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李锡炎:王安石变法的智慧 2024-08-03 00:35:58 纵观王安石改革变法的始末,深感他一方面忧国忧民,勇于任事,敢于创新,有强烈的改革使命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他又善于审时度势,行藏自如,既极于有为,又能尽于无为。的确,他具有推进改革的高超领导智慧,是一位智商、情商、财商俱高的改革家。他推进改革的领导智慧和改革创新精神,对于当代全面深化改革颇有启发,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改革“以择术为始”,从改革创新治国理政的思想理念,创新学理、政理、事理做起,打破思想桎梏,选择和确立体用合一、经世务实的新经术为改革变法的指导思想。 公元1069年(熙宁二年)2月,48岁的王安石被任命为参政知事,自此正式参与政事,成为变法改革的主持人。据《长编拾补》记载,王安石与宋神宗论治国之道,神宗问治国当以何为先,王安石答曰以择术为始,当以尧舜为法。王安石劝神宗以尧舜为法,行先王之道。神宗对王安石说,人皆不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可以经世务。王安石对神宗明确地说:“经术者所以经世务也,果不足以经世务,则经术何赖焉?”表明他的经术不再是那种儒家的空洞无用的经术,而是与世务贯通的体用合一的实学,是一种以先王之道为名的新经术。用今天的语言来说,就是变法改革是为了解决问题,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经世致用,不尚空谈。 王安石认识到,变法既是国家与垄断阶层之间的利益之争,又是代表改革创新精神的新思想与陈腐、落后、保守的旧思想之间的观念之争,他意识到变革会面临巨大的阻力,特别是在思想观念上的交锋会十分激烈,因此他一开始就做好了“以择术为始”的思想理论准备。面对重重压力,王安石一靠谋略,二靠勇气,表现出巨大的自信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并鼓励神宗以经术向流俗开战,不要打退堂鼓,要急流勇进。王安石对神宗说:“陛下方以道胜流俗,与战无异,今稍自却,即坐为流俗所胜矣。”在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的经术思想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奠定变法的理论基础,为改革提供了思想保证。 其次,改革方案深思熟虑,全面配套,从改革科举、培养人才入手,着力于理财治军、富国强兵,先易后难,步步深入。 当时宋朝面临两大难题:一是贫,财政收支不平抵,国库年年赤字;二是弱,十战九败,岁岁输钱帛于辽夏。这不仅造成了沉重的财政负担,更是给国家带来洗不清的屈辱,同时给中原人民带来深重苦难。宋代的这种贫与弱又都是相对的。宋代的经济较汉唐发达得多,收入的绝对值并不低,只是开支过大,造成入不敷出。军队数量庞大,但是战斗力奇差,几乎每战必败。王安石认为,要解决兵多而弱、财富而贫这两大严重问题,必须变法革新。 王安石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治国方略和改革措施,于公元1059年以《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进献朝廷。他指出当时存在的问题是内治不清,外困夷狄,财力困穷,而造成这些问题的直接原因是思想禁锢,人才缺乏;制禄太薄,不足以养,迫使官员廉耻日毁,贪污盛行;再加上风俗大坏,以奢为荣,以俭为耻,又不得理财之道。针对这些问题,王安石提出了开源与开放的理财之道,择将治军的强兵之方,制定以先王之道取代陈腐的儒术、专以经术取士的科举改革、实施青苗法的经济改革等一整套改革方案和实施措施。用现在的话来说,既深思熟虑地进行顶层设计,又摸着石头过河,全面推进改革。 再次,选择“变风俗,立法度”为改革突破口,确立“以中人为制”的改革决策模式,运用法治的力量推进改革。 富国强兵是王安石推行新法的根本目标,欲达此目标,变法改革如何起步,从何处入手呢?王安石明确提出:“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王安石非常清醒地认识到,风俗不变则新法不能久行,所以变风俗作为立法度的第一步。所谓变风俗,最根本的就是以先王之道、经世之术取代空泛陈腐的儒术,排除变法革新的思想障碍。但是变风俗不能只是停留在宣说新学,只有把新思想新经术转变为制度法令,才能改变社会风气。王安石认为,变风俗与立法度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不变风俗则法度不立,不立法度则风俗不变,只有双管齐下才能根本解决问题。 在定制度立法度的决策上,王安石既吸收法家的某些长处,又继承了儒家重视德治的传统,采用了“常以中人为制”的改革决策模式。王安石指出“尧舜所为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难”,因为“圣人经世立法常以中人为制”。所谓“经世立法常以中人为制”,就是按照大多数人(中人)能够接受与理解的水平和标准来制定法令制度,绝不是按照少数觉悟最高的人的标准而设立。只有以中人为制,才能满足多数人的需求;贯彻执行法令制度,只有易知,才会易行有效。王安石这些决策思想至今仍然适用。 最后,审时度势,行藏自如,把握改革的有利时机,把握抑制兼并的合理尺度,防止社会矛盾激化,减少改革风险。 王安石从公元1059年进献《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表达改革方案,到公元1069年开始拉开变法革新的序幕,长达10年之久。在宋英宗期间,皇帝体弱多病,又与太后关系不睦,胸有成竹的王安石屡召不出,他乐天知命,不慕富贵。