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初地理考,16

(四十)宣王猎漆沮,在朝邑华阴之间,不在扶风。

后来到了宣王时代,又有近畿之蒐。《诗·小雅·吉日》诗中说:“漆沮之从,天子之所。”姚际恒《诗经通论》解释说:“以前说岐阳石鼓文是记录宣王田猎的碑文,或许记载的就是这个时间。《诗经》中的漆沮水正靠近岐阳。”方玉润的《诗经原始》反驳说:“姚际恒的说法不对。《禹贡》说从鸟兽同穴山引导渭水流出,向东汇合泾水,又向东流过漆沮水,就是今天的洛河。漆沮水的源头从延鄜①流入同州,在泾水的东北。岐阳在泾水的西南,相距很远。这次宣王应当是在延鄜之间田猎,和岐阳田猎的碑文是两件事,不必强要附会在一起。”

二个人的观点,大概是都有错失。姚氏说漆沮靠近岐阳,又搞错了漆沮和岐阳的所在。方氏说漆沮远离岐阳,却误认为漆沮在延鄜之间,他不知道漆沮水其实在朝邑华阴之间,而古代所谓的岐阳,也并不一定在泾水的南岸。至于说岐阳田猎的碑文,固然不是宣王时代的,只以宣王田猎地靠近漆沮水一件事来推断,就足够了。

《陕西通志》:“掘陵原在富平县城的南边,也叫强梁原。北面二十里是旷野,世代传说是周宣王田猎的场所。”这个说法正好和吴卓信《汉书地理志补注》所考证的漆沮水地望吻合。只是富平这一带,在当时是否也有岐阳的称法,还不能确定。有可能从泾阳三原一直到富平,中间的平地都可以称为岐阳。也有可能宣王田猎处本来不是岐阳,但后人把成王的田猎事迹(岐阳之蒐)错误地套给了宣王,这些已经不能再深入讨论了。关键在于岐阳不在扶风,那是绝对的。

① 鄜fū:战国魏雕阴邑,秦雕阴县,隋分置洛交县。今属陕西省延安地区,1964年改为富县。

(四十一)岐周亦与鲜原、毕程同属一地。

岐阳的地望已经确定了,接下来论述岐周!《逸周书·大匡解》:“周王在程住了三年。”孔晁注:“程是地名,在岐周的附近,后来是封国,当初王季的儿子文王继父亲住在这儿,后来遭遇饥馑,迁徙到丰。”

《雍录》:“丰在鄠①县,程在咸阳的北面。”另外《作雒解》:“武王回到宗周,这一年的十二月,在镐驾崩,肂在岐周,成王元年的夏六月,葬到了毕。”孔晁注“肂的含义是棺柩暂葬在路旁”。惠栋说:“殡(停柩待葬)称为肂。”朱右曾说:“岐周在镐京西北三百多里处,毕在镐京东方几十里处,不应该停柩在远方而下葬在近处,大概岐周指的是镐京的周庙吧。”周庙怎么可能称为岐周呢?朱氏不得其解却要强加解释,不正确。应该像孔晁的注释那样,岐周本来就靠近程,所以文王居住在岐周,而武王在此殡葬。岐周所处的地点与毕原、丰镐都很接近,不是远在扶风。

《吕氏春秋·顺民》:“文王住在岐,服事于商纣王。”文王其实居住在毕程,而这里说是岐,岐就是岐周,不是扶风的岐山。另外《诚廉篇》:“伯夷叔齐向西前往周国,到达岐阳,这时候文王已经去世了。”文王也死在毕程,伯夷叔齐从东方来,为什么要越过丰镐而远远地跑到扶风的祁山下呢?以此推论,岐周岐阳和鲜原毕程一样,很明显属于同一块地域。

《墨子·非命》上篇也提到:“文王被封在岐周,绝长继短,方圆一百里。”如果文王居住在毕程,而岐周在扶风,所跨的地域就很大了,如何说是只有一百里呢?另外阎若璩《潜邱劄②记·与石企齐书》说:“岐山显然容不得文王七十里的园囿,而汉唐时代的灵囿灵台现在都在今天鄠县的东方,所以王伯厚《诗地理考》把文王之囿细细地标注在《三辅黄图》,灵囿在长安县西四十二里的下面,感叹为千真万确的。”这也是文王的岐山不在扶风的一个证据。

① 鄠hù:秦代邑名,在今陕西省户县北。

② 劄zhá:书写,比如劄记。

(四十二)《禹贡》荆岐既旅,荆山在朝邑,岐山即娥山,在泾阳。

岐周岐阳的地点确定了,那么岐山是什么山也可以推断出来了。《禹贡》:“荆岐既旅。”又说:“导汧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汉志》:“怀德,《禹贡》北条荆山在怀德之南,下面有强梁原。”

