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初次入朝为官时,负债累累,两个方法让他还清高利贷
粉剂10袋
大家好,我们的小仓鼠打洞学会另一种情怀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曾国藩成功从高利贷的陷阱中上岸后,也进行了深刻反思,他认为高利贷实在是害人不浅,如果任其发展,早晚会危害大清江山。同时也警告自己:以后凡事不要占人便宜,不可轻取别人财物。
曾国藩是晚清名臣、湘军领袖。在他刚刚入朝为官的时候,也有一段苦不堪言的贫困经历。由于无钱生活,曾国藩不得不靠借高利贷度日,并负债累累,其债务达到478.51两白银之多。
可能很多人对清朝的白银没多大概念,即使在今天,曾国藩的负债也是非常高的。按照今天的白银价格和物价换算,清朝时期的每两白银相当于今天的300元,也就是说,曾国藩刚刚参加工作,其负债就达到了14余万元。
曾国藩不是入朝为官吗?他难道没有俸禄?怎会有如此多负债?
曾国藩考中进士,在翰林院三年实习期满后,第一份工作是翰林院的一名七品检讨。作为京城的一名基层官员,曾国藩的俸禄并不多,其每年的俸禄仅为45两白银。
在湖南湘乡老家,曾国藩家虽然有一些薄田,日子还算过得去,可由于供他读书,并资助他进京赶考,花费的已经所剩无几了。加上曾国藩在翰林院实习的三年时间里,由于朝廷不发放俸禄,所有费用完全为自费,这让曾国藩更是过的异常艰苦。
在举目无亲的京城,曾国藩除了向钱庄借高利贷外,别无他法。有一年春节,要债的人侯在他租住的大院外,等候他还钱。可身无分文的曾国藩十分羞愧,躲藏在房东的大院中,久久不敢出门。
如果单凭曾国藩的俸禄,他借下的银两怕是永远无法还清。为了广辟财路,让自己早日上岸,曾国藩想到了两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是回乡筹款
曾国藩作为一个翰林,他回到家乡后,很多亲戚自然都会登门祝贺,或多或少会送上几两银子。
但曾国藩发现,自己的亲戚大部分家庭都不富裕,要想筹备返回京城的盘缠和还高利贷,相差实在太遥远。仅到京城的路费,就需200两白银左右。
曾国藩决定主动“拜客”。也就是自己主动到一些亲戚、乡绅名流家中,为其留下几幅墨宝,从而收受别人的贺礼。
根据《湘乡曾氏文献》中记载,曾国藩首次拜客的对象是自己的岳父欧阳凝祉。欧阳凝祉是湖南衡州府有名的文人,是一个受人尊重的教书先生,曾国藩曾经跟随他读了几年书。
曾国藩的到来,让欧阳凝祉十分高兴,并大摆筵席庆贺。曾国藩离开的时候,岳父给了他8两银子。
从岳父处开始,曾国藩加大了“拜客”的力度,不仅到亲戚朋友家,也到一些乡绅财主家。按照清朝的官制规定,翰林将来是要做大官的,很多人都希望曾国藩将来能照顾自己一下,每到一处,也都会送一点银子。
曾国藩通过“拜客”的方式,不仅筹到了进京路费,也解决了他前期做官时需要的租房、雇轿等衣食住行。这次返乡筹款,曾国藩虽然暂时缓解了经济压力,但依旧未能还清高利贷。好在还了一部分贷款后,钱庄催款的力度减轻。
但曾国藩不敢松懈,他还得想办法还款。
第二个方法是更加努力寻找工作机会
曾国藩刚刚进入翰林院工作的时候,地位低微,要想快速弄到银子还清贷款,希望十分渺茫。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加倍努力工作,只有职位得到升迁后,才有更多的捞钱机会。按照当时朝廷的规定,即使是一品大臣,其俸禄也才180两银子每年。用自己的俸禄来还高利贷,显然不实际。但曾国藩清楚地知道,只有职位得到提升,才有更多增加收入的地方。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曾国藩在翰林院辛辛苦苦工作两年后,以其学识出众被道光皇帝赏识,升为翰林院五品侍讲,并委以重任,让他作为钦差大臣,到四川主持乡试。
这是一个肥差,京官奉钦命到地方去替皇帝办事,不仅能从内务府得到2000两银子的补贴,到了地方后,地方官员还回给予一定馈赠。
清朝虽然明文规定:京官到地方主持乡试,不得收受各类财物,不得与地方官员交往密切。但官场上自古以来就是人情为重,很多规则也就是一纸空文。
由于负债累累,十分需要银两,曾国藩每到一处,对地方官员、乡绅名流等人孝敬的银两,是来者不拒。当他从四川回到京城后,口袋里的银子已经有6000两之多了。这是一笔巨款,相当于现在的180万左右。曾国藩不仅用其还清了高利贷,也为自己重先租赁了一个宽大的四合院,并雇佣了一个管家替自己操持家事。
从此以后,曾国藩再未因自己的职位提升而大肆敛财,无论如何艰苦也不会去借款。日子虽然过得十分清贫,但也心安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