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速递 | 2019全球数据新闻奖揭晓,150分考点来了!
全球数据新闻奖(Data Journalism Awards)设立于2012年。该奖由谷歌赞助,全球编辑网络和欧洲新闻中心联合创立。作为首个表彰数据新闻领域杰出工作的国际专项奖项,多年来,它已经成长为在数据新闻圈里占据重要位置的国际奖项。
2019年的评选共收到参赛作品607件,作品来自美国、英国、德国等26个国家和地区,囊括了包括华尔街日报、卫报、路透社在内的73个媒体组织,财新网和解放日报等中国媒体同样榜上有名。经过最终评选,来自美国、阿根廷、德国等国家的13件作品获奖。
2019年全球数据新闻奖的作品来源地是2012年以来覆盖最广的,囊括的国家和地区数量创造了历史记录,数据新闻正在走向全球。从来稿作品数量上看,美国以139件投稿作品排名第一,英国和德国紧随其后,中国大陆以45件投稿作品排名第四位。
数据新闻业在亚洲成长迅速,2019年收到的608件投稿参赛作品中,有30%即181件来自亚洲,相比2018年增长了4%,而在2017年,这一比率只有20%。
本次评选共有十二个奖项类别,以表彰数据新闻领域的优秀调查报道,个人记者,突发新闻报道及优秀团队。从各类别的投稿量来看,今年热度最高的奖项是“年度最佳数据可视化”,收到了127件投稿作品。
一、年度最佳数据可视化奖:《拯救恒河的竞赛》
机构:路透社美国分社
国家/地区:美国
作品简介:该作品通过使用令人震撼的照片,动态地图和大量数据,该作品质疑了印度政府能否兑现承诺:在明年之前对污染恒河的大量工业废水和让4亿人饮用水处于不安全状态的未经处理的污水进行有效地治理。作品既通过生动的照片呈现了成千上万忠实教徒在恒河边洗澡、饮水、播撒骨灰的情况,又通过具体的数据展示了恒河的受污染情况,每天约有来自160多个主要城市下水管道的60亿升有毒废水,蔓延2500公里,流进恒河。
(▲ 作品一截图)
(▲完整作品一的二维码链接)
知识点链接:小伙伴们看到没,这个奖项是数据可视化奖,数据可视化与数据新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它可能分开考,也可能将两者结合起来考,数据新闻知识点见下文。
1、数据新闻与数据可视化的区别
数据可视化是以数据为核心、以信息为支撑、以可视化为载体的跨媒体新闻报道形式。它综合了现代信息技术、数据化制作和可视化生产等多种应用。
数据新闻并不等同于数据可视化,数据可视化丰富了数据新闻的表现形式。数据新闻强调的是对数据背后关联模式的挖掘,而数据可视化强调的是新闻的制作与呈现,数据新闻是一个概括性术语,它是包括处于持续发展中的一整套新闻叙事的工具、技巧与方法,涵盖了从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报道到最前沿的数据可视化和新闻应用等。
2、数据可视化的特点
2.1 呈现数据的多维性
数据是可视化新闻的关键要素,大数据时代下的数据除了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数据概念外,还包括图像、文本、视频等呈现元素。一张信息图表就可以呈现数据的多维性。在新闻报道中,新闻从业者依据新闻事件相关的数据、面积、比例、位置等特有属性进行展示。
2.2 最直观的可视性
在大数据背景下,数据新闻依托信息图表、视频、三维动画等多种可视化手段,把抽象、复杂的数据转化为生动、具体的作品,以最直观清晰的方式呈现给受众,使新闻信息具有可读性和观赏性。
2.3 突出的新闻互动性
数据可视化报道中,新闻媒体利用交互可视化,添加个性化的定制信息,实现新闻的互动性。受众根据自己的需求在互动图中检索数据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可以方便地管理信息,改变了传统新闻报道的单向传播方式。
2.4 强大的专业技术性
数据可视化不仅以大量的数据为核心,更需要有专业化技术的加工制作来传递信息,呈现新闻故事,吸引受众眼球。专业技术保障的目的是使枯燥的数据变得有趣味性、有意义,核心在于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优化新闻报道内容,实现新闻信息的高效传播。在专业技术的支持下,数据可视化已包含多媒体设计、虚拟现实和视觉艺术等多种技术和形式,具有信息智能化和人工智能化的特征。
二、突发新闻数据使用奖:印度尼西亚坠机事故(36小时以内)
机构:路透社美国分社
国家/地区:美国
