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水居士太极体悟录》全书(四)
作者:弘博
79、膻中穴
膻中穴为任脉通行路径中主要穴位之一。在练功过程中,感觉到不适,应该是正常现象,说明你而今练拳时气氛开始浓了,气感也强了。一般而言,习练“中丹田”过程,便会有这种现象,有的甚至会触之有疼痛、胸闷等感觉,因人而异。主要原因是你的胸大肌没有消退、而胸隔肌尚未增长,膻中位置明显的凹陷,气血圄于期间所致。
在平时训练时,多注意含胸。譬如做“后扯前伸”时,可以用一手掌帖服膻中,胸口有将手掌吸入的意思,辅助气血下行入地。
平时练功毕,可轻搓两手心,然后用手心余热伏帖膻中,或加轻轻拍打。
一般而言,半月之后,即有显着效果。
80、“逢转必沉”之“转”
有网友议论“逢转必沉”云:
对“逢转必沉”一开始我就持怀疑态度,太极拳什么时候不在转呢?也有不转的时候,那就是定式,一个亮相稍作停顿即刻就转。转与不转都需要沉,肉下沉,骨上升;气下沉,意上升[沉中有升]。俯之者弥深,是说逢转必沉;仰之者弥高,逢转不是必沉,逢转而是必升。意上升,气下沉是[升中有沉] 。 总之,气沉与转没有关系,不论什么时候不论做什么动作气都需要沉[气浮不是锻炼身体,而是找死] 与人搭手在气沉的前题之下,人家往下我也往下,并且还要多下一点,首先是意下去,然后气跟进,同时意气下去多少上升多少,保持均匀平衡,最后才是意气劲合一,这就是俯之者弥深;仰之者弥高恰恰相反.......由上可见“逢转必沉”这一观点是错误的。由于这观点出自名家之口,曾经对自己怀疑过,这是正常的事。正是“否定之否定”法则的体现。
二水以为叶家拳之所以在群星闪耀的太极拳界,能够璀璨夺目,就是叶大密老师谦虚向学,勤以思索所致然。包括拳架中各种劲别的变化,以及孙家身法步的融会贯穿,无一不是叶大密老师多年教学经验的结晶。
之前,二水对叶大密老师“拳得之于剑”不得其解。特别对“武当对手剑”的“捷用法”如何在拳中体现,有何作用等等,时有怀疑。二水近来就时时体悟武当对手剑的捷用法在拳架中的处处变化,其妙不可言语。虽只一转臂,全身阴阳随即变化,而一阳真气,如空竹竿盛豆,竿子稍斜,而桶豆顿倾矣。
该帖中“沉中有升”的理论很好。但二水以为,文中武断“逢转必沉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实难苟同。也许是误解了“逢转必沉”中的“转”字。
二水以为,“逢转必沉”中的“转”,不是“转与不转”或“山不转水转”的“转”。而是“起承转合”的“转”,是“转弯末角”的“转”,是“历史转折点”的“转”。
“转与不转”或“山不转水转”的“转”,是一种运动形态,运动方式。“起承转合”的“转”、“转弯末角”的“转”、“历史转折点”的“转”在二水看来注重的却是“事物运动形态中的一个过程或阶段”。
太极拳运动形态有圆周运动,也有抛物线方式,有“螺丝旋”方式,也有寓圆于方的直线运动。其运动形态,不是一个“转”字概括的。也由此可见,“逢转必沉”中的“转”,不可能是讲“转”动这种运动形态。
每一种不同的运动形态,从过程上去分析,都存在“起承转合”阶段。譬如潮汐的涨落也是一种运动形态。在这一形态中,我们也不难去发现其“起承转合”阶段。形意拳论讲解劲路的运动形态,只说“起、随、追”三字。所以,形意者,诚中也。太极拳从武氏以来,倡导以文说拳。“起承转合”自然是武氏太极拳的重要理论之一。然,一个“转”字,能够象“逢转必沉”一般讲述得如此精要,二水以为,叶大密老师无疑是首创!
