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吴高升的随笔《摇窝》

摇窝

小小摇窝,意义非凡。摇窝中的婴儿,是父母的希望,是家庭的未来,是家族人丁兴旺,生生不息的象征。摇窝更是襁褓中婴儿的天堂,是他(她)从娘胎里出生后呆的时间最长的地方,吃喝拉撒,嘻笑哭闹,都是在这个金窝银窝中。一个家庭如喜添小孩,全家大小都是围着摇窝打转,接屎接尿,抹澡换衣,摇着哄着,看着睡觉,生怕有点闪失。虽说每天忙得团团转,但内心像喝了蜂蜜一样,甜滋滋的。
做摇窝是很有讲究的。摇窝架子选用的木材,必须是四季常青的树种,如松柏,香樟等,喻意着薪火不息,人丁兴旺,健康平安,长命百岁。编竹摇窝用的楠竹,必须是向阳坡生长的,楠竹劈开后,剝去第一层篾皮,选用第二层篾簧,还要将选好的篾簧放进冷水锅中,用细火慢慢把水烧开,再捞起凉干后,方可进编织工序,这样的竹摇窝才显阳刚之气,柔韧而坚硬,防虫蛀,不易折,经久耐用。聘请的木工篾匠,必须是地方上有名的师傅,且还要带有徒弟的。开工也要请人看日子,要选在宜婚娶,宜安床的黄道吉日动工。摇床做好后,师傅们要对主家说几句,子成龙,女成凤,长命百岁,富贵吉祥的贺词,主人也会给师傅们另封个红包,以示答谢。
我家的这张摇窝,有七十多年历史了,是爷爷奶奶特意为我打造的,是送给我的出生礼物。这张摇窝是五二年夏天,请柏仁村和清伯做的。不久,我就于九月初六日出生了,我吴家的长孙,这张摇窝浸透着爷爷奶奶对晚辈人深深的关爱。
和清伯是茗山脚下很有名气的木匠师傅,收了一群徒弟,那一带大凡做屋起樑,结婚雕床的木工活都是请的他,有赛鲁班的美称。摇窝架子的木材,是爷爷多年前从南山头驮回的一棵硕大的馬尾松,木质红亮坚硬,透着松香味。整个摇窝架是以万字格为主调,以榫头相连接,纯传统工艺打造,没有用一枚铁钉。虽说结构简单,但也显得古朴古韵,古香古色,有着百年古董的灵气。竹篾床是用董家口的楠竹,聘请项家山的老师傅,严格按工序要求而编织的,质量上乘,睡了几代人,竹篾透着深红,更显年代久遠。
爷爷著彬,身高一米八多,高大魁梧,表情严肃,不善言谈,很有杀气,他是个聋子,说话大声,有如洪钟。爷爷是家中的主心骨,做一辈子的剃头匠,靠手艺养活一家四人,在柯胡子禹一带很有名气。爷爷很敬业,手艺好,服务到位。每天早晨,就背着木制的小理发箱子出门,一个村一天,男女老少都是服务对象,洗剪剃刮,样样手艺精通,如遇有剃小孩满月头的,还要收到打发的几个红蛋或糖果之类的礼品,爷爷都放在他的小箱子里带回来给我吃,只要他理发回家喊我的乳名,定是带回了好吃的东西,我就会高兴得像过年一样,屁颠屁颠地跑到他面前,围着他打转。爷爷很喜欢小孩,经常逗小孩玩。只要他喜欢你了,就搂抱你,刮你鼻子,揪你朵耳,惹你笑,逗你乐,有时还要赏你一个栗子磕(是方言,打人的方法,即右手握成拳头状,食指向内勾起,用食指中节外突处敲打,就叫栗子磕)嗑得小孩呱呱叫,他老人家高兴得笑哈哈。爷爷喜欢堂兄高洪,他也是爷爷挨栗子磕最多的。堂兄也喜欢爷爷,但又怕爷爷,那种想亲犹止,畏畏缩缩的样子,我如今仍然记忆犹新。我在三岁多时也挨过爷爷的栗子磕。那次,爷爷下手太重了,把我的额头磕个大疱,我疼得满地打滚,爷爷见状也心疼不已,哄半天我也不买帐,不依不饶的哭过没完,还是奶奶出面打的圆场,奶奶边搂着我,边轻揉额头上的大疱,说要责罚爷爷,我才慢慢的止住了哭泣。爷爷在我七岁时去世了,我少兄弟五人中,只有我的童年是在他老人家的呵护下度过的。如今,回忆起挨爷爷栗子磕的情境,仍是滿满的开心和幸福。
奶奶王等来,是个文盲,从小裹脚,个子矮小,慈眉善目,和蔼可亲,说话轻言细语,从来没见她发过脾气,对下辈人总是满心欢喜和真心关爱。她虽没读书,但很明事理,她经常对我们说,做人要勤劳肯做,对人要有礼貌,吃得亏,肯让人。奶奶很勤俭,每天总是不停地忙,一手好泡菜手艺,饭菜做得更是可口好吃。奶奶和爷爷的感情笃深,对爷爷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家务事从来不让爷爷沾边,热菜热饭捧上桌,每天晚上都要端热水给爷爷洗脚,是典型的贤妻良母。我
爷爷奶奶养育了父亲海清和叔叔海湖俩人,他们生在旧社会,小时候受了很多苦。四九年解放时,父亲十七八岁了,正赶上国家百废待兴,五零年便参加工作了。母亲是童养媳,奶奶一辈子没有生女儿,就把母亲当亲女儿一样娇养,煮饭炒菜等家务活总不让母亲做,至母亲一辈子都没有一个拿手菜。集体经济时期,母亲当了二十多年的女生产队长,庄稼活都会做。母亲会纺纱织布,三年困难时,母亲用织的棉布到山里去兑换干苕等粮食,每天要走上百里山路,一匹布去,换一担干苕回,这样全家人才没有挨饿。