作品简介:去年,一架载有189人的狮航客机从印尼首都雅加达起飞后不久坠入大海。在24小时内,路透社图表部门就将飞行跟踪数据拼合在一起,发布了一份深入的、直观的报告。飞行跟踪数据来自Flightradar24和波音公司的事故数据,地图绘制主要运用QGIS,在处理数据时,团队还和各个机构和专家进行了交谈,收集了多媒体内容,并绘制了飞机结构的矢量图。评审认为,“这是一个突发新闻视觉呈现的教科书般的案例,以一种美丽的方式,让你一眼就知道需要知道的一切。”
(▲ 作品二截图)
(▲完整作品二的二维码链接)
知识点链接:印尼坠机是一个灾难报道,灾难报道中的新闻伦理、新闻失衡、人文关怀都是近年新传考研的热点。狭义的‘灾难报道’指的是报道和灾难有关的消息、特写、评论等新闻作品,也包含了与地震题材相关的文学性作品。广义的‘灾难报道’在外延上更为宽泛,它涵盖了一切和地震相关的信息。广义的灾难报道的作者,可以是媒体从业者,也可以是新媒体语境下的‘公民记者’,还可能是其他民间人士。”灾难报道中会存在的媒介失范现象如下:
1、真实性问题
因为灾难性事件事发突然,现场混乱,记者获得的信息多是碎片化的,只有局部真实。很多采访当事人或目击者的内容,可能因为个人感受或描述的误差而出现与事实的偏差。或者,记者因急于抢突发新闻而对所获得的素材没有核实,造成失实。
2、侵扰悲痛,漠视生命价值,造成二次伤害
侵扰悲痛是指记者在意外或不幸事故发生后,侵扰一些因该事故而悲伤的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是信息采集环节的侵扰,体现为使用欺骗或强制手段进行采访,或强行打开被采访者的痛苦记忆;二是信息重现环节的侵扰,体现为报道内容失实,报道风路冷谈或轻视,文字和图片过于刺激等
3、过分煽情,过度刺激,缺乏反思,深度不够
媒体在报道过程中,倾向于使用煽情化和故事化的表达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升读者的可获得性,但是煽情毕竟有碍于新闻的严肃性,使得新围的重心发生偏离其反思、追问的主任务得不到发挥。
4、片面追逐热点,忽视长期关注性
媒体报道上存在失衡现象,热点出现时就一窝蜂地追逐,在其热度消退时便立马放弃,转的逐新的热点,这样不利于报道的完整性和深度,对灾区的后续关注不够,受众也不能接触完整的信息,而变成热点下随波逐流的人。
5、报道焦点模糊,关注领导忽略灾情
灾难发生时,往往会有领导进入灾区一线探望的情况,这时许多媒体会将报道重心只放在领导身上,而忽略了最应该关注的灾情以及灾民安置问题,出现了报道舍本逐末的现象,也忽视了媒体的责任到底是什么。
6、泛娱乐化传播
有些媒体传播者在面对灾难的时候,不能找准角度报道新闻,反而为了达到一定的效果,进行“表演式采访”,将重大灾难报道视同儿戏,会导致受众的注意力被引导到与灾难无关的方向去,在娱乐灾难的时候,新闻伦理也遭到极大地破坏,媒体的形象也因此受到重创。
三、SEMRush年度最佳数据新闻网站: The Pudding
机构:The Pudding
国家/地区:美国
网站简介:今年SEMrush最佳数据新闻网站奖颁给了The Pudding,评委会评价其“设定了媒介的高水位线”。ThePudding项目致力于对那些兼具信息量和娱乐性的争议性话题进行视觉化,来努力使复杂的观点变得容易理解。其目标是推动公共话语形成,避免媒介的“回声室效应”(Media EchoChambers)。
ThePudding由6名全职记者和工程师组成的团队进行运作。ThePudding网站作品的代表特点是庞大的数据收集、复杂的数据处理和奢华但不失直接的设计。在The Pudding网站(https://pudding.cool/)最新发布的作品Best Year in Music中,作者便收集了1960年以来Billboard历年榜单前五名来探究音乐领域的变革情况。读者可以自行选择感兴趣年份,在聆听音乐的同时回顾音乐变迁史。
(▲ 作品三截图)
(▲完整作品三的二维码链接)
知识点链接:这个作品中涉及到“公共话语”、以及媒介的“回声室效应”,其中隐藏的知识点众多,在今天以个性化为卖点,以算法为媒的个性化推送,使人们沉浸在信息茧房之中,从而不愿参与公共话题的讨论。
因为算法的存在,有了个性化新闻,有了信息茧房,从而到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一系列的问题相互关联又不可分割。所谓公共领域:我们首先意指我们的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公共领域原则上向所有公民开放。公共领域的一部分由各种对话构成,在这些对话中,作为私人的人们来到一起,形成了公众。
哈贝马斯所说的“公共领域”主要由三方面要素构成: 公众、公众舆论、公众媒介与公众场所。网络空间的公共领域也存在许多问题:
1、互联网商业化、私人领域的存在和发展威胁到公众在线互动的自主性;2、网络审议鲜少具有反思性,缺乏理性;