二水遇不懂处,好问。却不敢轻易下断论说是前辈的错。共勉之。
81、凉台捞物
武林门晨练,观陶长林老师与学生胡先生讲拳。两人以杭州话对答,语多俚俗,而拳理颇多发微处。胡生问搂膝拗步意,陶师曰:如凉台捞物。
二水按:衣挂诸物落于凉台之外,楼层殊高,虽隔有护栏,探手取之,心存恐惧,身自有回缩意。此说与老拳论“如临深渊”句,一俚一文,一俗一雅,而理一贯焉。练拳如此,大凡得其真意矣。
82、“听筒探胸”与“贴壁避让”
胡生问“含胸拔背”意,陶老师答:如听筒探胸。
求医问病,医生取听筒入内衣,病者受听筒冷激,胸口自然收束,此是含胸。能含胸自能拔背矣。
二水讲拳,有问“含胸拔背”,答曰:狭巷过客,贴壁避让状。两喻可相发明。
83、“车轮轮, 命门一”
"车轮轮, 命门一"最早见诸陈炎林编的《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一书。二水以为,“车轮轮”是“车轮二”的误读所致。是一种自以为是的误读法。
陈炎林编《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一书时,田兆麟先生倾注了不少心血,许多内功心法全系田老师口述,田老师并且将珍藏多年的杨健侯先生传他的《杨氏太极拳老谱》也供陈炎林参考。而陈炎林早存独窃硕果之念,对《杨氏太极拳老谱》中"车轮二, 命门一"中的“二”误以为是前一字“轮”的省略写法,他也不向田老师请教,所以就自做聪明的误作了"车轮轮, 命门一"。之后也以讹传讹,出现在多家文本中。“车轮轮,命门一”与他本老谱中“车轮二命门”一样令人费解。从语气上听来,“车轮轮,命门一”更象是佛教有关轮回的偈语。
《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一书原本是田老师极其弟子的集体创作。在行将出版时,陈炎林将原本由田老师几位弟子一起拍摄的拳照,改换成摹图,田老师一生心血、田老师众弟子集体智慧和成果,也就成了陈炎林一人的著作了。
陈炎林这种欺上瞒下的做法,显然受到了田老师其他学生的谴责。陈炎林晚年的悲惨也与他这种缺陷的人格不无关系。
更值得玩味的是,1994年北体出版社出版的《 杨式太极拳发劲运气练势 》一书,公开声称是由化名“青山、石恒”两位先生,在陈炎林的《太极拳、剑、刀、杆、散手合编》一书基础上,经过整理、修定而成。似乎应念了佛教的轮回思想。倘若说,陈炎林之于田老师以及田老师众弟子的成果,是一种暗夺,那么“青山、石恒”两位先生对于陈炎林《太极拳、剑、刀、杆、散手合编》一书,便是明抢。此般看来,象是典型的小偷遇见强盗的故事。一偷一盗,不无讽喻,更不失“车轮轮,命门一”所昭示的因果回应的意味了!
84、“乃文乃武”与“允文允武”
昨晚早睡,临晨忽得一梦,记忆尤新:
梦境中,二水在翻阅吴本杨氏老拳谱.该吴本似乎不象二水自家藏的《太极拳讲义》本中的工楷体,而是行草.
其中"分明火候七十二,天然乃武并乃文"句中,两个"乃"字,象是"允"字的误植.二水想仔细辨认,分明写着."分明火候七十二,天然允武并允文".查找文中所有"乃文""乃武"处,皆为稍有些草写的"允"字.
该"允"字,第一笔落笔较轻,似乎随意一带,与上一字略有连笔,最后一笔却左折后,与下一字有连笔,初看也象是"乃"字.于是二水想找藏本等来对照互校,情急之中,拿到的却是一部《诗经》,随手翻到,正是《鲁颂.泮水》一诗,云:"穆穆鲁侯,敬明其德。敬慎威仪,维民之则。允文允武,昭假烈祖。靡有不孝,自求伊祜。"二水兴奋异常,想继续查约阅,却已猝然醒来.
古人有梦笔生花之说,二水多年来才思枯寂,卧则瞑,寝无梦.庸庸碌碌,常作江郎才尽叹,概日来点校之苦,感动梦神故焉!
