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西汉南越王墓——真实而神秘的汉墓笔记(下)
在主棺室中,身穿玉衣的墓主人身体两侧各佩有5把装饰华丽的剑,除此以外还有5把剑放在墙边,每一把都用丝绢裹缠。 经过清理,10把宝剑渐渐露出了它们的庐山真面目。这些剑,有的镶金,有的嵌玉,而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一柄特长的铁剑,竟有146厘米长,这是迄今见到的汉代古剑中最长的。
据史料记载,汉朝出于防备心理,一直限制铁器贸易。而且,吕后还下令绝对禁止任何铁器流入南越国。可如今,在南越国君的大墓竟出土了如此多的宝剑,这就给历史提供了另一种解释。看来,距今2100多年的南越国,已经有了成熟的铸铁技术,在历史的记载背后,还有着鲜为人知的传奇。
戈、矛和戟是古代十分常见的兵器。戈用于钩杀,矛用于冲刺,而戟将戈与予的功能结合起来是一种既可刺杀又可钩杀的双重性能兵器。南越王墓出土的这三种兵器基本保留着战国兵器的特点。东耳室出土了一件有铭文的戈,上面有“张仪”等刻字,说明了这件戈是秦惠王四年由秦国的相国张仪督造的,由于秦统一百越而到达岭南地区,随后成为南越国的王室文物,成为礼仪场所的仪仗之器。
“张仪”铜戈通长22.3厘米
“张仪”戈出土于南越王墓东耳室,上面有铭文“王四年,相邦张仪”等字,说明这件戈是秦惠文王四年(前321年)相国张仪督造之戈。
“张仪”戈上铭文
张仪相秦惠王前后历时18年,期间仅乐池代相1年。其以连衡之策说六国,使六国背纵约而共事秦,为秦不世功臣。汉初已完全流行铁器,南越王墓出土兵器皆铁制, “张仪”戈与另一无铭戈是墓中仅见之铜兵器。这两件铜戈,应为秦平岭南时传来,至第二代南越王时,这些铜戈已成了纪念之物,或被改为礼器,王死后随之入葬。此时上距制造之年已历110年左右。
船纹提筒
提简是古代越族储酒的器物。墓中出土大小不一的提筒共9件,随葬时大小相套。这是最精美的的一件。简身有四组船纹,反映的是一支大型作战船队在战争结束后凯旋的场景。船体明显绘出甲板,船内分舱,隔成5舱或6舱,满载战利品,其中的一舱内满是铜鼓,铜鼓是古代越族部落权力的家征。图上还绘有海龟、海鱼和海鸟,并有“羽人”战士手提敌人首级或执宰俘虏等情形,这是目前考古发现规模最大和最为完备的海船图形,对“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有重要意义。上有人认为它展示的是祭河神的场景。
铜提筒是南越王墓出土文物中最具地方特色的器物之一。特别是本件船纹铜提筒,高40.7厘米。除器身有几组几何饰纹带外,最为突出的是4只首尾相连的羽人船,每船有羽人5名,各饰羽冠,赤脚。船首倒挂一具人头。船首尾各竖两根羽旌。5人形态各异,有的划桨,有的击鼓,有的持兵器,有的在杀人。有人分析,广州临海,多海患,画面表现的应是杀俘虏祭海神的场面。
船纹拓片
船与船之间还有海龟、水鸟、海鱼等作装饰,形态生动,工艺精美,是精美的艺术品。
铜镜
著名的错金银镶松石几何龙纹三钮复合镜,2000多年前的丝带还在。带托铜镜是一种复合镜,由镜面和镜托两部分组成,镜面和镜背分别铸造,再用粘合剂将它们粘合在一起。镜背用鎏金、错金银、镶嵌绿松石等手法装饰,制作精细。经化验,这面铜镜镜面的含锡量高,使铜镜的反光度强,但易碎裂。镜背的含锡量很低,含铅量高,质软,在没有柔性金属铸造的时候,这种刚柔相合的办法,实在是一种创举。
汉式“蕃禺”铜鼎通高21厘米,腹径21.5厘米
南越王墓出土汉式铜鼎共18件,其中4件器身有“蕃禺”或“蕃”字铭文。这件“蕃禺”汉式铜鼎出于后藏室,扁圆腹,圜底,矮蹄足,鼎盖刻有“蕃禺、少内”等字。
