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汗=阳虚!一张方子,补阳+利水,收住盗汗,值得研究一番
盗汗=阳虚!一张方子,补阳+利水,收住盗汗,值得研究一番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剂,须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借鉴、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方剂学》、《伤寒论》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让我高兴的是,在我的后台上,我看到不少朋友的留言。他们通过我的文字,也对中医产生了兴趣,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兴趣。他们在我和我探讨,和我交流。我觉得,这是我最大的收获。
现在,我再来和你一起研究一张医案,一个配伍。我觉得,它既有学术意义,也有现实意义。
这个医案啊,是我从前在经方学习班里,听老师讲的。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性,年45岁,姓张,是一个教师。有这么一段时间,他发现自己睡觉睡熟了以后,出汗。睡醒了,汗就止住了。醒来以后啊,浑身乏力,食欲不振,而且后背部位有凉飕飕的感觉。
这盗汗是怎么回事啊?他就找原因。找来找去,也用了很多中药、中成药,效果一般。
后来,他找到一位中医师。这位前辈,以善用仲景经方为特点。具体姓名,我就略去,不细说了。
中医师仔细看,发现患者舌苔滑而腻。忽然,他就问了一句,你的小便多不多?
患者回答,小便不多。晚上很少起夜,白天小便的次数也很少。别人早晨起来都得排尿,他早晨起来以后,没有多强烈的小便感。
结合患者后背常有凉意的现象,医师脑海当中很快出现了一个思路,这就是阳气不足,水液不通过常道而出,转为以汗为出。想到这,他提笔写了一个配伍。方见——
桂枝、牡蛎、夜交藤各20克,白术、茯苓、泽泻、龙骨、五味子各15克,3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结果,患者服用6剂之后,诸证悉平。盗汗消失了,小便多了。
这是怎么回事啊?我给你简单解释一下。
其实,问题的突破口,就在于他小便短少这个细节。
小便是什么?是我们排泄水液的主要通道,对不对?小便短少,意味着这条通道不灵光了。
为什么不灵光呢?你看这个人,后背常常有凉飕飕的感觉啊。这说明什么?是不是阳气不足,有阳虚畏寒的问题?阳气,有蒸腾气化水液的作用。水液在体内的代谢,离不开阳气这个动力。所以说,他阳气虚,就导致了小便短少。
在这个局面下,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即水湿内聚。他舌苔滑腻,周身乏力,食欲不振,无不是脾胃湿困的写照。对不对?
但是,这么多水湿,你总得有个地方排吧?小便这条道走不通了,那就走别的道,于是就化为汗液,在熟睡时分体表卫气虚弱的时候,跑了出来。这就形成了盗汗。
可见,这一切的源头,都是在于阳气不足,水湿内困啊。
那怎么办啊?医案里的思路就是,我通过方药,把你小便这条道路重新打开,让水湿津液在体内的代谢,恢复常道。这样一来,就不必以出汗的形式来解决问题了。
于是,医案里头就用到了五苓散加减。
五苓散,是张仲景在《伤寒论》当中记载的经方,基本配伍就是茯苓、猪苓、白术、泽泻、桂枝。作用就是温阳化气,行水利湿。其中,茯苓、猪苓、泽泻都是利水的,白术健脾燥湿,增进对水湿的运化之能,桂枝则通阳气,温阳化气,增进行水之能。
医案里头,无非就是重用桂枝来温阳行气,同时加入了可以收敛止汗的牡蛎、龙骨、五味子,以及可以养心安神的夜交藤。久汗上心血啊。夜交藤补心血,安心神,是很及时的。
所以说,这个案例治疗盗汗,巧妙利用了温阳化气、利水除湿的思路,通过恢复小便的通利,让津液代谢重新正常,从而关闭盗汗这个不正常的水液代谢通道。其中的道理,是值得我们好好体会的。
我把这个写出来,供我的读者朋友参考借鉴吧。无论您是专业的中医人,还是中医爱好者,亦或是正在受出汗异常症状困扰的人,我觉得,这篇文字,或许都能给您带来一点启迪。当然,就应用而言,我们要在中医师辩证指导下来进行。辨证施治,这很关键。
好了,就说这么多吧。不知道我这篇文字是否满足了您的胃口。总之,我尽力了。
转自 小药养生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