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古韵】消失在历史云烟中的兖州老民俗“请猴”

建国前,有一项风靡鲁西南的民俗文化活动,名曰“请猴子”。其神秘、惊奇、热烈、壮观的场景,欢乐了那个凄苦的岁月,激起了民间文化生活的浪花。

所谓“请猴”,乃是请齐天大圣孙悟空下凡显灵,灵魂附体于某人身上,此人便神通广大起来,唱做念打皆能事,翻腾飞跃如神助,其瞬间爆发的人生潜能匪夷所思。这一民俗活动源于何时无从查考,笔者猜度是民间受《西游记》影响而衍生的一项民俗活动,表达了百姓期盼孙猴下凡,扫尽人间不平的美好愿望。这是一项集祭祀、娱乐、表演为一体的民俗活动。据本人调查,旧时兖州各乡均有“请猴”高手,而出类拔萃者当数西关人叶大头,原因有三,其一,相貌奇特,阔脸大头,名声自响;其二,自编自演,随口拈来,他人难比;其三,技艺超群,天生神力,人皆叹服。对于这位年逾八旬而卒已仙逝四十余年的前辈异人,我想效仿《聊斋》笔法,为其作“小传”,以示尊敬

传文曰:

叶公,字德胜,俗号大头,西关回人也。其家贫,幼丧父,母子度日维艰,早年遇卜者,言其不可娶妻,否则克母克妻克子孙矣,故终生未娶,终老一世哉,悲夫!

公未入学,不识文字,然其天资聪慧,博闻强记,戏词药名,娓娓道来,并无差讹,真乃奇人也!叶公辈长(所谓“穷大辈”者也),乡人多以“大老爷”呼之,老少皆然。公性坦直,善诙谐,秉忠义,睦乡梓,为世人称道。其“请猴”绝技,非凡夫俗子可为,上苍感召,神猴附体,辗转腾翻,攀高越脊,如履平地。俨然天将临凡,大圣转世矣。其演唱高亢,直达穹苍,褒彰忠义,痛斥邪恶,教化民风,甚得民心。

叶公以镪剪磨刀度日,走街串巷,吆喝做工。其善扎“旱针”(针灸),能诵《汤头歌》,人呼“野大夫”,诊治乡邻,分文不取,真仁者也。公年逾八旬,无疾而终,立此小传,伏惟尚飨。

言归正传,下面讲述叶大夫“请猴”事宜。

请猴活动多在冬闲春节时举办,仪式简单而复杂,可谓融滑稽和庄严为一体,寓欢乐与教化之中。西关吉市口西有一高阁,名曰“黄金阁”,众人先在阁前扎上高台,立下旗杆,摆下香案,随后抬上供品,一帮人逶迤西行,高呼“请猴喽——”,声震四野,迴荡西天。众玩友选一高坡,摆供上香,焚纸洒酒,叩首行礼,嘴里念叨不休“大圣显灵吧”,恍惚间,似见一黑乎乎毛茸茸的怪物从天而降,有人惊呼“猴来啦!”,好家伙,这一声惊魂散魄,众人撒腿便跑!只因为按规矩跑慢者便是神猴附体人,自然西关“猴王”非叶大头莫属,他常被人暗中算计绊倒在地,成为最后一名,也成为众望所归的“猴王”,他必须学猴扮猴打猴拳,赶回村头表演。

众人逃跑途中蹚起灰尘,黄尘滚滚,弥漫天际,(昔时土路经车碾马踏,尘土飞扬),那场景“恰似黄龙滚地来,宛若大圣闹天宫”,如“千军万马战犹酣,天兵天将下尘埃”,真是蔚为壮观也!逃至村头,尘土落定,回首西望,但见叶大头状似疯癫,神猴附体,人家翻筋头,打“旋子”,呀呀呼叫,猴态毕露。他赶至村头,连翻几个“无底跟头”,跃上高台,攀上旗杆,手舞足蹈演唱起来,演唱曲目多为民间小调梆子戏,无非忠奸善恶恩怨情仇等老生常谈。但经其演唱却别有风趣,如同庙会上唱“斗猴子”(木偶戏),一人饰演多种角色,生旦净末丑,惟妙惟肖,观者叫好拍呱,大头更添兴致,免不了得意忘形,胡编乱唱。指桑骂槐比鸡骂狗讥讽村中不孝之人,是叶公的“拿手好戏”。被骂者还不敢变脸,那是得罪神灵的事,会引起众怒。人家齐天大圣天宫都敢闹,何况你等凡夫俗子?有一次,叶公演得正疯,忽然用金箍棒指一不孝子骂唱道“你个小子太混账,娶了媳妇你忘了娘,你两口子吃干粮,光给你娘喝稀汤,不忠不孝天良丧,吃俺老孙金箍棒!”唱罢跳下高台,挥棒直奔那人而去!不孝子吓得三魂掉了七魄,作揖打拱,连声求饶,表示痛改前非,今后孝敬老娘,并赠送“神猴”一葫芦烧酒赔罪。好嘛,“神猴”既出了气,还赚一葫芦酒喝,何乐而不为?事后有人寻问究竟,叶大头佯装不知,只称“大圣显灵”,众人不疑,因为在那特定的环境和神秘气氛下,谁敢怀疑神灵?没想到“请猴”活动还有如此教化功能。

“请猴”是旧时代风行兖州及周边地区的民俗活动,既增加了节日喜庆气氛,又利于民众健康,剔除其封建迷信成份,在群众中开展打猴拳活动,并以文艺表演的形式赋于其新的生命力,是一件有利群众身心健康的好事。目前,“请猴”已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项目,但愿这一古老的民俗表演活动传承下来,并发扬光大。

——本文节选自《乡土记忆之西关旧事-猴王叶大头》

载于《兖州春秋》年刊第6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