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世界,世界在身边。第98,会夷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两国之间的通路,《越绝书·吴地传》记载:吴古故从由拳辟塞,度会夷,奏山阴。辟塞者,吴备候塞也。“吴古故”后面肯定脱漏了一个字,有人认为是“道”,有人认为是“障”,似乎都不太确切。

会夷,清代德清学者俞樾释为:

会夷即会稽之异文也。王充《论衡》力辨夏禹巡狩会计之说,而未知古有会夷之名。

钱培名考证,在《水经·渐江水注》中,“夷”作“稽”。李步嘉对俞、钱的考释很认可,他说:......从而阐明了古代的会夷即后世的会稽。

这一条中的会夷、会稽是什么呢?应该不是传说中的会稽山,如果是座山,不会用度这个字,度通渡,《说文解字》里渡的注释:济,横过水面的意思,后来延伸为由此到彼,也可用作翻山越岭的意思,比如“关山度若飞”,那是很晚的事了。

当时从由拳沿着谷水、澉浦向东南,到达今天澉南村的位置,需要度的是今天称作杭州湾的一片水域,因为海盐东部有王盘山,也称王盘洋。《水经注》里尚将澉浦与上虞之间的水域归为浙江水(钱塘江下游),这片水域很可能就是会夷。

《越绝书·记地传》记录的是越国地理,里面记录了二条山阴古道,一条陆道、一条水道:“山阴古故陆道,出东郭,随直渎阳春亭。山阴故水道,出东郭,从郡阳春亭。去县五十里。”都是出东郭,东北行,显然是去上虞北部的渡口,度会夷。

澉浦入海口

《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七年(前210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还过吴,从江乘渡,并海上,北至琅邪。”

秦始皇原计划是从澉浦那儿度会夷,应该正好遇到钱塘大潮,水波恶,只能向浙江上游绕行一百二十里,就是今天杭州城东下沙那个位置,渡过钱塘江,再去会稽山祭祀大禹。回程时,好像还是走的故道,度会夷,沿海岸线北上琅琊。

在杭州湾大桥(2008年)和嘉绍大桥(2013年)通车之前,从上海、苏州前往绍兴、宁波都是绕行杭州,为什么秦代之前的吴越故道不走这个方向呢?

杭州湾跨海大桥

杭州下沙附近的江东大桥,自行车可以上桥过江

《越绝书·吴地传》:柴辟亭到语儿就李,吴侵以为战地。《越绝书·记地传》:语儿乡,故越界,名曰就李。吴疆越地以为战地,至于柴辟亭。

这二条说的是同一个地方、同一件事,尽管词句中有错讹、脱漏。

语儿,也有写作御儿,是个地名,属于越国。县下设乡、亭,是李斯同学的设计,所以语儿乡是秦以后的事。春秋战国时期这儿叫就李,《史记》里写作檇李,《国语》里写作醉李,其实是一个地方。语儿乡位于今桐乡市西南的崇福镇附近,这儿产一种檇李,是中国李的著名品种,据说只有在这一带种植才多汁味甜,而且挂果期极短,略过几天,果汁可能发酵,多吃会有醉酒的感觉。

檇李结的果子

吴人占据吴地姑苏一带后,把越人一步步往东往南压迫,越人退到嘉兴、退到桐乡,吴人依然在向南推进,“侵以为战地”。越人再往后退,是尚未开发的馀杭和水流湍急的浙江,事实上是退无可退,只能背水一战。于是就发生了吴越之间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战役--檇李之战。

传说檇李之战时,勾践派出三百死士,在两军阵前突然自杀,把吴军看傻了,于是越军掩杀过来,击伤了阖闾,吴军撤退。故事编的太离谱,后来民国时期的北京板爷,倒是真的这么干,双方打架,先拿刀往自己身上招呼,看谁最后能扛得住。但其中反应出来的信息是很清楚的,越人已经无路可退,只能拼死反抗。

檇李之战,越人侥幸击伤了吴王阖闾,但越人也是元气大伤,无力反击。双方各自回到战前的位置,吴越相持在由拳、辟塞一线。嘉兴一带,长期是吴越两国之间的战区,因此不会有陆道和水道的建设。

范蠡、文种等人来到越国,一眼看出,越人如果局促在这一小块地方,太危险了,所以鼓励越人东渡浙江,往浙东发展,寻找生存空间和战略空间。越人开发浙东是很不容易的,这大概是现在浙江人比苏南人勤奋实干的历史原因吧。

越人退往浙东,反而造成双方战略态势的扭转。在此之前,吴人攻,越人守,檇李之战后,基本上都是越人攻,吴人守。越国为什么多次主动进攻吴国?因为他们被吴国压缩得没有生存空间,不得不奋起反抗,要夺回自己的土地。吴国为什么一直取守势?他们是外来民族,他们要完成姑苏周边地区殖民地的建设,对更遥远的穷乡僻壤,既无兴趣也无精力去开拓。

越人的第一次反击战叫夫椒之战,是太湖中的水战,却被吴国水师打得大败,按照《越绝书》和《吴越春秋》的记载,吴军顺势反攻到山阴城,将勾践和残余的五千战士包围在会稽山,勾践被迫请降,自己带着老婆和范蠡去吴都为奴,求得吴王夫差放过越国。

这些是否事实?反正也没有证据说不是。伍子胥一直建议吴王夫差杀了勾践,但杀了勾践能否降服整个越民族,是一个很大的疑问。越民族是很松散的部落联盟,叫做百越,彼此没有多少相属的关系,勾践所在的山越,能否驾驭其他部落?好像很难确定,比如摇越、麋越、瓯越、闽越等,后来都分开了。对于夫差来说,能收服勾践和他的部落为吴国服务,自然是最理想的结果。

三年后,勾践被夫差释放回到山阴,最初吴国给了勾践百里之地,东到上虞、西到浙江、南到会稽山、北到杭州湾。过了十来年,将这块封地扩大到八百里,向北跨过杭州湾,整个海盐县都在其中,越人获得了吴国整个东南方向的控制权。这些大概也是事实,从后来的结局看,这是非常愚蠢的决定。

但是设身处地为吴王和吴人想想,海盐那个地方,偏僻荒凉,还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凶狠的外越,随时有生命危险,谁愿意长年戍守在这个地方呢?谁愿意长期支付这笔不菲的国防开资呢?现在有驯服的勾践愿意接手,没有学习过《三十六计》的夫差,确实很难拒绝,也得到吴国贵族和百姓的支持,只有不合时宜的伍子胥等人反对。

《我的团长我的团》的冒牌团长龙文章,一直在感叹他的同胞和袍泽,即便是亡国灭族的关头,也贪图安逸:“安逸,安逸,只要安逸!”

但是,谁不想安逸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