汉式“蕃禺”铜鼎上鼎盖刻有“蕃禺、少内”等字
墓中共出土有9件刻有“蕃禺”铭文的器物,蕃、番古代互通,蕃禺即番禺,也就是今天的广州,《汉书·地理志》记南海郡云:“秦置。秦败,尉佗王此地……番禺,尉佗都。”可见秦时番禺为南海郡郡治,后来成为南越国都城。这件“蕃禺”铜鼎是广州建城已历二千一百多年最佳物证。至于“少内”,本为秦代设置的官职名,主要负责掌管财货,汉代沿用。“少内”铭文说明南越国的官制仿效于中原秦汉官制。
墓中共出土2件铜姜礤,此件长13.3厘米,高5.2厘米。
青铜姜礤前面有漏孔,后部有孔钉擦面,用来磨取生姜汁,这种形制的器具,现代厨房仍在使用。
小烤炉
南越王墓出土了三件方形铜烤炉,炉平面略呈长方形,中部稍凹,四角上翘,底面有一定的弧度,底设四个带轮轴的足,便于移动。四边有回廊形遮沿,内有铜柱支撑,一件四角外有熊形足,有舖首,两侧有穿系,用铁链吊系。
大铜烤 炉长61厘米,宽52.5厘米,高11厘米
如此造型的烤炉非常罕见,它表明2000多年前的先民对“烧烤”钟爱有佳,连烤炉都做的这么讲究。
南越王墓出土之墨丸、石砚砚台边长12.5—13.2厘米
西耳室出土了一套和前室出土了两套由天然扁平的河卵石及研石组成的石砚。西耳室另出土圆饼形的小墨丸4385颗。河卵石和研石表面光平,且都附有朱墨残迹,墨的颜色和前室及主棺室室门上的彩绘颜色一致,显然是彩绘前室后遗留下的实用物。
南越王墓博物馆中出展陈的出土墨丸墨色,依旧鲜亮。
南越王墓出土了11对牌饰,都是鎏金铜框嵌蓝色板块玻璃。这些牌饰大多出土于墓主胸腹两侧,是最为重要的随葬品之一。牌饰上的玻璃厚薄一致,色泽晶莹,透明如镜,其中包含的气泡极少,可见其制作工艺绝非一般。经过化学检测,这些蓝玻璃是国产的铅钡玻璃。
这些玻璃发现之前,世人都认为中国的平板玻璃出现较晚,在玻璃发展史上,平板玻璃技术非常重要,因为这是玻璃窗片、玻璃镜等玻璃制品的基础工艺,南越王墓出土的的玻璃板块还不能称为真正的平板玻璃,但是用铸造的方法制作透明度这样高的玻璃板是相当难的,为后世的平板玻璃奠定了可靠的发展基础。
金扣象牙卮高5.8厘米,厚0.3厘米
金扣象牙卮出土于西耳室,由象牙卮盖、象牙卮身和金质卮座三部分组成。盖外套一个金质圆箍,盖上分立着三个金质环形钩尾立钮,嵌入象牙板中。卮上口套入金扣,中部镶嵌一环形连舌金提梁,底下承接一个圆形金质底座,空底,下附三足。
金扣象牙卮针刻线画示意图
在卮盖表里和卮身外表均饰有针刻线画。牙筒中央针刺神兽纹,并用朱、蓝两色填出兽体,以增强立体感。
“王命命车徒”虎节
节,是古代用于军事和外交等方面的信物,是我国古代使者所持的凭证。目前我国已出土的节有:管形节、龙节、虎节等。这些节多出土于湖南、湖北、安徽等楚文化区域。这件虎节长19厘米,最高11.6厘米,最厚1.2厘米。
此虎节出土于西耳室,由青铜铸成,呈扁平板的老虎形状,虎呈蹲踞之势,尾部弯曲成“8”字形,虎身上的斑纹用60片金箔片错成。
在虎的正面有错金铭文“王命命车徒”五字,是为一件调动兵马的信符。南越王墓出土的这件虎节是迄今为止考古出土的唯一的错金铭文虎节。
南越王墓殉人分布图
象岗山南越王墓随葬品共千余件(套),这些出土文物对研究秦汉时期岭南土地开发、生产、文化、贸易、建筑等状况以及南越国历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篇幅有限,其他著名出土物如波斯银盒、漆木屏风等于此只得割爱,但不能忽略的是,南越王墓中包括4位妃妾,殉葬者共有15人,可见人的蛮性并不是与时俱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