85、意守丹田、气沉丹田与气沉脚根
古拳谱没有“意守丹田”说,“意守”是气功导引的一种让人入静的方式。因而,“意守丹田”多见诸气功古谱。武术讲究的是动中求静,因此,无须依赖意守来入静。王宗岳《太极拳论》有“气沉丹田”一说,但是,由于“丹田”历来是一个模糊概念,这一要求历来有不同论争。于是老一辈拳家有明确提出“气卸至脚底”的说法。陈鑫在气卸至脚底与气沉丹田之间提出了折中意见,以为“即便不能(卸至脚底),亦应沉至丹田”的说法。其实,“气卸至脚底”与沉至丹田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身法要求,不可能折中的,可见陈鑫只是一个太极秀才而已。
叶大密老师明确指出“气卸至脚底”,而顾留馨先生为此在《太极拳研究》一书中则不点名的批评叶大密老师的观点,说是古人只有“气沉丹田”说,没有“气卸至脚底”的说法,陈鑫虽是秀才,也知道“气应卸至脚底”说,《娥眉拳谱》有“气沉脚根,入地三分”一说,可为“气卸至脚底”找到注解。
86、文人与剑
-----落寞的家国情怀
女人素面朝天,需要一种生理上的丽质天姿和心理上的自信。刀之于文人也一样需要生理与心理基础。一个手无搏鸡之力抑或陈迂酸腐的小文人,是绝对不敢舞刀弄枪的。剑之于文人则不同。大凡文人,即便不懂武艺,即便不涉足江湖,也会喜欢剑。就象胭脂之于女人一般。
或是天使,或是巫婆,或是美眉,或是恐龙,凡见胭脂,都会往自己脸上涂的。那是天性使然。文人,或豁达,或豪放,或迂腐,或抑郁,一剑在手,自然扬眉吐气,豪气干云。这么说,似乎有失厚道。其实剑之于文人,的确已是一种情结。
情结的产生,按照容格的说法,与集体潜意思有关。二水不懂深奥的精神分析,以为所谓的集体潜意思与我们老祖宗的文化积淀没有两样。
《贾子》有载:“古者天子二十而冠,带剑;诸侯三十而冠,带剑;大夫四十而冠,带剑;隶人不得冠,庶人有事得带剑,无事不得带剑。”可见,在古代,剑是一种身份的象征。“高冠长剑,纡朱怀金者,飞黄腾达也”。在“学而优则士”的岁月里,“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自然是文人的理想。这种理想在表象上的特征,剑,是必不可少的。
剑,既然不是平庸之辈的佩物,也自然赋予了其崇高的内涵。这种表象之内的本质是什么呢?《庄子·说剑篇》揭示了这一内涵。文章虽然采用寓言式的架构,庄子自己以剑士身份去游说喜好击剑而不惜剑士生命的赵文王,旨在开悟君王治国大道。“巧论三剑,一言定邦。”未尝不是古代文人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如果说,文人佩剑,尚有光宗耀祖的意味,那么,文人论剑,更多的是忧国忧民。可见,家国情怀始终是注释中国人文精神的症结所在。当然,家国情怀只是文人的“潜意识”罢了。人生得意需尽欢。文人一旦得意,占据其意识的是所谓的“人生况味”。“家国情怀”就会象冰山一般潜入海底,无法显现。文人得意,动辄忘形。一切男盗女娼均会在“人生况味”的掩饰下演绎得冠冕堂皇。这是历代文人政治的可悲之处。如果说,强盗扮书生,尚有良知发现的时候,书生一旦扮演起强盗的勾当,那么历史性的悲剧就会上演。历史上每一次焚书坑儒,几乎都有书生在扮演着强盗。看来,“家国情怀”只会在“家破国忘”时才会成为文人心头的痛。因而,剑之于文人,常常是在无奈的境况下抒发家国情怀的。
“挂剑空垄”是一种无奈。季子出使回来,故友已逝,只能挂剑垄枝。“苏秦背剑”、“夫子仗剑四游”,游说时的种种际遇也只有身上的三尺须穗能够明了。屈子的“带长铗之陆离”、“挟剑而歌”,以《九歌》、《九章》长歌当哭,不是得意的文人所能理解的。李太白“十五好剑术,……击剑为任侠”,在如今的武侠迷看来,不知会生发多少离奇的想象。可是酒仙内心深处“倚剑歌所思,曲终涕泗澜。”、“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此般情绪,大概也只有“剑”知道。至于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醉眼之中,家国情怀只有“剑”才得以慷慨激昂。至于原本落魄的书生“忧眠枕剑匣,客帐梦封侯。”、“倚剑登高台。悠悠送春目。” ,酸腐的胃气,恐怕会令剑锋生出铜锈来。
记得海涅有句遗言:“我死时,棺中放一剑,勿放笔。”文人内心落寞的家国情怀,看来还不止是我们中国的土特产了。
87、辅助练功法
(一)翻硬币
将一枚一元的硬币洗净,放在身边。闲时把玩。
方法:1、用拇指、食指的指肚轻轻捏住硬币,然后,食指内收,用拇指的指肚粘住硬币向食指指背(指甲下)翻去,中指内收,用中指肚粘住硬币,中、食两指缝轻夹硬币,舒展手掌;
2、内收中、食指,将硬币收回的同时,用拇指肚,轻轻的粘住硬币向中指指背(指甲下)翻去,无名指内收,用无名指肚粘住硬币,中、无名两指缝轻夹硬币,舒展手掌;
3、内收中、无名指,将硬币收回的同时,用拇指肚,轻轻的粘住硬币向无名指指背(指甲下)翻去,小指内收,用小指肚粘住硬币,小、无名两指缝轻夹硬币,舒展手掌;
4、内收小、无名指,将硬币收回的同时,用拇指肚,轻轻的粘住硬币向食指指指背(指甲下)翻去....重复如1-4
作用: 便于打通手三阴、手三阳经络
便于劲贯指尖
便于练就“信手拈来”的高深太极节拿法
注:这些小功法,看似平常,久练奥妙无穷。为历代拳家藏箱之物。有缘人等,好自为之!
