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乐章•脉象3
生命的乐章·脉象3
从生活家园看,外界环境的变化,社会氛围的影响对生命都会发生作用,生命感应而后通过脉象反应出来。《素问.脉要精微论》:“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春天生发,生命应之,则脉如“鱼之游在波”;夏天长养,生命应之,则脉“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气收敛,生命应之,则脉似“蛰虫将去”;冬天内藏,生命应之,则脉象“蛰虫周密”。
脉象反应内在的生命状态,是与外界环境相协调的,随时空节律的变化而相应变化,但这样的变化,是生命适应性的必然,无过无不及,过则病,不及亦病。
《素问.平人气象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长夏胃微软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无胃曰死,软弱有石曰冬病,弱甚曰今病。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也。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藏真高于肺,以行荣卫阴阳也。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钩曰夏病,钩甚曰今病。”脉象应时,不同季节出现“弦”“钩”“软弱”“毛”“石”节律性变化,但应而有度,不同季节的应时脉象都具有“微”的特征。
中医十分重视脉象的“胃、神、根”。
生命和季节变化保持内在协调性,就是有胃气的表现,从脉象反应出来,则春天“微弦”、夏天“微钩”、长夏“微软弱”、秋天“微毛”、冬天“微石”,《难经集注.十五章》:“弦钩毛石皆当微见,即是有胃气也,但独见四时之脉,皆无胃气也。”
除了脉应四时,有胃气之脉还具有“不大不细,不长不短,不浮不沉应手中和,意思欣欣”(《医学入门》)的特点。
“神”则为生命之本,脉象是生命内外关联性的,不仅反应生命应时的与外界自然同步,而且反应生命“神气”的内在状况,《脉诀阐微》:“无论浮沉、迟数、滑涩、大小之各脉,按指之下若有条理,先后秩然不乱者,此有神之至也,若按指而充实有力者,有神之次也;其余按指而微微鼓动者,亦谓有神。”
脉贵有根,根有二,一指尺部肾脉,一指沉候脉象,一般脉象是否有根,反应生命预后,有根之脉,病虽笃重,尚有生机,脉若无根,也许肾气已败,预后欠佳。但就自己临床体会,有的病人脉呈短象,根之有无需要细心体会,预后判断需要四诊合参。
“胃、神、根”的生命反应,其实是三位一体的,有的医家认为没有仔细划分的必要。清代石寿棠《医原》:“盖有胃即是有神,和柔轻缓,匀净分明,如鸡践地,从容不迫,所谓胃气者如此,所谓脉贵有神者亦如此。至根字之说,古人以沉候为根,又以尺部为根中之根。诊危证之脉,必求根以为断。然以沉候、尺部为根,仍未得根中之气。……若言根不若言气,言胃不若言神。”
因为临床脉象是生命的实在反应,始终处于变动之中,不仅与就诊病人的个体特殊性相关,而且与时空节律的变化相关,我们的理论只能描述脉象,不能标准脉象,我们的临床只能体会脉象,不能规范脉象。
对于历代医家论述的脉学理论,要有正确的态度,不同医家有不同的实践对象,不同的时空条件,不同的社会背景,对脉象的认识也就存在许多的不同,关键是我们要虚心学习前人的临床体验,来丰富我们的应象思维。如果在学习阶段,就用实验性思维作为衡量脉象的逻辑方法,就很成问题了,这也不符合标准,那也不符合规范,更不用说不同医家各自不同的体验结论了。
脉学理论很多都是描述性的,形容词不少,用彼之象明此之情,学习理论不能呆板,要有联系、联想。《瀕湖脉诀》:“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木浮水中形容浮脉特点,浮大中空描述芤脉特点,来盛去衰描述洪脉特点,如果学习的人不去联想,不在实践中去体会,恐怕永远也不会脉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