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衍之数'
《易经》分数理和文字两部分,平时我们看到的《易经》是文字部分,文字是结论,数理是依据,象四季运转、节令时长,都是通过数理运算而来,说《易经》是不科学的,原因就是他们对《易经》的数理部分不了解,只看到文字部分的《易经》,认为《易经》就是古人凭空想象出来的,一切占卜都是唯心色彩的迷信活动,这是无须争辩的。而对于学易之人,掌握一定的相关数据知识却是必须的,不过,很少有人关心其出处的正确性,多数是墨守成规地'以讹传讹",谓之为"传承",正是因为如此,现代人无法见到统一的《易经》版本及知识,譬如说有关什么是"大衍之数",就有人说是"五十五",也有人说是"五十"。
说"五十五"的,是依据"河图"而来,古人以为"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其实,他的内容是这样解释的,它把一、二、三、四、五作为"生数","生五行之数",而把六、七、八、九、十作为它们"成数","成形之数",从前五个"生数"中,可以分析出,有三个数"一三五"属阳,合计1+3+5=9,所以在卦爻中,把卦阳爻说成"九",而把二个数"二四"属阴,2+4=6,卦阴爻说成"六",同时,看出"生数"中阳与阴数字比是3:2,它正应合了数理中关于六十四卦阴阳策数比例,再结合"天象"观察来看,是不是白天要比黑夜要长些,是否可以理解为:正是因为阴阳不是绝对平衡的,才会促进事物在不停地周而复始的运动着。而在对"成数"六七八九十进行分析,看不出有什么"玄妙"之处,说明"五十五"应是万物"生存"之数。
再说"洛书"中,有"四十五为生存之数",其实应该是指天地人的"三才"之数,上中下三行各数分别合为15,刚好应合阴阳之合数9+6=15,显然,意思是天、地、人各有阴阳,如果把"四十五"理解成"三才"的共存数,那就合适了。
说"五十"是"大衍之数",依据来源于《易经.系辞传》中,用"蓍草"推演卦象的,原文:"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顾名思义,"衍"有"繁衍"和"衍生"的意思,明明是"四十九"衍化了太极、四象、八卦…为什么要把五十说成"大衍之数"?所以难怪后人把"四十九"说成是"大衍之数"了。
我偏向于后者,认为"四十九"才是"大衍之数",理由有以下几个事例为证:
其一,在《黄帝内经》中,有关于人类"繁衍"的事例,黄帝与岐伯的对说,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七,男子八八。女子七七四十九岁,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但凡关于"繁衍、孕育"之事,皆以母系为主,用"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大衍之数"是从此处而来?
其二,民间有关于计算母亲怀孕日期定男女的说法:"七七四十九,问母何月有,减去母年岁,再加一十九,逢单为男,逢双为女",此中的"四十九"显然也指"大衍之数"。
其三,中国对己亡亲人有传统"守七"观念和习惯,也跟"四十九"有关,按古人迷信认为:四十九天后,亡人又会"转世投胎"为人,也可以称之"衍生"。
总之,跟"四十九"有关的事很多,绝不会仅仅是一种巧合吧!
欢迎你参与讨论,让我们的传统文化能得传承创新,关注我,将给你不一样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