吴高升,大专学历,高级经济师,从事农业农村和经济管理工作多年,年轻时喜欢动笔,曾在多家报刋上发表过新闻通讯类作品,现己退休,坚持游泳走路,练太极和书法,偶尔写点小文,打点小牌,喝点小酒,过着平淡安乐的晚年。

《新东西》编辑部

主     编:向天笑

(0)

相关推荐

  • 那些我该早些知道的东西

    我以为我是个梦想家,可原来,家才是我的梦 今天是国庆黄金周的第一天.我没有回家. 爷爷奶奶说了很久想来我学校看一看,正好我攒了些钱,订好了车票酒店,等他们来. 我很早就出发去车站接他们了,理所当然地没 ...

  • 【大荔文学·散文·孟周】母亲

    点击"大荔文学"免费订阅 096 母 亲 原创/孟周 图片源自网络,与文章内容无关 (一) 母亲今年七十有四,进了我们何家宅门大约七十年了,她从她的母亲.我哪未见面的奶奶.也是我爷 ...

  • 那一江蜿蜒的高粱红

    鲁北传统文化原创作品(144) 阅读本号文章,请关注:jdlc2016 记得小时候,为增加一份收入,父亲在灌溉沟渠里洒上了高粱种子.春末,渠里的黄河水被抽干,松软肥沃的泥沙却留了下来.父亲喜欢这段无人 ...

  • 胡祥友 | 一把篾刀忆父亲 (散文)

      一把篾刀忆父亲 文 / 胡祥友 (安徽岳西)  2021.04.04 今天是清明节,父亲离开我已经整整31年了.隔着31年长长的时间长廊,我常常想写一点文字,纪念我亲爱的父亲.       父亲是 ...

