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具下的一致脸庞,是丑陋而透明的暗黑深处
今天我们来介绍一位当代艺术家——曾梵志。
1964年曾梵志出生于湖北武汉市,1991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曾梵志的创作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敏锐的社会批判,受到评论界广泛的赞誉,也得到社会民众的持续关注。
曾梵志
职业艺术家
我无意中画了幅戴面具的画,这就是我内心真实的表达。
年少的曾梵志是内向的,在学校不爱说话,还经常回答不上来老师的提问,班上仅有的三位没有加入少先队的学生,他是其中一个。日后,这一伤痛进入《面具》系列中表现的一个瞬间。
《面具》系列是曾梵志在1994-1997年间的作品。彼时,从武汉来到完全陌生的北京,作为一名北漂,内心的惶恐、孤独,人与人之间漠然的距离感,使得他戴着面具与人交往。
《最后的晚餐》是曾梵志极具代表性的巨幅作品,是“面具”系列创作的巅峰。盖伊.尤伦斯男爵和米莉恩.尤伦斯男爵夫人将其纳入其私人收藏中,珍藏至今。
取材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大师达芬奇的同名作品,但这幅作品把所有的宗教人物换上了戴上面具的少先队成员,系着红领巾在桌前吃着西瓜。
艺术家曾表示︰金色领带代表金钱,代表西方资本主义。画面以恢宏的气势,捕捉了中国社会在1990年代经济改革时期的面貌改变,是当代中国艺术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件作品。
曾梵志的作品以其严谨而独特的造型,假面具的符号,在单纯而平静的背景衬托下,演绎着当下人们的精神状态,烦躁、不安。
尽管带有卡通的色彩和调侃的味道,仍给人以沉重感和压抑感。透过面具这个主题,曾梵志表达着这个没有安全感的现实世界。
在《面具》系列创作长达10年后,曾梵志又悄然转变,将人物的面具摘下,走入了“面具之后/肖像”时代。
千禧年之后,曾梵志开始绘制“摘下面具”的肖像,向西方艺术史中对他影响深远的艺术家致敬,完成于2011年的《弗洛伊德》一画,曾梵志本想拿给弗洛伊德看看,未料弗洛伊德在当年过世。
自2004年起,肖像慢慢从曾梵志的绘画里淡去,一种全新的,以纯粹的线条和色彩来表达自然和意识的“抽象风景”从画布上生长出来。浓烈的对比,凌乱交织的线条,翩若惊鸿的走势,让作品内蕴某种东方色彩。
大自然旺盛的力量纵脱狂放,像是抑制的宁静,却潜藏破坏力。画面不断有一道道颜料划过,在整个画面穿插缠绕,枝蔓丛生的混乱繁琐间依然持续着一股安逸平静的力量,看似对立,却和谐相成。
我们已不仅是大自然的旁观者,而是身处其中的一份子。厚重浓烈、对比强烈的色域,练达而奔放的笔触以及纷繁张扬,不讲求逻辑的线条,深深地传递着一种生命运动的变化与无常以及艺术家内心世界的悸动体验。
《世界艺术鉴赏库》一个满足互联网+时代全方位艺术鉴赏需求的产品,定位于为艺术教育提供资源、素材及方法的深度学习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