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代观音探讨闽作木胎造像更迭

福建,自古以来便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富饶之地,三面环山,东畔临海,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让它成为一个区域特征十分明显的省份。由于福建内河流自成体系,境内崇山峻岭,省内人忙着对外贸易,也极少与内陆省份联系。

这种半封闭性的环境,使福建无论人文风情、宗教信仰还是宗教造像艺术,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地方风貌。本文将以福建观音为例,探讨福建历史发展对其造成的影响。

唐代以前,福建还不叫福建。朝廷曾将其部分区域划归江西,也曾归管于岭南,历史上它还曾是江浙一部分。这种“四海为家”的状况持续到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朝廷从福州、建州各取一字,设立了福建经略使,自此以后,福建便作为一个独立的地方行政体系存在,简称“闽”。

古代商业发展,以水运为基础,而福建临海,位置优越,故长期以来都是国内对外贸易输出的主要省份。中国对东南亚、日本等周边国家输出的货物,基本都是由福建人经手。正因为长期不间断对外交流,福建人的见识和审美对国内外文化发展皆产生了重大影响

南宋时期,福建人口剧增,省内粮食供不应求,福建人民不得不向广东、江浙等地区求粮,并同时向这些地区出口木材等商品作为交换。

元末年间,战火燃及福建每一寸土地,泉州在内的沿海城市亦在劫难逃,几百年来的发展成果毁于一旦,经济严重受挫,不少福建人于此时纷纷选择外迁,其中不乏商人、学者、手艺人等。

真正使福建走向下坡路,是在清代。清朝初期,福建仍保持与日本等国家的贸易来往,同时也不断向国内输入木材等商品。可到了中叶,清政府彻底统治福建后,福建贸易优势不再。

清代 德化窑白釉送子观音像 故宫博物院藏

自唐朝年间,福建一路开挂,让他百年来屹立不倒的,除了海外贸易,自然少不了手工业的功劳。说到福建手工业,自然不能不提它名扬海外的陶瓷业。其中德化白瓷,历来深受国际市场重视,据悉,德化“送子观音”像甚至被日本天主教徒视为圣母玛利亚像。

虽长期以往,佛教和道教依然是闽人的主要信仰,但福建这个“国际化”省会,还出现了不少民间本土信仰,如妈祖、临水夫人、吴夲等神祗。福建百姓信奉神灵更追求实用功利性,他们传播范围不广,但在民间却有很大的影响。

也正因为各行各业的百姓都希望拥有一个落到实处的“保护神”,福建神像较其他地区多了一份随意性,造像规范较少,每一尊像的表现方式都有其独到之处,种类和题材五花八门,常出现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的作品。

佳士得1988年拍品 成交价:USD 90500

标注宋代 木胎彩绘观音菩萨像

较为可惜的是,元末战乱之际,大量成果被毁,导致如今高古作品存世量较少。此尊闽作观音坐像,佳士得标注是宋代,个人认为应下限为元代,也是福建地区极为罕见年份较早的作品。观音椭圆脸型,是典型的早期造像开脸,五官刻画贴近当地妇女容颜,温婉的笑容给人一种超越凡人的亲切感;

额顶发丝根根分明,这种形制一直流传至后世;胸前璎珞似缠绕于藤蔓盛开的鲜花,装饰性极强;菩萨双手交叠,呈悬裳坐姿,衣褶翻卷自然流畅,注重刚柔并济和虚实对比,南方韵味十足。

元明 晋作木胎髹漆观音菩萨像

元明 晋作木胎髹漆观音菩萨像(侧脸)

再看这尊元明观音坐像,发髻高束,垂发挽结搭于双肩;面容偏中性,嘴角笑意似有若无,神秘且极具魅力,让人觉得崇高神圣,对比前一尊观音,少了一份世俗气韵,多了一份距离感。我们不妨大胆推测,这种区别,或许与供养人的主观意愿有莫大关联。