(二)转碗碟
平时吃完饭或喝茶,可以用掌敷在碗沿或杯口,悬空,轮动五指,慢慢的将碗碟平转,不要倾覆碗碟(保持水平),可右转、也可左转。
左手也如此。
初练是,当心打碎碗碟。
久之,空碗中可盛9分水,转动时,不要让水流出。
功效:同(一)
另,能分清手腕虚实。与人搭手,尺寸分毫皆知。
(三)解绳
找一根筷子粗的绳(最好是牛皮绳),长50-60cm左右,随身可带,方便得很。
每天出门打上20个结,空时将结一一解开。
解绳方法:左右手拇指、食指解5个结;
左右手拇指、中指解5个结;
左右手拇指、无名指解5个结;
左右手拇指、小指解5个结。
久之,可将绳结越打越紧。
注意:不能用指甲,要用指肚解结!
功效:同(一)
另,能加强指劲。与人搭手,尺寸分毫,尽在掌握,切膜拿点,随心所悦。
(四)领手指
每当双手空闲,可以徒手操练手指。
方法:舒展手掌,先由拇指开始按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循序依次屈指成空心拳,而后在舒展手掌的同时,按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拇指的次序再屈指成空心拳。双手可同时进行。反复十余次。
注意:1、在此次序中,下一只将屈指的手指,在屈指前,用意向前伸拉一下。
2、两眼神余光关注伸拉的那两个手指。
3、用耳朵听住其余的手指运动。
4、千万不能用力。要轻领。
功效:同(一)
另,训练“以意领劲”。日久,眼睛、耳朵便会各司其责!渐入太极殿堂,由此为方便法门!
(五)推磨
传说张三丰小时,家里做豆腐,他从推磨中悟得太极真谛。我们平时站完无极桩后,也要徒手模仿推磨的动作。介绍如下(不只是为了纪念张真人呵):
脚一前一后,成丁八步(非丁非八)。两手松握空拳,拳背朝上,拳眼相对,开肩含胸置于胸前,如握一根“丁”字形推杆的“一”处,“丁”杆的勾处连着磨石。眼神贯注勾处,以防与磨石脱落。全身放松。然后,用意驱动腰跨从左到右微微做平圈运动,同时带动两拳推动无形的“丁”字推杆,转动无形的磨石。(每次3-5分钟)
见过农村“丁”字大磨的人,可能比较容易练习。
功效:1、放长意念,日久能随意管住对手中心轴
2、练习丹田平转
(六)搬马桶
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那时,每家还没有抽水马桶,而是用木桶盛大小便。大家族。十几号人,一个晚上下来,木桶分量自然不轻。小时见大人搬马桶的样子甚为可笑。特别是上下楼梯,一方面不能走太快,快了,马桶中的尿会溅在身上。另一方面,腰板一定要挺,胸又要含,下巴要收,少闻臭气。走起来,一摆一摆的,很滑稽。
后来,师傅教我们练整劲,说是如搬马桶状,我学着走了几步,发现许多太极道理皆在其中。我大概练了三个月。很有效。
你们可能没有见过这种动作。如今,已成为历史。
但在习练开步时,也不妨想象一下。
方法:两手如抱着一个大马桶,里面装了满满的一桶水,你要向前搬运,不让水溅出来。这是,你会发现,你是完全靠腰在带动手脚运动。
看上去,似乎人变得笨拙了,其实,初练太极宁拙勿巧。这样,手脚与腰的协调关系会自然找到
(七)猫步