  • 农村传统打糍粑手艺,你有见过吗?文字带你品鉴奶奶的手艺

    问:在家里最喜欢的吃食是啥? 答:当然是打糍粑咯,而且是我和爷爷奶奶一起做的! 打糍粑严格来说是南方春节前的年俗项目,但是因为我爱吃,所以在我们家却是常见的亲子活动. 每次放假前一天,爷爷奶奶总是会开 ...

  • 左祥俭——难忘乡愁诗三首

    村口那条路 文/左祥俭 过去村口有一条小路: 像羊肠一样, 弯弯曲曲, 田埂堰边, 绕来绕去. 留下儿时的足迹, 成为永远的回忆. 现在村口仍有一条路: 像国道一样, 绿树成荫, 路灯林立, 直通村里 ...

  • [今日头条]​南佳的随笔《拜谒南山头》

    拜谒南山头 对于大冶南山头,我早有耳闻,但一直不甚了解,只知道是大冶境内一处红色旅游景点,与黄石市区相距40公里左右.说起来很惭愧,在黄石工作生活了三十多年,我竟然一次也没有去过.近年来,特别是今年适 ...

  • [今日头条]何滔的随笔《业余爱好的彷徨》

    业余爱好的彷徨   爱好书法从小学始.孩提的兴趣成为终生的爱好,进而转化成一种情怀,这不仅仅是一种寄托一种快乐.然而,当年过天命之后,这种寄托和快乐蓦然跌入失落的彷徨--多年的灯下临池只停留在书法外缘 ...

  • [黄石文坛]吴高升的随笔《追思八哥樱桃》

    吴家畈村俩个太婆的故事 走进吴家畈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气势宏伟的花岗石门楼,它如热情好客的吴家畈人,展开双臂欢迎客人进村.V字型柏油馬路贯通全村,一栋栋一排排小洋楼错落有致,文化广场,村宴会厅,锡類堂 ...

  • [今日头条]许涛的随笔《致中考女儿的一封信》

    我亲爱的宝贝女儿琬霖: 你好!   在你即将踏入中考大门之际,我和你妈妈写一封信给你,为你加油鼓劲!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转眼间,三年的初中生活即将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你将迎来人生的又一个关口-- ...

  • [今日头条]罗日新的随笔《难忘啊!“钢的城”那本工作证》

    难忘啊!"钢的城"那本工作证   "喂!罗日新吗?我看了你写的<钢的城>,想不到你这个'水货'干部,成了个大作家".听到了这既陌生又久违了的熟悉声音 ...

  • [今日头条]游洁的随笔《你好,鸡蛋花!》

    你好,鸡蛋花! 文/游 洁 关注 那年初来广州,正值隆冬时节.一日闲遐无事,在小区花园里倘佯. 南国的冬季,实在是个幌子,气温高达二十来度,暖风暖日,单衣薄裳. 放眼望去,满目皆绿,伴有红花绽放,鸟啼 ...

  • [今日头条]何滔的随笔《桃花源》

    桃花源 痴迷于<桃花源记>不仅仅是儿时记忆里的那份甜蜜,还在于字里行间的清新与质朴,在于如痴如醉的画面清真,在于朗朗上口的语言节奏,在于一气呵成的气息流动.   公元421年即1600年前 ...

  • [今日头条]​南佳的随笔《“给十万块钱才回家过年”》(你怎么看,请留言)

    "给十万块钱才回家过年" 今天中午,弟弟给我打来电话,告之一个令人震惊.悲哀和愤怒的事:昨天(2021年2月2日)夜晚,外甥万元向他爸妈(我的姐夫大姐)提出"给十万块钱才 ...

  • [黄石文坛]吴高升的随笔《闲聊乘凉》

    闲聊乘凉   明天就立秋了,恰逢星期五,兄弟们都不约而同地回茗山陪老娘过周末.老娘今年九十高龄了,身体很硬朗,生活能自理,只是耳朵有点背,最喜欢抹个细字牌.每个周末,儿孙们都从城里回来,是她最开心的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