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散文:炊烟依依

  文:酋黄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的名句,后来被唐代诗人王维在《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化用,最终改写成了“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此内容在《红楼梦》“香菱学诗”一情节中,曹雪芹借黛玉之口说的已经非常明白。对田园乡村的描写,袅袅炊烟,似乎成了最富特色的意象。炊烟是什么?顾名思义,炊烟就是烧火做饭时冒出的烟气。有句话叫做“不食人间烟火”,那应该说的是神仙生活。既然烟火属于人间,那么为何关于炊烟的描写,却常常表现为乡村呢?

  应该说这个问题也不难理解。所谓“城市”,“城”就是墙,“市”是买卖。古代的城市大都是有围墙的,而且有的还有“池”,“池”又叫护城河。“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金城汤池”等成语可以见得。当然,故宫也就是紫禁城更能说明。城市最初应该就是集市贸易的地方。由此看来,城市一是没有强调生活做饭,二是即便有炊烟,高高地围墙也很难看到。乡村就不同了,它是人们生活的地方,它属于田园,简陋的茅舍,一日三餐,很远看到的就是升起的炊烟,炊烟作为乡村的标志那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炊烟,常常是烧柴草而成。袅娜的烟雾,薄薄的,淡淡的,轻飘飘的,给人一种宁静安详而又温馨的感觉。无风的日子,蓝天白云,炊烟袅袅;有风的日子,青山绿树,炊烟飘摇。炊烟既有纯朴敦厚温柔的一面,又有洒脱优雅狂放的一面。乡村有了炊烟的映衬,幽静古朴的竹篱茅舍,袅袅升腾的缕缕炊烟,一静一动,巧妙而和谐地组成了一幅农耕文明的风俗画,反映出了老百姓繁忙与安闲的生活节奏,不经意间彰显了乡村流传万古的静穆与平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舒展写意的炊烟便成了人世间温暖而幸福的生活点缀。

  人们常说,人烟人烟,有人的地方,才有炊烟;有炊烟的地方,就会有人。俗语说的好:人趁人,鸟趁林。有了飘起的炊烟,有了同类的生活,人的内心就不会感到孤单与寂寞,就会觉得生活中有了依靠和底气。人们形容某个地方偏僻荒凉,常用杳无人烟或荒无人烟。一个地方虽然有山有水,有树有花,有鸟有兽,但并不影响它给人的感觉是荒芜和恐怖的。只有有了人类的活动,有了人类生活标志的炊烟,这个世界才会让人感到生命的安全和家一般的温馨。

  早年读晚唐诗人杜牧的《山行》,只感觉到“霜叶红于二月花”写的特好。它不但比喻新奇恰贴,给读者眼前一亮的感觉,而且写出了诗人远山旅途疲劳顿失的快感,那“停车坐爱枫林晚”便是内心喜悦无法掩饰的表白。不过我反复读来,觉得诗人敢在黄昏之时寒山石径之上“停车”的原因,除了喜爱霜红的枫叶之外,那“白云深处有人家”应该是他心中的安慰。只不过限于诗的篇幅,作者没有更直接说出炊烟而已。我们不妨作一个大胆推测,不是作者看到了便是想到了那隐隐约约的飘动的缕缕炊烟。

  离开乡村,游走于城市;离开故乡,流落他乡,这“依依炊烟”便成了乡愁和思念。唐人崔颢的一首《黄鹤楼》,据说连大诗人李白都很佩服。诗的最后两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作者那浓浓的思乡情绪无以言表,却把目光停留在滔滔不绝滚滚东去的烟波江上。他乡没有温馨可亲的炊烟,有的只是冷冷的无情的让人生出万千愁绪的“烟波”或水烟。宋代文学大家范仲淹的《渔家傲》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明显化用了唐代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里的“长烟”与“孤烟”绝不会是炊烟,它应该是烽火狼烟,与“依依墟里烟”正好相反,它给人带来的只能是悲壮痛苦和愁怨。

  其实,同是炊烟,也会有所不同。对于一个长期生活在乡村的人来说,熟悉了炊烟,便会分出其细微的差别。一般的家常便饭,使用的便是普通的软柴火,炊烟透亮,属于真正的炊烟依依;如果客来人到或过节日什么的,要蒸煮熬肉,就必须使用劈柴等硬柴火,炊烟便滚滚而上,大有迷漫之势。不过毕竟人们不可能天天过节,人来客去也只是特殊时候,所以炊烟给人的印象大体还是炊烟袅袅或炊烟依依。

  记得小时候,一年四季,家家户户都烧柴火拾柴火,乡村的天空一日多次的炊烟缭绕不断。有时这家已经烟消云散,那家才开始“喷云吐雾”;有时则是一片烟雾弥漫。但小伙伴们总能根据炊烟的方位、浓淡、气味等,来判定出自家做的什么饭,该什么时候回家,不待大人喊,便准时开饭。当然有时候玩得痛快,忘记了吃饭,但一听到有人喊,便会很快看一下自家炊烟的状况,一切就心中有数了。

  当然,再美满的生活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就像一年四季不会一直刮东南风一样,总有刮西北风的时候。于是,在我们当地就有“谁家炉门不生火,谁家烟囱不冒烟”的说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有人就要吃饭,吃饭就要做饭,做饭就要生火,生火烟囱就会冒烟。一般是指家庭矛盾实属正常现象,家家如此,没有必要去指责或挑剔谁,作为当事人,也不必太介意,正确地对待自己,正确地对待他人就是了。因此,村里往往是谁家生了气或吵了架,床头没有隔夜仇,过不了多久,又会炊烟依依了。

  炊烟属于乡村,炊烟意味着和平。不要把炊烟变作了永久的乡愁,不要把炊烟变成了战火狼烟。炊烟的消失并不可怕,因为那是人们通过科学把它转化为了另一种形式。从有烟到无烟,烧的材料、烧的方式都发生了彻底地改变,这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阶段。炊烟依依,烟花烂漫,让人们的生活过得更加美好,让“人间烟火”绽放得更加璀璨!