3、对有关身份的陈述和信息难以核实;
4、由于社会不平等,仍然有许多人被排除在网络论坛之外;
5、网络话语不管是从量还是从质的角度总是倾向于被一些个人和群体所主导,无法形成公众舆论。
一、数据新闻的定义
数据新闻是以数据、图表为主,少量文字构成的一种全新新闻呈现形式。从数据新闻中发现新闻线索或抓取大量数据拓展既有新闻主题的广度和深度,依靠可视化技术将经过过滤后的数据进行融合,以形象化、艺术化的方式加以呈现。数据新闻让新闻的呈现形式变得图表化、形象化、可视化。
二、数据新闻的功能
目前,在大数据新闻制作上已经积累了经验的国际媒体有《卫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但它们也处于探索阶段。通过对国内外代表性媒体的大数据新闻实践进行研究,可以总结出大数据新闻的四个功能,即描述、判断、预测、信息定制。
1、描述新闻事实
数据新闻报道以可视化的图表、数据为依托,以时间为轴线,对新闻对象进行解释性的描述,并且在一段时间内呈现出动态的形式,高于单纯文字传播的效果;此外,数据新闻还可以利用数据走向的趋势,进行预测性的报道,描述那些看不见的短期过程,比如流言如何在社交网络上传播。《卫报》通过追踪分析260万份推特内容,利用可视化动态图表描述了从流言开始传播到辟谣结束的整个过程。因此,大数据新闻的报道方式能够在宏观上对某个事件看得更加清楚与全面,事件复杂的演进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的各个方面,都能描述得直观且有趣。
2、进行事实判断
综合运用视觉化优势,立体化呈现新闻事实,让报道更有说服力,表现更加清晰,也增强了新闻报道的权威性和客观性。
3、预测新闻走向
大数据能够预测社会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通过挖掘大数据,传媒在技术上可以制作出可视化、交互式的图表,告知很多事项。微观的如流行疾病来袭、交通拥堵情况;宏观的如经济指数变动、某种社会危机的来临等等。
4、个人信息定制
利用大数据的分析结果,满足网民的信息个性化要求,是国内外媒体的最新尝试。“今日头条”就是新媒体时代,综合运用大数据进行数据个人信息的典型代表;数据新闻根据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大数据服务,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新媒体时代,媒体都在致力于以用户的需求为中心,利用大数据诠释宏观社会现象对用户的影响,或者回答用户困惑的问题。如此一来,媒体可以精准定位,经过后台计算,按照用户的接收习惯、工作习惯和生活习惯将服务推送到用户眼前。
三、数据新闻的特征
从广义上看,“数据新闻”是在大数据时代新闻学发展形成的新领域,它代表未来新闻业发展的一大方向,并包含以下基本特征:
1、以服务公众利益为目的:这是数据新闻的出发点,所有数据的处理和呈现归根究底是为了让公众理解我们身处的大数据时代中数据变迁的内涵,了解宏观数据如何影响每个人;
2、以公开的数据为基础:这是数据新闻存在的前提,如果政府、社会其他组织不公开信息或者没有提供联网数据库,缺乏数据分析材料,数据新闻也不可能得以推行;
3、依靠特殊的软件程序对数据进行处理,开掘隐藏于宏观、抽象数据背后的新闻故事:这是数据新闻的技术保障,也是数据新闻得以和一般新闻相区别的核心特征;
4、以形象、互动的可视化方式呈现新闻:这是数据新闻的个性展现形式,得益于科学可视化的发展,数据新闻将复杂、抽象、难懂的数据转化为简单、具体、生动的新闻报道。
四、我国数据新闻的突出问题
(一) 数据新闻制播问题
相较于发达国家, 我国数据新闻起步晚, 发展不够充分,新闻从业者数据素养也相对较低, 数据水平不高使得数据新闻成为假新闻的“重灾区”。
1. 数据缺乏权威性和可靠性。
数据来源的权威性和可靠性决定了数据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从而影响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新闻质量的高低。因此, 新闻工作者必须在可视化图表上标注数据来源, 方便读者随时查阅, 鉴别数据来源是否权威。由于部分新闻工作者缺乏对权威数据定义的理解, 随意选取互联网数据作为新闻来源, 这种问题在新媒体平台上尤为常见, 数据来源把关缺失, 导致受众受到数据新闻的影响而做出错误的价值判断。
2. 小数据新闻仍为主导。
大数据分析是否精准的最主要因素是数据是否足量, 统计数据不足的新闻只能称为小数据新闻。小数据新闻在我国数据新闻中占比较高, 这类新闻因统计数据过少, 样本本身不具代表性, 加之抽样调查方法不科学, 最终生成假新闻。而读者无法把控数据采集量, 因此无法推断数据新闻是否可信。