太极拳行拳走架时,凡是涉及开步移动的情况,都离不开猫步。拳经云“运动如抽丝,迈步如猫行”
可见猫步是太极拳的脚上功夫。
每门太极拳,对猫步都很重视。在练猫步时要求也不同。我只就我们武当杨式叶家太极拳的猫步做些介绍: 猫步其实是“马步”与“攻步(也称攻箭步)”相互转换时的中间动作。因而猫步是一个过程,而并非是一个简单的步式。
一般的情况下,由马步转变为攻步或由攻步转化为马步时,两脚较笨重,且身体上下很难协调。特别是开步做第二轮转化时,初练者身体会摇晃。而猫步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好办法。
初练方法:
1、摆好马步(初练时,把身体抬高些,无须要求四平),双手反叉于背,左脚内扣15度的同时,用腰胯带动身体向右转45度,右脚前掌也同时右转45度,成右攻步。左脚阳侧劲路与右脚阳侧劲路相合。同时含胸拔背,让气血沿两足阴侧入地。
2、由攻步,腰胯带身体再向右转15度,右脚不动,整个脚掌平韬地面。左脚随身体右转时跟随到右脚旁,并腿,右胯“咬胯”。
3、由并腿,眼神从左肩向左前方瞟去的同时,右耳管住自己的腰背。在腰胯带动身体向左转45度的同时,左脚随之向左前方迈出。成左攻步。右脚阳侧劲路与左脚阳侧劲路相合。同时含胸拔背,让气血沿两足阴侧入地。
在这种初级练法中,事实上,成了左功步与右功步交换前行的动作。
要点:1、并腿时,要分清两脚的虚实。向左并腿时,左脚实,右脚虚。向右并腿时,右脚实,左脚虚。
2、并腿时,要“咬胯”。向左并腿时,左腿跟与胯的连接处相“咬”,如果你将左手拇指摆在该处,手指会有被胯咬住的感觉。反之也然。
3、功步时,两腿阳侧劲路用意念相合一下,同时含胸拔背,让气血沿两足阴侧入地。
4、注意眼睛与耳朵之间的“上下交替班”。
(八)谈“借力”
太极拳历来有“借力打力”之说。而对如何“借力”,各有说法不同。我们武当杨式叶家太极拳的“借力”有一些独到之处,说明如下:
1、将对手的劲力,通过气血的沉降,沉入脚底;
2、涵空脚心,发动地心的反馈劲力;
3、虚领顶劲,将地心的反馈劲力向周身散发。
可见,这儿的“借力”,不但是借对手之力,更重要的是善借地心的反馈力。
要点:
1、会气血沉降,才会将对手的劲力沉入地心。而不是用蛮力去拉对手。接触对手的触点要“含胸拔背”(比如手、臂上的胸与背),而不但只是胸和背。
2、脚底平韬地面,而不是五趾抓地。尽量让脚底板与地面的触面大一些,更能承受重力。
3、涵空脚底心,理论上是分清了脚的阴阳虚实。实际上是为了便于发动地心的反馈力。意思是脚上也要“含胸拔背”
4、发动地心反馈劲力前应虚领顶劲,目的是让地心的反馈力放长、放远、放松、放透。
这种借力,老拳师们常诙谐的称为“我用地球打你”、“你自己打自己”等等。
懂得了这种借力,太极拳才开始有了一些味道
(九)水中打拳
有了整劲的太极习练者,往往拳架较低,脚很沉重,如水牛犁地。这一过程的习练者往往很有“成就感”,因为他已经得到了太极的基础功夫。然而,这一阶段又十分的痛苦。他在同门中,推手可以立于不败,而一旦与外家或其他门派的对手交流,便会手脚无措。原因很简单,他只练了下丹田的功夫。
如果将太极拳比喻为做拉面,那么,他只是和了一个面团。面团是吃不得的。如何将面团变成拉面呢?不妨试试“水中打拳”!