(0)

相关推荐

  • 坐觉苍茫万古意 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

    明朝,有人说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有人说是一个黑暗的时代. 南京,有人说是一个雄浑的城市,有人说是一个伤感的城市. 高启,有人说是一个天才的诗人,有人说是一个可怜的诗人. 明初,诗人高启登临金陵雨花台,只 ...

  • 乡愁丨家乡农村年味里的烟火

    关于乡愁,更多还是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么多年在外,大小节日,再也不能如之前一样,在家陪着家人好好过一过了. 这些节日,团聚时是美好,错过时,却好像就在提醒着我们乡愁的滋味.尤其是春节,不回家总会觉得少了 ...

  • 朗诵:炊烟袅袅

    作者:高金霞  朗诵:周琳  编辑:花生 ► 朗诵:洛夫<烟之外> ► 董卿朗诵|洛夫<烟之外> ► 朗诵:我想你了 暮冬的雪,不急不缓地下--拥堵的街道像极了咳喘不息的老人, ...

  • 李国坚:乡村柴火灶

    闲来无事,打开手机的酷狗音乐播放邓丽君的专辑,一首<又见炊烟>让人思绪万千,袅袅炊烟从烟囱升腾的情景立刻浮现在眼前.炊烟是乡村的图腾,而炊烟来自柴火灶. 我们这地方并没有柴木可烧,柴火灶的 ...

  • 故乡的烟火气

    生活中的美有很多种,唯独那故乡的烟火气能温柔整个世界.烟火气是故乡的灵魂,没有烟火气的故乡不叫故乡叫他乡! 对于如今生活在钢筋混凝土所构建的城市里的的孩子而言,他(她)们也许不曾有过体会什么叫做&qu ...

  • 傍山偎水烟波里:程十发山水册页《可以卧游》

    <可以卧游>是程十发1985年(乙丑)创作的山水册页.共计八开,分别为"与春同驻""空山新雨""古木图""炊烟入暮烟& ...

  • 乡情散文:故乡的炊烟

    清晨,我在海陵岛乡村的道路上晨练.突然被附近民居里飘出的炊烟所陶醉,多么亲切的炊烟啊! 多年不见了,它缥缈如云,朦胧似梦,此刻,它让我不知自己身在何处何时,恍惚又回到了故乡,回到了童年-- 许多年前, ...

  • 乡情散文:回忆小时候拉风锨

    文:张宗龙 我们老家把"风箱"叫风锨,是一种简单而又实用的吹风工具.风锨,我小的时候村里家家离不了.户户都要用.人人会使唤.那一拉一推发出的"呱嗒呱嗒"的响声, ...

  • 姜浩的乡情散文:我们的童年在春天

    原标题:又是一年野菜香 村北后山,阳坡,半山腰是粉色和纯白的杏花.山脚下的农田里,一簇簇捂梨蒿,绿油油的.路边,紫色地丁不知道啥时候开的花,草叶还打着卷儿,苦麻碟却在石墙缝里探出头来,空气里弥漫着花草 ...

  • 乡情散文:记忆中的故乡

    文:下雪 遥远如梦的故乡啊.故乡--寺沟村,很平静地呆在一方,却让人眷念不舍-- 这里的住户全姓"毕",都始于周时毕高公那个遥远的祖先:这里有过祠堂,有过许多庙宇,也有过私塾,还有 ...

  • 【工作动态】 ‖ 首届“天津散文杯”全国乡情散文大赛及评委会组成人员简介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本刊讯)经天津散文研究会研究协商,确定首届"天津散文杯"全国乡情散文大赛评委会的组成人员 ...

  • 乡情散文:儿时割麦的日子

    文:张宗龙 "过了九九再九九,麦子上了口". "蛤蟆叫呱呱,一个半月吃疙瘩" "过了端午吃新麦". "咣咣哆雀.咣咣哆雀--布谷鸟 ...

  • 乡情散文:回家过年

    腊月29,我和老婆还有儿子,一家三口,回家过年.给父母带回一箱啤酒,两个猪蹄,二斤排骨. 先回村里,到大娘家看看大娘.这是大伯去世的第一个年,一定要看看大娘. 妹夫小亮在院子里安灯笼,4盏大红灯笼,挂 ...

  • 乡情散文:老屋,心灵的归宿

    乡情散文:老屋,心灵的归宿 文:清源 前几年,在与老房子相隔不远的地方建了三层的小楼房,于是全家便欢欢喜喜地迁入新房子,再加上这些年随着我们兄弟姐妹们异地上学或工作,原先的老屋也就慢慢的冷清了下来. ...

  • 乡情散文:家乡的集市上

    文:谷雨春晖 双河镇大集上有一家丸子汤锅,一口八印大铁锅支在黄泥砌的炉灶上,冒着腾腾热气,旁边的青石板台子上的箩筐里堆着黄灿灿的萝卜丸子,几张黑不溜秋.油迹斑斑的桌子,一摞粗瓷大碗,这就是集市上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