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达灵山本应高兴的唐僧,他因何事而绝望?又因何言而惊诧?
(博士论西游第七一〇讲,选自《西游谜中谜》(540)第九章――观音努力之谜)
在上一讲中,我们提到,如来指示阿难、迦叶强行索要唐僧的紫金钵盂,由于“钵盂”是唐僧用来化斋乞食所用之物,也就是唐僧的“饭碗”,以此向观音和唐僧师徒表达了强烈的暗示,要求他们在享受东土众生供奉之时,向他缴纳“三藏真经”的知识产权使用费。
应该来说,如来花费心血编纂完成“三藏真经”,并且亲自策划和安排实施的取经行动,以此来实现在东土拓展现在佛派业务的目标,但是却在观音的纵横捭阖之下,她将该地盘纳入到了自己的囊中。
在此情况下,如来让观音和唐僧师徒缴纳一定费用,本来也无可厚非,但是,他在敲打观音的同时,却让已到达灵山高兴万分的唐僧,经受到了西行取经以来最大的打击,感受到了极端的绝望,而又听到了最让人惊诧的话!
那么,又是何事让本应高兴的唐僧极为绝望?又因何言而让他万分惊诧呢?我们还要从唐僧刚到灵山、初见如来说起:
经历了千辛万苦的唐僧师徒,终于来到灵山大雷音寺,并受到了如来和佛派众神仙热烈欢迎,他们本以为已经“功到自然成”,将顺利地取到“三藏真经”转回东土,使其“传流东土,永注洪恩”,造福东土百姓,永保大唐江山。
可以说,唐僧师徒此时的心情是十分愉快的!他们在阿难、迦叶的带领之下,先对藏经的“珍楼”进行了参观,“看不尽那奇珍异宝,摆列无穷”;又享用了斋宴,“皆是仙品、仙肴、仙茶、仙果,珍馐百味,与凡世不同”,自认为“向来受尽千般苦,今日荣华喜道成。”
然而,心情愉快的唐僧师徒,却因阿难、迦叶向其索要“人事”,而让他们的心情从云端跌到了尘埃,压不住脾气的悟空,他要让如来“教他自家来把经与老孙也”,“八戒沙僧耐住了性子,劝住了行者。”唐僧尽管对此没有任何表示,但是其心情低落的程度,也一定亚于三个徒弟。
在悟空提出要告阿难、迦叶“掯财作弊”情况下,阿难、迦叶尽管嘴上强硬,“此是甚么去处,你还撒野放刁!”但也让他们“到这边来接着经。”八戒和沙僧接住经卷,“一卷卷收在包里,驮在马上,又捆了两担,八戒与沙僧挑着”。
唐僧师徒虽然遭受一点波折,但还是得到了经卷,从总体上来看,传经过程还算顺利,心情逐渐变好:“却来宝座前叩头,谢了如来,一直出门。逢一位佛祖,拜两拜;见一尊菩萨,拜两拜。又到大门,拜了比丘僧、尼,优婆夷、塞,一一相辞,下山奔路不题”
不过,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一路走来,经历众多磨难,却矢志不移的唐僧,就在灵山脚下,让他感到了深深的绝望,甚至担心起了自己的生命,“怎么敢见唐王!诳君之罪,诚不容诛也!”
在十万八千里的取经途中,唐僧曾经焦虑过,比如,在平顶山他不知道“几时能彀此身闲?”到黑水河他想知道“何时满足三三行,得取如来妙法文?”他也曾经失望过,在镇海寺生病之时,他让悟空转回东土送信,“有经无命空劳碌,启奏当今别遣人。”
但他从来没有绝望过,只要悟空相劝,他要么“乐以忘忧”,要么“心神顿爽,万虑皆休”,就是在病榻之上,他在悟空的劝说之下,又喝了一碗凉水,立即“精神渐爽,眉目舒开!”
那么,已到灵山圣境,取到“三藏真经”的唐僧,究竟是因为何事而感到绝望了呢?那是因为,白雄尊者遵照燃灯古佛指示,将他们取到的经包抖开,沙僧在收拾散落的经卷时,“打开看时,原来雪白,并无半点字迹”,这才有了唐僧“诚不容诛”的绝望表达!
唐僧师徒“急急回山,无好步,忙忙又转上雷音”,只能再找如来换经。本已绝望之极的唐僧,不仅看到了如来对阿难、迦叶的百般袒护,更是被如来的一句话惊诧得目瞪口呆,“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
难道没有任何字迹的“无字真经”真是好的吗?要想了解这个问题,我们下一讲接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