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精读 | 骨折后“起”了水泡,这些处理办法要记牢!

临床上 ,有较多车祸 、高处摔伤等高能量外力引起的胫腓骨、尺桡骨以及肱骨髁上骨折的闭合性损伤以及 直接暴力性损伤尤其是挤压伤 ,常常引起较重的软组织损伤 ,容易引发张力性水泡。

为什么起水泡

骨折发生时,局部软组织(特别是肌肉)也同时受损而出现肿胀,由于皮肤弹性有限,肿胀后皮肤变“紧”,局部压力增加,血管、淋巴管受压,血流回流阻力增加,加之血管受损,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液体渗出增多,骨折后出血使局部压力更高,渗液在表皮、真皮之间薄弱处积聚形成张力性水泡。骨折后,局部组织损伤程度不同,压力也不均,压力更高处会最先产生张力性水泡。

如果小血管损伤较重,出血明显会形成血泡。血泡表明皮肤全层损伤,提示伤情较重,局部软组织条件差。

水泡的危害

水泡的出现提示软组织损伤较重。伤得越重,肿胀越重,水泡越多。这既增加了伤口感染的几率,又影响了手术的正常进行,延误骨折的治疗。有学者认为,水泡周围的皮肤尽量不做切口,因为皮肤坏死和感染的发生率很高。

如处理不及时或者不当 ,严重者可以导致皮瓣坏死 、感染 ,甚至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 。延长了患者 的治疗时间 ,给患者和家属带来经济和精神上伤害 。

治疗方法

1.四肢闭合复位和固定  

骨折后常用的闭合复位和固定的方法有骨牵引、皮牵引、石膏固定、夹板固定、支具固定等。适当的护理用具可以通过将肢体支撑在生理位置来减轻软组织水肿。但是如果护理用具不正确地使用,将会导致软组织包膜的进一步损伤。

2.被动抬高患肢 

这种抬高的定义是患处要高于心脏所在的水平面。因为静脉和淋巴的引流是由重力辅助的。此外,抬高会降低肢体灌注压,这样有助于静脉血向心脏回流,减轻渗出和改善淋巴循环。

3.应用主动间歇式气动压缩装置 

主要是应用足底泵,间歇性压迫足底静脉丛,减少踝关节和跟骨骨折的水肿,增加肢体静脉回流量。防止脚踝血液积聚,改善淋巴回流。

4.冰敷 

在受伤后一般不会立刻出现水泡,及时的冰敷可以减轻水肿,缓解疼痛,收缩血管减少出血等,伤后48小时内冰敷,不要热敷,更不要用红花油等活血的药物,那样只会加重肿胀的程度。

5.消肿中药 

常用的中药是冰硝散,它的主要成分是冰片和芒硝,放在薄的布袋里搭在骨折部位可以促进消肿。

6.按摩肢体远端部位 

肢体肿胀明显者应加强骨折远端关节的活动以及肌肉的等长收缩,促进血液的回流。熟练的按摩可以缓解疼痛,促进静脉回流, 消除或减轻肿胀,按摩是一种有助于主动锻炼的被动活动,对骨折部位远端的肢体进行按摩,可以减少水泡的发生。

7.骨折处用弹力绷带均匀加压包扎 

在骨折周围的肢体上均匀施加压力,让表皮层和真皮层之间的薄弱腔隙更加严密,可防止水泡的发生。避免压力过大影响了血液循环,可能会出现其他并发症。

8.改善循环和消肿的药物 

常用药物有20%甘露醇、七叶皂甙钠、速尿。这些药物的主要作用是消除局部组织的肿胀,有些药物同时具有抗炎和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

9.对于已经出现的患者

对于已出现张力性水泡的患者,如果肿胀不很严重 ,待水泡直径大于 1.0cm以上时,可用5ml的注射器在水泡的最低部位穿刺抽液 ,然后用棉签轻轻挤压 ,使表皮贴紧 ,避免造成表皮的破坏 ,以防止感染。对于肿胀比较重 ,水泡大而渗出较多的患者 ,在进行皮肤消毒后 ,用20m1注射器的针尖在患肢戳2—3排小孔 ,然 后贴上VsD贴膜 ,接上负压引流装置给予持续的负压吸引 ,加速渗出液和血液的流出,减轻筋膜室的压力利于血液循环 ,加速肿胀的消退 。在整个过程中,必须密切观察末梢循环,注意保持负压引流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及时更换引流瓶 ,保持环境无菌 。如有渗出应及时更换敷料 ,当引流不畅时可用生理盐水 10~20m1 冲洗管道

对于严重肿胀,考虑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时应及时切开减压。

水泡与手术时机及切口选择

出现水泡的骨折,一般推荐待皮肤愈合以后,二期再行内固定治疗,手术时机取决于软组织愈合的情况 

切口尽量避开水疱区域,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水疱区域范围可能再次扩大,研究中,都有糖尿病患者血性水疱出现皮肤坏死、深部感染导致手术失败的案例。

预防远远胜于治疗,希望“张力性水泡”永不再来!

参考文献:

1、骨科张力性水泡的预 防及护理体会,当代护士 2012年9月 下旬刊

2、]黄康成,汪亚强,冯大刚.鸡蛋膜贴敷在下肢骨折张力性水泡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16(69):23.

3、陈智 慧,程晓 霞,陈梅 .采用VSD材料联合 中心 负压引流在皮肤 缺损 中的应 用『J1.当代护士 ,2011,7:32.

4.顾文奇, 施忠民, 柴益民. Pilon 骨折的治疗进展.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9,11(9):877-880.

5.罗从风曾, 炳芳. Pilon 骨折的治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5, 7(3):230-232.

声明:本文为德医学院原创整理,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