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小节的背后其实就是自私

有人说,了解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就是一起出去旅游,特别是那些热恋中的男女,基本上结伴出趟远门,相互之间的长短和深浅就了然于心了,旅途结束那一刻,要不要领证心里便有了决定。

一般朋友之间不用那么复杂,做一次他的副驾驶就可以了。

从一个人开车的表现,大致可以判断出一个人的性格和品质。

喜欢开快车,抢黄灯,频繁变道超车,见缝插针的人,多半性情急躁,讲求效率;循规蹈矩,不紧不慢,宁停三分不抢一秒,多半性格温柔,谨小慎微;一路上对不讲究的车辆嘟嘟囔囔甚至骂骂咧咧并立即还以颜色的,多半嫉恶如仇,而且驾龄通常不超过10年;而不动声色的多半是老司机,久经风雨,宽容厚道,不逞一时之气,不与傻逼争短长。

是的,现在路上的傻逼如此之多,如果你见到那些不讲究的车就生气,基本上不出20公里就能把你给气死。

所以,我尽量不生气。

曾有人在网上征集“你最不能容忍的开车陋习”,排行榜上前几位的行为都是我们意料之中的。

比如,滥用远光灯。

不管在什么地方,有人开车永远只用远光灯。说实话,效果就是比近光灯好。

可是,你考虑过对面车辆和行人的感受吗?在有路灯的城市区行驶使用远光灯是违章行为你知道吗?即便是在可以使用远光灯的乡村道路上行驶,对面来车时要互相改近光你懂吗?这个不光是礼貌不礼貌的问题,这是交通法的规定。

因为对方不会灯,自己也只能被迫一直打远光,不但使道路交通险象环生,其实也破坏了人与人之间互惠互利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

远光灯造成对面车主眼睛瞬间失明,由此引发的恶性交通事故不胜枚举。

前两年有新闻报道说,某城市为了整治滥用远光灯行为,让违章司机搬个小板凳在汽车大灯前坐上两分钟体会一下是什么感受。

我觉得,这个办法很好,值得推广,如果再能用锤子把他的大灯敲碎作为处罚,就更完美了。

有人喜欢骑着中线行驶,一人占俩车道,让你左右为难。

这还不算,关键是车慢得像个蜗牛,一辆白色宝马在并不堵车的路段以20公里的时速缓慢行驶,让我怀疑这到底是不是机动车。

后面排了一长串车急得直按喇叭,宝马依然如故,表现了极强的心理素质。

我猜想里面一定是昨天才拿到驾照的女司机,话说谁都是从新手过来的,所以,我们应该宽容,不能催,慢慢跟着吧。

如此行驶了大约十几分钟,终于等到机会超车,并行的瞬间,看到的是一个光头大哥正在打电话,手上两个大金戒指光彩夺目,一面煲电话,一面不紧不慢地将一口浓痰准确有力的吐出窗外。

我在心里默默地说:麻辣隔壁!

开车的时候能不能替别人考虑一下啊?

窗外雨一直下。昨晚,因为喝酒了,只能坐公交车回家。

等车的时候,一辆大奔从我面前飞驰而过,路边水坑里的泥水溅了我一身,站牌下的人都在骂。

望着扬长而去的大奔,当时我在心里暗暗发誓:等我有钱了,我一定要买一套属于自己的雨衣!

除此之外,还有随意变道不打转向灯,往车窗外扔垃圾,停车时一辆车占两个车位,停在自己方便但别的车出不来过不去的地方车上又不留电话等等,均位于开车陋习排行榜前列。

这个比例到底有多大?以我个人的感受,行驶在路上,基本上每一公里你就会遇到一个这样的奇葩。

我实在搞不懂这些人究竟是怎么想的,有时候特别想采访一下:你这么傻逼,你妈妈知道吗?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是不是太刻薄了?说不定人家只是不拘小节而已。

但我认为,绝大部分所谓的不拘小节,骨子里其实都是自私自利。

也就是说,我断定,他们在平时,做任何事情一定很少考虑别人的感受。

我深信,一个在生活中唯恐给别人造成不便带来麻烦的人,不会有那些开车陋习。

这些事情与驾龄无关,与技术无关,甚至与性格也没有太大关系,只与人品有关。

全国每年交通事故有多少起?每年有多少人死于交通事故?

如果百度一下的话,你能得到各种版本相差甚远的不同数字。

当然,官方的数据是逐年下降的。

不懂政治的歪果仁在一次会议上好奇地问:“中国汽车数量增长这么快,交通事故率却在下降,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引来全场一片神秘的笑声。

世卫组织在前两年曾经说,中国每年超过20万人死于交通事故。

业内人士说,太保守了,早就超过30万了,甚至有人说已经达到50万之多。

在这里我不想纠结于这些数字的多少,尽管每个冰冷的数字背后都是鲜活的生命。

我想说的是,十次事故,九次违章。

许多事故的发生,不仅源于我们对交通法规及他人生命安全的漠视,也源于我们在开车的时候所暴露出来的那些陋习,那些所谓不拘小节的自私自利的行为习惯。

从这个意义上说,提高个人素质,平时就养成与人为善处处为他人着想的思维模式,既是在净化我们的社会风气,也是在挽救我们自己的生命。

作者简介

孙继胜

60后双鱼座,现居洛阳,从业于电视媒体。

平日喜欢摆弄文字,擅长假装文艺青年。

2016年6月开始公众号写作。

孙继胜的小宇宙  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