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追求与渴望,但一定先选对方向
原创丨版权:书报文摘
人这一生总是有渴望、有追求的,但渴望的东西未必是自己喜欢的,追求某种事物有时候是盲从地随大流的。要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才能更好地完善人生。
就像报考北大考古专业的女孩,即便有人或善意或无意地提醒她不该选择这个专业,她的心仍然是平静的,因为她很清楚自己想要做什么。
不必羡慕别人的人生
有人一味羡慕别人的人生,却看不到自己的幸福。这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也不会有相同的人生。
没有谁能够事事顺遂,你羡慕别人的幸福,只是没有看到在那幸福的背后也会有艰辛和困苦。
电影《甲方乙方》便讲述了体验理想人生的故事。影片中,几个年轻人突发奇想,开办了“好梦一日游”项目,帮助别人梦想成真。
卖书的板儿爷想当一天的将军,生于和平年代的厨子想成为宁死不屈的义士,有钱人花钱吃苦,大明星渴望过普通人的生活……
而当他们真的体验了向往的生活之后,却没有感受到想象中的快乐。只有回到自己原本的生活中,才又找回了真正的自己。
泰戈尔的《错觉》写道:“河的此岸暗自叹息:‘我相信,一切欢乐都在对岸。’河的彼岸一声长叹:‘哎,也许,幸福尽在对岸。’”
与其羡慕别人,不如把这个时间用来提升自己。沿着别人的足迹,不会走出自己的人生。
不必追求无谓的个性
与羡慕别人相反,有些人追求的是与众不同。人有个性,这本没有问题,但若过于刻意,为了个性而个性,或许会适得其反。
为了显示自己与众不同,有人擅闯无人区,有人在高速公路上飞速骑行,有人不顾安全在铁轨上拍照……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在这个崇尚个性的时代,彰显个性和表达自我是每个人的权利。但有些人为了顺应所谓的时代潮流而刻意制造个性,实际上也是一种随大流,反倒失去了自己的性格。
而当其中一些行为危害自身或社会安全,甚至违反法律法规时,个性便成了任性。
个性应是有限度、有底线的,一个人没了底线,失了原则,那么所谓的个性,只会令旁人生厌,甚至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个性是以界限为前提的,没有了边界,谈何个性,不过是给自己的为所欲为找个借口罢了。
积极寻找生命的意义
我国积极心理学发起人彭凯平教授曾解释渴望不等于喜欢:我们喜欢一件事情和我们渴望一件事情,是完全不同的神经通道。人的渴望可能是社会塑造的、文化强加的,甚至是别人误导的。
彭教授举了《伊索寓言》中狐狸与葡萄的故事。狐狸特别想吃葡萄藤上成熟的葡萄,但它怎么跳也够不到。最后只好放弃,边走边说:“我敢肯定,葡萄是酸的。”
这便是著名的心理防御机制——“酸葡萄心理”的由来。
而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即使狐狸继续尝试,并吃到了它渴望的葡萄,最终也很可能觉得自己其实并没有那么喜欢葡萄。
无论是否吃到葡萄,狐狸都不会感到满足,所以根本原因不在于葡萄,而在于狐狸想要的到底是不是葡萄。
盲目追求之人正如故事里的狐狸,有的人吃不到葡萄,心有不甘地离开了;有的人不肯放弃,以感动自我的方式坚持下去,然而即便吃到了葡萄,也丝毫没有满足的感觉,因为那原本就不是他想要的。只有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和方向,不管结果如何,才能真正的得到内心的满足。
周国平曾说:“因为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然后看看别人,他有我没有,就焦虑了。一个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他要的一定是符合自己性情、秉性的,追求这些东西,他才会平静、从容。”
人生始终在路上,亦步亦趋和偏离轨道都不会走到我们希望的目的地,只有找对方向,才能通往幸福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