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平老故事」辽吉一分区卫生处驻地旧址 ——康平县小城子镇卫生处
“吹响战斗的号角/春风又绿了/马莲河的青青草/胜利的曙光呦即将来到……”随着东北人民民主联军在辽北地区革命根据地的开辟,革命形势向有利我军的形势的发展,辽吉军分区在康平进行开创性的土地革命,让积贫积弱的农民翻了身,有了自己的土地,康平人民欢欣鼓舞,参军参战的热情高涨,他们对当家做主人的新生活充满希望,类似这样的自编自唱的民歌小调在康平各地经常听到。
抗战胜利后,根据中央的部署,大批干部和革命队伍派往东北,接收被日本关东军侵占的土地,建立革命根据地。康平地处辽北,北与内蒙西与当时的科左前旗接壤,处于国民党反动派势力薄弱的地区,这为康平成为辽北革命老区提供了客观条件。康平曾是辽吉一分区和辽吉一地委的驻地,辽吉一分区卫生处就设在康平县七区(今小城子镇)小城子村东李维一家。
该宅基为康平县七区(小城子)小城子村私人医生李维一住宅
陆建书
自辽吉一分区进驻康平后,剿匪平叛,组建民主政府,打击地方反动武装和国民党部队的一次次侵扰,在战斗中很多伤员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在我军中也出现医护人员缺乏现象,经辽吉一分区立会研究,决定建立既能救治伤员的医院又能培训部队医护人员的学校的机构——卫生处。卫生处选址成为辽吉一分区讨论的焦点问题。首先保证安全,与前线要有安全距离,有利于伤员的转移安置。其次,要有必备的场所设施,有足够医治伤员和培训医护的房舍。
乐峰(左一)和刘瑞森
乐峰在延安中央医院当过护士,一直从事医疗工作,具有丰富的护理经验。卫生所主要负责护理、医治部队伤病员;卫生处设一所卫校,主要为部队培训医生和护士,教师由部队的有经验的医护人员和地方的医生担任,学员是选拔部队里年纪小,有点文化基础、接受知识快的战士。部队有些小战士还没有成年,扛枪行军有些吃力,他们正是长身体学知识的好年纪,也是将来医疗行业的中坚力量。通过培训,学员掌握了基本的医护知识,能够独立完成外伤治疗护理的工作,减轻了部队医护人员匮乏的窘境。
卫生处平时伤病员不多,给当地老百姓看病。每次战役之后,伤病员就多了。病房多数设在老百姓家,小城子村多数人家都住过解放军伤病员。部队医院尽量不给地方添麻烦,老百姓却尽力给部队提供方便。有的人家宁肯自己住耳房,也把正房让给伤病员住,老大娘把舍不得给孩子吃的鸡蛋送给伤员,妇女们给到村内宿营的子弟兵做饭烧水,全家老小腾出热炕,让战士休息。当时军民之间可谓鱼水情深,亲如一家。小城子辽吉一分区卫生处为部队培养了大批医护人员,治好伤员,为重返前线参加战斗作出重要贡献。
1948年2月,随着战线难移,形势发展,小城子辽吉一分区卫生处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1948年9月卫生处由处改部,部长王志、崔振北,政委王一琴,党支部书记陆建书。1951年春,卫生部撤销。
崔振北夫妇
经过辽吉一分区卫校培训的医护人员后来充实到各个野战部队,为解放东北,建立新中国作出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