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卯.国学堂--梁冬对话红叶2.丁卯.【中国饮食的“香”和“鲜”】
04
—
中国饮食的“香”和“鲜”
刚才讲到水和火的关系。火和水对于食物有很大的不一样:要让这东西闻着香,吃着香,就要用火;要让它闻着鲜,吃着鲜就要用水。实际上反应的是中国饮食的很重要一个道理,就是饮食中的阴阳格局。所谓的“香”,在造字上看上面是一个禾木的“禾”,下面实际上是一个甘甜的“甘”,“甘”造字“口中含一”为甘,就是“口”中含着一个一二三四的“一”,这叫甘,“一”代表阳气。比如说端正的“正”字,走正道的“正”,“止于一”叫正,上面是“一”,下面是停止的“止”。“正”的意思就是指自己的行为准则,所有做法,都按照保护阳气的方法去做,那就是端正的。
中国哲学思想看似是阴阳并重的,实际上是重阳不重阴的,看道教,提倡纯阳的观点。在道家里,在中医里,还可以看到“养正则吉”,营养的“养”,正确的“正”,一则两则的“则”,吉祥的“吉”。就说来养人的正气,就会得到吉祥的结果。这“正”就是“止于一”的意思。“养正则吉”可以引申为养阳气则吉。
刚才说到饮食中的阴阳格局,“香”代表的是饮食中阳性部分。这种阳性部分的激发,就离不开火的作用。比如古人吃小米,吃稻谷时,要经过火烤,出现了一种隐隐的味道,这种味道被归为香味,这就是“香”的起源。在古体字里香味的“香”和家乡的“乡”是互通的。所以对于家乡的思念,也是跟香的追求是有一定关联的。主要是因为香味古人在做熟食的过程中间是神秘的,似有似无,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所以让人去向往,去追求。后世的“炒”字,本身也来源于对于谷物的烘烤,只有在烘烤谷物的时候,才能产生香味。炒就是一个“火”字边,一个“少”,因为在出现炒菜这动作的时候,实际上是在齐国以后,就是离现在并不是很久远。在以前就是直接隔火炒,是不用油的。在很多古籍里,提到油脂时主要是写油脂用于点灯,用于火攻,而油在食物上的用途,并不是很彰显。而真正用食用油,是从西域文明传播过来的,也没有几百年的历史。
中国人以前做饭都是直接拿到火上去直接烧烤的。所以中国人讲究要吃大羹,也就是说烧烤这种食物很难下咽,所以一定要借一些甘滑东西把它顺下去,比如羹,现在西湖牛肉羹的羹,就是些汤类。
还有老人要送一个权杖,权杖上面要雕一个斑鸠。“斑鸠者”,是“不噎之鸟也”,就不会噎着。老人最大的问题是怕噎着,古代包括家庭“家”字,下面是个猪,因为猪的脂肪很肥甘,有利于老人来下咽偏粗糙的东西。火是可以给带来香味的,但火需要些顺滑的东西,帮助把香味的再顺滑下去。
一个东西要吃得鲜美,就要跟水有关。“鲜”字实际上现在所见到的鲜字,并不是鲜的本字。“鲜”的本字,是三个鱼摞在一起,是上面一个鱼,下面两个鱼,这叫鲜。现在鱼羊合鲜的“鲜”,古代念作“xiǎn”。鱼一般产在南方,羊产在北方,这两件食物要在一块,是很少见的,鲜(xiǎn)鲜为人知的,真正好吃的鲜,三个鱼才是它的本字。
古代对于新鲜的鲜字,就三个鱼字,其解释叫作“新鱼精”,新鲜的“新”,鱼肉的“鱼”,精髓的“精”,就是新鲜的鱼所带来的味觉上精髓的感受,这才叫鲜。所以要真正的活鱼即捞即吃才鲜。对于鲜味遗失也是中国人在饮食上一大缺失。据说在江苏徐州有一个名菜叫作鱼羊和鲜,这名菜的出现,近一步诱导了人对于“鲜”的误解。
这名菜曾经还有个故事,说彭祖的儿子喜欢玩水。彭祖怕他在水里淹死了,所以不允许他去捕鱼。孩子偷偷地捕鱼回来,孩子的妈妈急忙抛开正在炖的羊肉,把鱼藏进去。彭祖吃了以后,觉得味道非常鲜美,所以就诞生“羊方藏鱼”这道徐州名菜。但是实际上这只是附会的信口之谈。羊为火兽,猪为水兽,比猪更接近于水的就是鱼。其实“鱼”和“羊”放在一起,是水火不容的,也不可能产生鲜味来。那“羊方藏鱼”是附会的一道菜,是根据这鲜字创造出来的,也不算是中国著名的名菜,只是为了宣传,才引进这么一个故事的。
总而言之所讲到的羊和鱼,在一起的鲜,并不是现在理解的味道鲜美的鲜的意思,而真正的那个鲜,是三个鱼垒起来,非常新鲜的三个鱼。也可以从刺参到味精的发展,来看鲜味产生的理路。
说到刺参一定要提到“脍”字,现在所见到“脍”,左边是个“月”字,右边是个“会”。实际上,脍的本字,左边是“鱼”,右边是“会”。会是切的意思,是切成的生鱼丝儿,这是鲜味的起源。鲜味的第二步发展,是商代伊尹调制出羹汤的时候,说“精妙微纤,口弗能言”的感觉。可以在《本味篇》里找到相应的记载,在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 里,用鲜鱼精来解释“鲜”字。鲜鱼精一直都说明了鲜都没有离开水。进一步的发展在南北朝的时候,《齐民要术》里记载,用骨头汤来提炼鲜汤,骨头汤指的是猪骨汤。猪是在五行里对应的是北方,对应是水的。
南宋的时候,把鲜味儿扩大到了笋,菌类这一类的食物。比如在林洪的《山家清供》里就有很多记载,说:“蕈之清香有限,而汁之鲜味无穷”,就是指的是要通过蘑菇,来提取它的鲜味,来进行烹调的一些方法。在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里面有三十多条对于鲜的举证,因为《随园食单》的问世标志着“鲜”价值的确立。到了近代日本人提纯出了味精,这鲜字才被固定下来。所以香不离火,鲜不离水。
现在不是吃饭的时候,遇到所有菜都跟人讲,不要放味精,这样也是不对的。它既然存在,有它存在的道理。亲水的菜,是要放味精的,要提高它的鲜味,但如果这菜要爆炒,或者说要提高其香味的时候,再放味精的话,那就画蛇添足了。
待续:戊辰.国学堂--梁冬对话红叶2.戊辰.[中国饮食的味之“道”]
关注方法“国学文化太美”公众号
微信页面:
通讯录→公众号→右上角“+”→搜索“KYGuoXueWenHuaTaiMei”
文章页面 :
点击右上角→查看公众账号→添加关注
文章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