他深知,时机未到,妄求进取难有作为。公元1067年4月,20岁的宋神宗赵顼登基,他自幼仰慕王安石的人品才学,是一位心思变革的有为之君。因而神宗即位不久,便召王安石入京。王安石认为改革变法的时机成熟,就此拉开变法革新的序幕。 王安石出于推行经济改革,促进经济流通和交流的考虑,坚决反对垄断,极力主张抑制兼并,但在具体措施的实行上却非常冷静,并不主张强行剥夺富户的田产分给贫民,因为这样做是不可行的,而且会加剧社会矛盾,增加改革的风险。 公元1074年4月,在改革变法取得明显成效之时,宋神宗认为是他“自奋英断”之日,一手导演出罢相的闹剧,逼王安石下台。王安石毫无野心,不争功,不争锋,主动请辞。吕惠卿接替王安石任参政知事之后,野心暴露,屡起大狱,打击改革派。神宗又于公元1075年2月召王安石复职,此时再兴改革,已举步维艰,不足二年他便离任了。在他两次力辞相位中,表现出一种出入自在、行藏自如的境界和风骨。 王安石变法革新,从指导思想到目标方针,从法令措施到方法步骤,都是正确的,效果也是明显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还是避免不了失败的命运。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李锡炎) 赞 (0) 相关推荐 战国著名变法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文化素养部分一般考查9道选择题,共18分,文化素养考的范围比较广,主要靠平时的积累.今天就文化素养古代战国著名变法部分做一个梳理,帮助大家积累识记. 一.战国著名变法 1.李悝变法 ... (启书原创)悦读唐宋八大家之第一全才苏东坡(之六) 总有一些惊喜,等着你 如有必要复习故事背景,请把下列链接毛起点: (启书原创)悦读唐宋八大家之第一全才苏东坡(之一) (启书原创)悦读唐宋八大家之第一全才苏东坡(之二) (启书原创)悦读唐宋八大家之第 ... 诤苏17 八股文始作俑者 熙宁党魁王安石 诤苏17 八股文始作俑者 熙宁党魁王安石 王安石著有<三经新义>,为诗经.尚书.周礼这三部经典做注. 这是一部非常有争议的作品,遗憾的是,随着宋王朝的灭亡,这部书也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再无法 ... 李锡炎 李锡炎,男,教授,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专家,国务院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带头人. 中文名 李锡炎 国 籍 中国 职 业 教授 性 别 男 目录 1 出版图书 研究方向:党建 ... 政治学教授李锡炎 研究方向:党建理论.领导学.战略学. 主要科研成果: <新世纪共产党人党性锻炼>.<现代战略学>.<"三个代表"与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略>.&l ... “王安石变法”失败了 他推行的新法后来怎样了 2021年05月02日 23:09:46 来源:历史大学堂 52人参与10评论 北宋中叶,冗官.冗兵.冗费等弊端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神宗重用以王安石为代表的革新派,变法图新.新法包括青苗.免役.农田 ... 古事今说|王安石变法失败,与自身性格缺陷干系甚大 王安石,是个让人如雷贯耳的历史名人.他不仅拥有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等头衔,还是大宋王朝著名的改革家.比方说,引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的伟大革命家列宁,就曾赞誉王安石为&qu ... 王安石变法中的新旧党争,苏轼为何因一道奏折而被贬黄州 苏轼被贬黄州,直接原因是"乌台诗案",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王安石变法时的新旧党争.宋神宗在位时,曾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王安石变法本就遭至了守旧派的强烈反对,再加上变法过程中因急功近 ... 【西南文学•随笔】李锡文/天津/咫尺间如一座城 西南文学·随笔 --微刊总第1399期-- 欢迎点击以下链接,关注相关资讯 [西南文学·快讯]阿 月(四川)/<西南文学>作家工作室联盟隆重上线 [作家感言] 李锡文,一 ... 北宋“王安石变法”失败后,他推行的新法后来怎么样了 北宋中叶,冗官.冗兵.冗费等弊端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神宗重用以王安石为代表的革新派,变法图新.新法包括青苗.免役.农田水利.均输.市易,方田均税,保甲和保马等,合称富国强兵八法.元丰八年(1085年 ... 【作家专栏】李锡文|浓云 作家专栏 展示名家作品 推介优秀作者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作|家|专|栏 诗曰"但见时光流似箭,岂知天道曲如弓".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新锐散文" ... 李紫萱《地铁,智慧的行走者》指导老师:张日品 地铁,智慧的行走者 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城南小学五(2)班 李紫萱 它有一颗超大的子弹头,可横架空中顺山势若隐若现,也可穿梭地下在幽深的隧道奔突,急若流星.我钟情于它,源于妈妈. 以前妈妈在西湖区上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