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最懂李商隐

中国是诗的国度

经典古诗文是最耀眼的群星

唐诗正是其中的卓越代表

如果说李白、杜甫

是盛唐诗人的顶级代表

那么李商隐

就是晚唐最杰出的诗人

“从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他留下的一句句经典诗作,千百年来余音绕梁,回味无穷。

这些诗歌

将刘学锴先生

和1000多年前的李商隐

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刘学锴先生被公认为李商隐研究的权威

著名的唐诗鉴赏大家

此外他还是温庭筠研究专家

12月16日,倾注他毕生研究所得的《刘学锴文集》正式在安徽师范大学首发。全集共10卷22册,约1200万字,收录了几十年来,刘学锴先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唐诗的著作、论文。

刘学锴1933年生,早年就读、执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63年调入安徽师范大学工作至今。曾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首届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一等奖”“安徽师范大学终身成就奖”等。

刘学锴曾任中国李商隐研究会会长,他用时三十年,系统研究文学史上颇多疑问和争议的晚唐诗人李商隐,解开了许多长期纠缠研究者的谜团,得出大量有突破性的或有创新性的结论。

他和同为安师大教授的余恕诚先生的相关研究成果,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国内掀起“李商隐热”,并由此改写文学史,实现了对李商隐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经典地位的重估。

2005年退休后,他又用了十年左右时间完成《温庭筠全集校注》《温庭筠传论》《温庭筠诗词选》三部大著。

著名古典文学专家袁行霈先生评价说:“刘学锴先生是李商隐研究最有权威性的学者,对温庭筠的研究具有开山之功,同样是系统而又深入。”“不论谁再研究李商隐和温庭筠,都绕不开这些高水平的成果。”

刘学锴还是著名的唐诗鉴赏大家。他的学术生命极其旺盛,相当一部分研究成果诞生于退休以后。

七十五岁时,“不能忍受闲暇无事的状态”的他开始撰写《唐诗选注评鉴》,历时四载,300万字,一笔一画在稿纸上写成。此后每次重印,他都会对已发现的疏失进行修改。2019年的新版也不例外,86岁的他,又新增修订400余处。

从“义山解人”,到“飞卿知己”,再到“唐诗知音”,刘学锴先生穷毕生之力,成一家之言,取得了学界公认的学术成就。

现年87岁的刘学锴先生,精神矍铄、思路敏捷、谈吐朴实中饱含智慧。他在文集首发式上分享了他的人生体验:

“做学术研究既不偷懒也不拼命,远超自己学养的课题,不要勉强自己去做。既要量力量才而行,又不要眼高手低,为自己无所事事找借口;做传统文化研究的人,假如不是出身书香门第从小熟读文史经典,那就要尽量活得长久和健康,用生命的长度来弥补学术的厚度和密度。”

“写书的人都希望书的命长一点,”刘学锴先生诙谐地说:“但愿人长久,还是但愿书长久?最好是活着的人看见还在活着的书。所以,书的命要长,写书的人也要活的长一些。”

祝先生健康长寿!

记者:陈婉婉

编辑:朱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