3. 数据新闻缺乏时效性。
由于记者采集、整理、分析数据需要大量时间成本, 并要仔细斟酌可视化新闻的表达形式, 导致数据新闻时效性较差, 滞后性较强, 容易“新闻”变成“旧闻”。另外, 数据新闻擅长讲述宏观的规律性故事,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时效性的要求。
4. 深度报道较为罕见。
深度报道要求记者从细节出发, 挖掘新闻事件本质。然而, 我国数据新闻往往过于苛求制作形式, 尝试以别样的新闻生产方式博取受众眼球。这种数据新闻虽能带来一时经济效益, 但当受众失去兴趣时, 这种形式化的新闻也将走向没落。因此, 唯有保证内容质量, 才可在新闻竞争中保持经久不衰的地位, 这要求数据新闻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挖掘新闻事件的本质, 由浅入深地探究新闻事件本质, 把握事件脉络, 图文并茂地讲述故事。
(二) 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安全问题
大数据技术在带来便利的同时, 也带来了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如个人隐私泄露等。
1. 无处不在的数据信息系统。
在大数据时代, APP应用经由个人授权收集信息 (包括个人绑定的身份证号和手机号等) , 并能记录用户操作行为, 从而轻松获取海量用户数据, 并通过大数据分析获取独家的商业机密。一些不法分子甚至通过恶意链接或木马病毒等方式窃取个人信息, 实施犯罪。
2. 数据采集的伦理法规不够健全。
在数据采集的伦理方面, 我国新闻界尚未形成完备的规范体系。有关学者认为, 记者在采集数据新闻的过程中, 应向非政府网站上的数据来源发送请求, 在获得同意后方可继续进行数据采集工作。笔者认为, 新闻工作者应自觉树立维护公民隐私的职业道德准则, 决不为一己之利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 当公民隐私与国家根本利益产生冲突时, 记者应依据相关法律法规, 在相关部门授权或批准后进行数据采集工作。
五、2019年数据新闻的主要趋势
1、数据新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
专家们得出的第一个结论是:全球数据新闻业发展势头正劲。数据新闻终将成为主流,并且正在席卷全球。”
2019年的顶尖创新是什么呢?无疑是机器学习技术,这种技术在很多国家被越来越频繁地使用。
2019年还出现了其他的创新叙事方式。其中之一便是自动化,或者说是一种使用机器人来促进大型项目的技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专家Giannina Segnini认为自动化和新数据来源越来越受欢迎。
以德国巴伐利亚广播公司及《明镜周刊》为例:
为了证明德国出租房屋市场存在歧视,数据新闻记者运用自动化技术向大约7000个出租公寓的房东发送了20000多份租房申请,并对收到的回复进行了评估。调查结果最终形成了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数据新闻报道。
2、合作型数据新闻项目日益增多
专家们观察到的第二件事情是,越来越多的大规模合作正在发生。它不仅仅发生在西方国家,还涉及到亚洲、南美洲和非洲的数据新闻团队。
国际调查记者联盟(ICIJ)联合来自36个国家的250名新闻记者,调查了经过不充分测试或根本没有测试的医疗设备所造成的严重伤害。这产生了一则非常有名的新闻报道——Implant Files。
还有西非泄漏(West Africa Leaks),调查了非洲的精英如何把数十亿资产隐藏至海外。
有组织犯罪和腐败报道项目(OCCRP)继续在欧洲、非洲、亚洲、中东和拉丁美洲开展令人难以置信的调查工作。ProPublica则在美国通过其合作伙伴的出版网络定期发布合作调查成果。
同样在美国,本地大型新闻项目(the Big Local News project)——作为斯坦福新闻与民主倡议的一部分——旨在收集、处理和分享难以获取和分析的政府数据。该倡议是数据新闻行业内协同合作的一个很好的例子,与地方和国家新闻编辑室合作,运用数据来调查包括司法公正、住房、医疗卫生、新闻教育等在内的一系列问题。
编辑 | 开心学姐
策划 | 墨墨学长
主编 | 元元学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