上述两尊观音坐像虽年份不同,但整体风格极为相近。

特别是她们佩戴的璎珞,显然是一脉相传。颗粒状串饰牡丹花,艺术感极强,但元明这尊款式明显较为简洁,主要强调中心花瓣。

元明 闽作木胎髹观音菩萨像 115cm

值得一提的是,此尊造像整体刻画精致写实,衣褶线条流畅,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在南方惯有的细腻温婉中融入了北方的简练大气。可以将它看作福建造像南北风格糅合的雏形,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明代早期,一次大规模的移民为福建造像带来了北方风貌。古代每逢王朝末期战乱,社会满目疮痍之时,统治者总会通过人口迁徙来恢复社会发展。

元末明初之际,山西洪洞大槐树迎来了一次举世罕见的人口大迁徙,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官方策划“移民”,涉及人口多达百万,福建便是其中一个移民分布区。

进入福建地区的山西移民中,不乏技艺精湛的佛像雕刻师。如此一来,山西造像大气、简练的风格也被带入此地。南北流派交汇糅合,取长补短,从而丰富了闽工造像的特点。

明早期 闽作木胎髹漆观音菩萨坐像 53cm

如此尊明早期菩萨坐像,是典型北方风格的具现。头戴风帽,发髻高束,发丝梳理整齐细密,沿袭了早期风格;顶上饰一小化佛,是其观音菩萨身份的象征。

国字脸型,面相丰颐圆润,肃穆静美的脸庞露出浅浅的笑意,给人神圣却又慈祥亲切之感。

衣裙褶皱处以刀代笔,刻画连贯,干脆利落,简练中透露出一股无声胜有声的古朴大气之美,将北方豪迈气概展露无遗

从存世作品中可见,福建明代伊始便出现了不少白衣观音,无论木雕还是瓷塑,抑或其他材质,白衣观音的流行颇有点复古的味道。白衣观音是佛教三十三观音之一,一般将头罩风帽与衣袍一体的观音造像统称为白衣观音。

大约在晚唐五代,中国南北方几乎同时出现了白衣观音的造像和信仰,但辽代之后就极少在北方造像出现。此尊北方风格明显的白衣观音,可以说是南北风格糅合的最佳见证。

麦积山44窟                                      明早期

西魏 菩萨像                             闽作木胎髹漆观音菩萨坐像

此外,这尊明早期观音造像还带有不少早期造像的遗风。麦积山44窟一尊西魏菩萨像佩戴的宽边桃形项圈与本尊造像如出一撤,简练大气,古朴气韵浓重。

明清时期,是福建木雕艺术的全盛时期,彼时不少雕刻师都敢于创新、钻研,于是便出现了以厦门蔡氏为代表的,用漆线工艺装饰佛像的民间艺术,早期被称为“漆线妆佛”

所谓的漆线工艺,就是以精细、浮凸、华美等特点装饰佛像,别有一番华贵韵味,十分契合闽南人的精神需求及审美取向。

明中晚期 闽作木胎髹漆悬裳菩萨 52cm

如这尊明中晚期福建观音菩萨坐像,雕刻师通过立体的五官、丰腴的双颊及微抿的嘴唇,赋予了她当地贵妇的面容,世俗化的容颜拉近了神佛与百姓间的距离。

此尊观音造像工艺风格显然偏向南方的婉约细腻,敞口U领、内裙束腰处及天衣下摆皆散布花卉、卷草、祥云等漆线雕花纹,技艺精湛,尽显华贵典雅。

全跏趺坐于山石之上,山石镂空,天衣下摆自然垂落,恍若腾云驾雾。以层层堆叠的方式处理衣纹褶皱,凸显服饰轻柔,为观音菩萨增添了几许温婉、几许柔美。

清朝年间,福建内忧外患,特别中后期,经济萧条,不少民间老百姓日常温饱都成问题,福建人们对宗教艺术也不如前朝那般投入。

清代 闽作木胎髹漆观音像

即便如此,福建整体艺术水平依旧保持在一定的水准。例如这尊白衣坐像观音,额顶发丝的表现方式沿袭了早年风格,五官刻画精致致,弯眉细眼,脸颊修长,体现出南方女子的温润;衣纹线条简练流畅,褶皱翻卷自然,层叠间传递出衣物的丝滑柔美,堪称清代闽作观音典型代表。