胡渭的《禹贡锥指》对此的评论是:“荆山在今天的朝邑,有两个证据。《寰宇记》引《水经注》洛水东南流经强梁原,俗称为朝坂。今天富平没有洛水,而朝邑有洛水,流经强梁原汇入渭水,强梁原在荆山下,这是第一个证据。《同州志》华原在朝邑县西,环绕县的西面转向北面再向东,最后结束于黄河,古代黄河的壖①地。一个名称是朝坂,也称为华原山。大概华原就是朝坂,朝坂又是强梁原。荆山山麓,一直延伸到黄河滩。大禹治水的时候从这儿渡河,所以《禹贡》说至于荆山,逾于河。如果荆山在富平,黄河还在东面二百多里处,和经文中的意思不符合。这是第二个证据。所以朝邑实际上是西汉的怀德县,荆山在其境内。”

胡渭的分辨是有道理的,但还有存疑之处。《淳化志》说“《禹贡》导汧及岐,至于荆山。今天岐山东面只有峨山最大,《禹贡》纪事会不会略去大的而详细地记载细小之处,不纪山却只记载山麓,有这个道理吗?”这个疑问也是有道理的。

但是要说荆山就是峨山,又和胡渭所列举的诸般政局冲突了。以我的观点,峨山大概是岐山。《方舆纪要》:“嵳峩②山在泾阳县北五十里处,又叫嶻嶭③山,又叫慈娥山。顶有三座山峰,西面又有两座山峰,略矮一点,有人说这就是《禹贡》的荆山,不对。”这样我们知道峨山有五座山峰相连,所以有岐山的称呼,岐字和峨字也是发音相转。古公从邠而来,他原来居住的地方就有岐山,看到此山的岐峰互出,因此也命名为岐山,又叫嶻嶭山,嶻嶭和嶭颉、骨脊的发音也相近,都是周人把原本居住地的山名移转了过来。

《上林赋》:“九嵕嶻嶭。”《长杨赋》:“椓④嶻嶭而为弋。”嶻嶭山西承九嵕,东接荆山,在富平的西边,咸阳之北,所以有人称之为北山。观察它的地望及其名称,显然是周的岐山。从此向南,跨清水、越泾水,到达渭水,固然可以有岐阳的名称。而从富平向东的平地,或许当时也被看成是岐阳。

① 壖ruán:亦作堧。余地、隙地,河边的空地或田地。

② 嵳峩cuó é:同“嵯峨”,形容山势高峻。

③ 嶻嶭jié niè:同“巀嶭”,形容山势高峻,如“九嵕巀巀,南山峨峨。”

④ 椓zhuó:敲、捶。

(0)

相关推荐

  • 大盂鼎

    出土于清道光年间的大盂鼎,是现存最大的带有铭文的西周青铜器,具有重要的文物.文献价值.因其流转经历曲折离奇.可歌可泣,又被视为一部浓缩的中国近代史. 大盂鼎,通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达 ...

  • 诸侯国:毛国

    [姓氏]:姬姓毛氏.<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周公弟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邗.晋.应.韩,武之 ...

  • 周初地理考,24

    重答李峻之君对余<周初地理考>之驳难 李君说我文章中"最让人不满意的地方,是全盘接受了从<尧典>.<世本>.<五帝德>,以至于<古史考& ...

  • 周初地理考,23

    (五十九)吕尚河内人,钓滋水遇文王,即霸水,在渭水下流,不在宝鸡. 为什么又说文王得到吕尚,也不在渭水的上游呢?回答是:<吕氏春秋·首时>:"太公望,东夷人士."高诱注 ...

  • 周初地理考,22

    七.文王篇 (五十七)文王母太任,妻太姒,皆出东国.生岐周,卒毕程,皆在东土. 太王.王季的事迹前面已经讲清楚了,最后要谈到的是文王.诗中"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 ...

  • 周初地理考,21

    (五十五)熏粥.猃狁.淳维.匈奴皆一类,与犬戎.鬼方.混夷皆由燕声递变. 太王所避的狄人,是燕京戎,居住在汾水上游,太原周围的山中.不过,<孟子>又说:"太王服事獯鬻." ...

  • 周初地理考,19

    (四十八)槐里.犬邱.槐谷.鬼谷,皆以鬼戎得名. <水经·渭水注>:"渭水又东径槐里县古城之南,古代的犬邱城.周懿王在此建都,秦国更名为废邱,也叫舒邱."<雍录& ...

  • 周初地理考,18

    六.王季篇 (四十六)<绵诗>混夷駾矣,即王季所伐西落鬼戎,为周人渡河后新敌. 我认为:太王离开邠到岐定居,是为了避开狄人的入侵.<大雅·绵>诗中说:"柞棫①拔矣,行 ...

  • 周初地理考,17

    (四十三)平王封秦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岐即岐丰,太王所迁,非美阳城邑. <史记·秦本纪>:"西戎犬戎和申侯一起征伐周,在郦山下杀死了幽王.秦襄公率兵救助周王室,作战很卖力 ...

  • 周初地理考,15

    五.太王篇 (三十六)<诗·绵>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在朝邑华阴之间.古公亶父,陶复陶穴,"古公亶父"四字衍. 周人起源于晋,其先祖在涑洮流域,其后向北迁徙,又越过汾水, ...

  • 周初地理考,14

    (三十三)<公刘诗>涉渭为乱,芮鞫之即,始为周人渡河而西之证,在公刘后. <公刘>诗中又说:"笃公刘,于豳斯馆,涉渭为乱,取厉取锻,止基乃理,爰众爰有,夹其皇涧,溯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