景凄凉了才懂爱情

    我有酒和茶. 你有故事,就来找我. 01 早上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位老人网恋,奔着结婚而去,见面10天转给女方168万,后来却不欢而散,只拿回70多万,其他部分被判"赠予". ...

  • 【云峰故事会】龚增元 | 三 姑

    你我的平台,大家的舞台 麻城文学微刊 主办单位 麻城市诗词学会 麻城市作家协会 智慧搜索 麻城文学微刊 <从大别山走出的共和国将星>卷一|老屋湾大赛全部作品|大赛评奖|颁奖盛典|获奖作品电 ...

  • 若是不合适,再好也没用

    文/又木 图/网络 周末的时候带着六岁的小侄女逛街,上次承诺给她买一个小礼物,走到一个很可爱的精品店门口时,她停住了,我说:"想到要啥礼物了是吗?"她点点头,小声地说:" ...

  • 北墨作品 I 痛悼伯母

    我的伯母--林翠兰,5月24日晚上10点,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与世长辞,享年78岁. 二十四日晚上十点二十,接完三哥的电话,我一下子呆住了,手足无措,怎么也不相信这是真的.至夜里一点四十仍无法入眠,早晨 ...

  • 江伶玉【笼中凤(续3)】

    笼中凤(续3) 文/江伶玉 无论是喝了孟婆汤.忘了前世的事情,还是轮回多少趟,即便是两人离得十万八千里,都会顺着这情人丝找到彼此. -----题记       四 是夜,绚丽多彩的烟花在黑夜里绽放.今 ...

  • 郑信平丨家乡的老房子

    家乡的老房子 作者:郑信平 去年国庆后,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请师傅将老家的房子翻修整理了一下.终于完成了多年的心愿.房子现还有老妈在住着,但因为二哥三哥的房子修建在后面,有等父母过世后推倒给当空场的可 ...

  • 郑信平丨饭碗

    饭碗 作者:郑信平 上午,初中一直到高中的同学永华从老家来市里,到我办公室坐了坐.三十多年了,我们从稚嫩到成熟,个子也从初一时的小不点到现在人到中年的(都是)横向矮锉锉,可谓有苦同担的绝佳好例子了.我 ...

  • 郑信平丨说泪

    说泪 作者:郑信平 写了<谈笑>,自然就要说说笑的对立面哭了.可一想到哭,就老大的心里不痛快.因为第一印象,哭就是因了外来横逆之力过大,承受不了或抗拒不了,而难得支撑下去所致,或者是不想离 ...

  • 郑信平丨谈笑

    谈笑 作者:郑信平 身份证塑料封皮破裂,数字磨损,到派出所重办.照相时,被要求微笑,可面对漂亮女民警,我倒是正襟危坐得紧,一点都没笑.回到家,想翻翻清人程世爵的<笑林广记>,找回笑的神经细 ...

  • 郑信平丨书信

    书信 作者:郑信平 每晚睡觉前,照例要浏览微信朋友圈,雷打不动.尤其是有几个人的朋友圈,若几天没看到其发出新东西,就感觉心里少了什么,是不是他这几天家里有事了?多少次想问问,也是,兴趣类同.人皆有所好 ...

  • 郑信平丨手机

    手机 作者:郑信平 什么东西是我们每天都不可或缺的呢?现在若提个这样的问题,答案肯定是手机了.试想每天出门前先摸摸口袋,看少了什么,无非是钥匙和手机.钥匙忘了,可以等家人的开门,但若手机没带,肯定感觉 ...

  • 郑信平丨对门对吹

    对门对吹 作者:郑信平 两个人,两对门,对着吹牛皮,对着吹啤酒瓶,这就是对门对吹,说的是我在四川大学读书时,和对面宿舍的中文系古汉语文字学博士生龚泽军兄弟的一些有趣往事.四川大学在四川省会成都. 成都 ...

  • 郑信平丨夜半青苑

    夜半青苑 作者:郑信平 前几天看到一个视频,省长视察南航的食堂,里面有省长指着价目表,读出半份半价,一下子就引起了我的注意. 也是,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就肚而食,有时半份足 ...

  • 郑信平丨拖拉机

    拖拉机 作者:郑信平 七八十年代的农村,道路也是四通八达的,不过,全是土路.我们雨天光脚上学时,脚丫缝里冒出的泥浆,煞是让人颇有若是稀粥,该有多惬意的遐想. 路上跑的,记忆中的好像只有各种拖拉机,卟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