清代 黄杨木持珠立像观音 52cm

德化瓷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其他材质的风格审美。例如这尊水黄杨持珠立像观音立像,上半身微微向右前倾,姿态优美;发辫、衣摆和观音手上珠串似迎风飞扬,动态感十足。

与一尊德化窑白釉观音立像无论开脸,还是姿态都极为相似。这两尊同时期观音,虽材质不同,却有不少相互借鉴的地方,可见,这种立像形态是清代闽地较为流行的观音形式之一。

福建作为国内对外贸易主要省份,是四方交汇的集合点,各国各地的文化在这里融会贯通,自然也增强了当地雕刻艺术家的见识,让他们对宗教造像艺术有了不一样的理解,这些独到的见解悉数体现在每尊造像的细节里。

以福建历史背景为基础,从历代观音探讨闽工造像风格更迭,让我们对闽作造像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

E N D

(0)

相关推荐

  • 甘肃省泾川县博物馆藏珍贵铜佛造像

    #泾川文物#甘肃省泾川县博物馆藏珍贵铜佛造像:1.十六国时期华盖铜鎏金佛造像2.唐铜鎏金彩绘佛造像3.宋观音菩萨铜坐像4.宋观音菩萨铜坐像5.明药王菩萨铜坐像6.明铜佛造像7.清鎏金大日如来铜坐像8. ...

  • 佛教中国化大趋势下,看历代观音造像的演变

    铜观音立像 晋代 铜观音立像,残高17.5cm 故宫博物院藏 云冈石窟 北魏观音像 早在東漢時期,佛教就開始傳入中國,到了南北朝時期,觀音造型為男性,面部豐滿.眼大而凸.眉長而平.鼻深高隆與額齊平.耳 ...

  • 最值得收藏的100首七律,历代名家呕心沥血之作

    继五绝.七绝和五律分别整理出100首后,今天终于完成了100首七律的整理工作.当然,我只是作为一个整理者.传播者,真正应该感谢的是那些诗人们. 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昨天的100首五律有95首出自唐朝 ...

  • 历代「词」作名篇大全,首首经典,看看你背过多少?

    唐· 温庭筠 <更漏子>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唐·韦 庄 <女冠子> 四月十 ...

  • 艺术之珍 -大同观音堂石胎彩塑造像

    观音堂建在大同城西通往云冈石窟旅游专线北侧"佛"字湾的一座小山上.现存的建筑系顺治8年(公元1651年),在旧址重建,后屡加修蕞至今.该寺布局紧凑.戏台.观音殿.三真殿.台殿楼阁沿 ...

  • 敦煌莫高窟历代观音精美画像

    观音菩萨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是大慈大悲的化身,他本人早已成佛,只是为了安乐成熟众生,倒驾慈航,随缘应世,以三十二应身随处救度受苦众生,而所求皆应.他具备十四种布施众生无所畏惧的无边神力,四种不可思议无 ...

  • 历代碑刻|北魏《北海王元详造像记》

    龙门二十品之<北海王元详造像记>,全称"北海王元详为母子平安造弥勒像记".造像记高88厘米,宽42厘米,是元详随北魏孝文帝南伐迁都至洛阳的历史实录.造像龛位于洛阳龙门石 ...

  • 【姓氏文化】卢山宗谱历代谱修撰、作序人名录

    卢山宗谱历代谱修撰.作序人名录    一. 宋孝宗淳熙十一年甲辰(1184),龙泉鲍伯振始辑龙泉谱.序自作.     二. 明太祖洪武壬戌(1382),石渠鲍聪继辑石渠谱.浦阳宋濂序.     三. ...

  • 中国历代的观音造像的演变

    早在东汉时期,佛教就开始传入中国,到了南北朝时期,观音造型为男性,面部丰满.眼大而凸.眉长而平.鼻深高隆与额齐平.耳长齐肩.头戴宝冠,宝冠上主要是花髻,是贵族富人的装饰,此外还有发髻冠,化佛冠,冠两旁 ...

  • 历代碑刻|北魏《樊可憘造像》

    北魏<樊可憘造像>,楷书,共12行,行12字.刻于北魏正光三年(522).用笔方劲峻整,笔势畅达,有千钧的力道,结构顺畅典雅.沉着稳健,与稍晚的<马鸣寺根法师碑>的书法风格近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