方法:起势前,做好“十大要领”,而后设想自己置身与齐胸深的温水游泳池中。由于水的浮力,你要尽量控制中心与平衡。而后尽量慢的行拳,去细细体会其中的细微处。
要点:形松意紧、眼耳并用
(十)整劲中的猫步
掌握了猫步的初级练法,就可以在双人对练整劲中去体悟猫步的妙处。
方法:
1、两人面对面成攻步(以右脚前攻为例,自然也可以左脚前攻)。两人右手背朝上敷于对方手背朝下的左手肘窝处。
2、含胸拔背、虚领顶劲、尾闾内守、提肛
3、甲在要领2的同时,涵空手的阴面,涵空脚心的同时,两脚底微微内转、沉肘、合肘(肘与肘合、肘与胯合)的同时,劲由脚通过督脉向两手阳面透出,意念到对手的背后中心轴。(日后可向更远处。初练宜放在对手的轴线处),身体保持中正安舒。
4、乙在受到甲的整劲发来的一念间,沉肘、合肘(肘与肘合、肘与胯合)的同时,平韬脚底板,让对手的整劲入地。同时涵空脚心,两脚底微微内转的同时,以腰胯为轴向左转,使自己的攻步成马步状。同时由两脚内转,向对手发整劲。对手如法化之。
注意:
1、攻步与马步的转化应顺畅,不应停顿。日久这种变化只在一念之间。但初练时,应该尽量将这一平圈放大
2、整劲应透过两手的阳面指尖(俗称“舒指”)指向对手的背后中轴的中心“命门”处。
3、变成马步时,切忌用手去拉对手。而是以己身的腰胯带动手指运动。
4、相互之间切忌比高低,可以相互喂劲。
(十一)原地打拳
习练太极拳二、三年左右,学会了架子,有些人离开了师傅,往往会有一段自我感觉良好的阶段。每天自我陶醉在自己的行云流水般的拳架之中。其实,这是很容易误入歧途的阶段。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候,也真是拳架出偏的开始。根据我自身的体会,能否及时调整好这一阶段的训练方法以及心态,对今后的太极拳修为十分重要。
原地打拳是纠偏的好方法。
方法:
1、起势前站上一会无极桩。
2、起势后,保持两脚原地不同,只是在腰胯带动上身行架。
3、原本腰胯带动两脚的运动,改为意念的走动,只要意念到了即可。尽量控制脚的运动。
要点:
控制脚的运动时,多加一些涵空脚底心的意念,多加一些敛胯收臀的意念。
(十二)用脚打拳
用脚打拳也是纠正“手舞足蹈”的好方法。
方法:
1、起势前站一会无极桩。
2、起势后,凡是腰胯带动手的动作,改为意念带动手走劲。尽量控制手的动作。让手保持在无极桩时的姿势。
3、脚的动作,仍然如平时打拳一样,由腰胯带动。
要点:
1、手虽然不动,但意念始终在贯穿着肩、肘、腕、指的走劲。而且可以比平时更加走长一些。
2、如果,你平时有手舞足蹈的习惯,你会打了一半忘记下面的动作。这时,建议你从头开始。
(十三)反架行拳
如果,你认为自己的太极拳已经“烂熟”,自我感觉良好,大有天地之间“舍我无谁”了(我曾经有过这种感觉)。事实上,已经走入歧途了。检验方法便是你能不能反架行拳。
起势后,凡是向左的一律改为向右,凡是右手动作,一律改为左手。右脚在前的,一律改为左脚在前。
比如,单鞭,本来是左功步,改为右攻步,左立掌改为右立掌,右勾手改为左勾手.
功效:
反架打拳,从来没有师傅会教,但是你倘若慢慢地靠自己的意念去学、去想,你便有了超常的意念。
这是内家练“神”的方便法门。
后记
文人着书立说,须得破题。二水半文不白,一介武夫,套用乡人俗语“文不象教书匠,武不是救火兵”,实在没有破题的必要。上述文字,多系一年来,网上生活的积累,网友机锋的帖子,常激起二水的灵感。二水也曾为之沾沾自喜。有同好者喜之,打印成册,获为至宝,有同学者,按图索骥,早夕研习。也有籍此文字,追寻二水师承,究根问源者……不一而足。今年春天,金仁霖师回乡小住,二水得金师身传言教,并有幸研习《柔克斋太极传心录》,顿觉自己的文字“面目可憎”,“不堪入目”矣,所谓“觉今是而昨非”也。二水始诚惶诚恐,惟惧误人误己也。今春以来,非典蔓延,街头口罩盛行,二水见一则洋口罩有“使用不当,导致窒息”云云,此不失为推卸责任一法,二水仿效之,特作后记,权作“注意事项”观,可矣!
整理旧文字,就想整理自己的一段情绪,说“剪不断,理还乱”,有些矫情。但心情实也复杂。所谓“喜新人难弃旧妇者”也。旧情依依,难以割舍。于是乎,如实保留,单列成册,非“金屋藏娇”,也不特“敝帚自珍”也。实乃二水阶段性的真切体悟,或“瞎子摸象”,或“瞽者谈炬”者也。但求喜好太极如二水者共勉。仅此而已。切勿“使用不当,导致窒息”。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