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师一日一得之理法方药(12)医理探秘|先议病后议药——从临床实践去找药物

作者:曾培杰/陈创涛

先议病后议药——从临床实践去找药物

◎勿以方药去套病

“先议病后议药”这六个字是喻嘉言《寓意草》里临证实践的毕生心得,这也是伤寒、金匮里头仲圣传心之法。历代名医无不是以辨证精准而遣方用药如神的。

所以治病总得先从识病开始,识病后才议药,能认识到疾病怎么得的,那千百种药中,随手用一两种,都容易药到病除。

我们之前也形成一个学医误区,就是普遍看重于先读药物之书,认为某某药治某某病,某某方有某某功效,这样在方药里头转了很久,却没到疾病变化的世界里去研究。

后来老师说,这种思维要慢慢修正过来,以方药去套病,就像公园游乐场拿竹圈去套物一样,多有不中,偶中一二,便为之惊喜,却难以反复复制,故多为他人诟病。而先议病后议药就不同,这就像是瞄准打靶一样,先瞄准了再扣扳机,八九不离十。

这里列举几个老师临床从议病过渡到择药的思维过程,看看一个传统中医是如何遣方用药的,而不是用方药去套疾病。

◎由病到药看蛇床子、忍冬藤

譬如,阴道瘙痒,寒湿所袭,脉沉迟。

老师便说,哪味药能够暖下焦寒,又可以杀虫止痒?

学生们先想到贯众、苦参,但老师说,这些是偏凉的,我们要找温热的。病人下焦阴湿,才招各类虫痒。你只是用凉性的杀虫思路,虫是消灭掉了,但寒湿的环境没改善,它又会反复。这时我们要想能温阳又能治虫的,比如蛇床子、硫黄。

又比如,病人皮肤瘙痒,心烦热,舌尖红,脉细数。

老师说,这种痒是风热袭表,闭阻经络。所以我们要找一味药,既能够疏散风热,又能够疏通经络,还有止痒功效的。你们想想是哪味药?

向辉反应快,说,忍冬藤。

老师说,没错。忍冬藤,祛风热止痒,又以其藤类药善于通经络,止痹痛。对于风湿热痒疹,经脉不通者,就这一味药都管住了。所以不管外洗方还是内服方,这味药都足以担当重任。

◎由病到药看红藤、白芍

又譬如,病人腹痛,舌苔黄腻,医院检查肠道长了息肉。

老师说,这种情况,首先是不通则痛,为什么不通?因为息肉在那里,阻滞住经络血脉,局部壅堵,造成瘀血,日久不通就会化热毒。所以有没有一味药既可以通经络,活血化瘀,又可以清热解毒,把肠道郁滞热毒给降下去。

这时大家一下子都想到了红藤,老师说,没错!红藤这味药,既可活血化瘀止痛,又可以祛腐排脓消肿,还能清热解毒除湿。古代把这一味药作为肠痈,也就是各种急慢性阑尾炎的代表药物。现在它也是外科、妇科,甚至骨科各种炎症性病变的重要药物。

又比如,病人脚微肿,但舌上却少苔。

老师说,这是阴不足,水湿又利不出去,所以要找一味药既能养阴又能利水的,你们想想是哪一味?

学生们说,是白芍。老师点头说,没错,是白芍。在这里白芍比泽泻更管用。病人阴不足后,水湿不能被利用。我们用药不是去逐水湿,是去想如何把水湿之患变为水利,用白芍把阴分补足,利尿也不伤阴。

我们就想到,为何完带汤、真武汤里都有白芍,原来还有这层道理啊。

◎打气筒与杏仁

又有病人,大便秘结,排便老觉得没力气,但双寸脉又是明显上亢的。

老师笑笑说,这种情况你需要给肠道打一股气,但不是补气。你用一般补气养阴润肠的药,补进去也给它上亢的脉势消耗掉了。你们看有哪些药可以给病人降脉势通便的?

大家异口同声说到,杏仁、苏梗、紫菀、枇杷叶。

老师点了点头说,没错,杏仁加苏梗,这通便力量就够大了。

病人服用后,果然排便非常顺畅。他说以前吃了不少润肠通便的药,跟这方都没法比。这就是从临床脉象思维、病性特点,到中药世界里去找药物。

这种双脉上亢便秘的病人很多。为什么呢?

因为心肺之气往上一调,就像热气球一样往上飘,肺和大肠相表里,肠道的气应该以下降为顺。但是因为心肺气血并走于上,导致上焦充血,气血下不来。所以肠道排便不滋润,不通畅。

就如同我们用打气筒打气一样,我们只是把打气筒往上提拉,并没有往下按压,所以打不出气。这杏仁、枇杷叶,就是一组对药,代表直接往下按压的象。当然,选枳壳行不行呢?槟榔行不行呢?苏子行不行呢?

当然没问题,我们辨证准确了,只要那个力是向下走的,都管用。就好比往下打气,我叫张三来打行不行,叫李四、王五呢?只要他们都是往下压的,那气就出来了。可见中医治病,之所以灵活,全在于临床疾病本质拿捏到位。

后来我们看《慎柔五书》,发现里面正有治疗虚损大便秘结的宝贵经验。书中说:“虚损大便燥者,用杏仁、枳壳、苏梗,则能去宿粪。”

但作者也没有形象地把这机制说出来,而老师这里却能够用妙喻之法,如同打气筒一样,肺气往下肃降,肠气就能往外排。所以病人吃了这服药后,高兴地说,感到大便排得从来没有这么顺畅过。但老师这方子里又没有峻猛的泻药。

这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亢则害,承乃制。脉象上亢,便容易出现便秘等危害。我们就拨转气机,让气机转个圈顺承下来,疾病就能得到有效的治疗了。

当然,临证之中还有很多这方面生动的案例和用药择药的智慧,这些思维方式都是先议病后议药的。这也是仲圣千年来的心传要诀,我们看《伤寒论》或《金匮要略》里很多篇名都“辨某某病脉证并治”。可见治病的思路就是要先辨病、辨脉、辨证,最后才出治法和用药。好像打枪一样,先得瞄准,后面才扣扳机。

这就是临床实践之中找药物的好处,它不容易被病名和病人的主诉所迷惑,更强调医生个人的诊病辨脉水平。

临床上对医学要深入研究,提高疗效,很重要的一点也在这里。而不是挖空心思,想尽一切办法,去找偏方、秘法、特效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