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一代人患癌,会影响后几代人患癌?癌症是否会家族性传染?
长生不老,是每个人都梦寐以求的事情,上至王侯将相,下到田野村夫,对寿命都有一种无以言喻的渴望,但从古至今从未有人能参透它的奥秘。癌症,同样是一个纠缠人类数千年的话题,在当下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我们依旧没办法战胜这个顽强的疾病。生活中,人们的惯性思维会有这样的偏差:正常情况下,家族一代人患癌,会影响后几代人患癌 ;若长辈因癌症逝世,子女个人寿命也会因此受到一定影响。那事实果真如此吗?
癌症是否会家族性传染?
曾有专家团队做过相关实验,其研究表明,即使把癌细胞植入到他人体内也无法存活。虽然癌细胞在患者体内可以很猖狂,四处侵略、攻占各个重要器官、抢夺重要营养、建立癌细胞王国、威胁人们的生命,但是一旦离开原始体的内环境,是非常脆弱的,很难生存。
因此,癌症很厉害,但是担心被传染癌症就有点杞人忧天了,可以肯定地说,癌症患者不能把癌细胞传染给健康个体。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的科研证据能直接证明:癌症可以通过亲吻、接触、性、共用餐具等日常的生活方式来传染。
癌症是否会遗传?
大量研究报告表明,癌症与遗传有一定关系,但它并不意味着直接遗传。因为不同的肿瘤可能有不同的遗传传递方式,而遗传因素在大多数肿瘤发生中的作用是对致癌因子的易感性或倾向性。所谓癌症遗传易感性,是指在相同生活条件下的人群中,有的个体有更易发生癌症的倾向。在一定的遗传特征的基础上,癌症是否形成,还取决于精神因素、环境因素、饮食因素及生活习惯等诸多后天因素及外界致癌物的综合作用。
了解自身有癌症家族史的人,一方面要认识到自己虽然可能因遗传而有患癌体质,但并不意味着本人已经患上癌症,应避免不必要的恐惧心理;另一方面要更加注意防癌,争取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家族性癌症的真相
其实部分癌症的家族性聚集,主要原因并不是癌细胞本身的传染或基因遗传,而是可以促使癌症形成的病毒或者细菌的传染以及共同的生活方式所致,细菌、病毒、寄生虫这些致癌的生物因素都是会传染的。比如乙肝病毒、幽门螺旋杆菌、艾滋病毒等,它们就具有极强的传染性,而这些病毒或细菌能促使人患上癌症。几种典型的癌症传染病毒有:乙型肝炎病毒→肝癌;幽门螺杆菌→胃癌;人乳头瘤病毒(HPV)→宫颈癌;EB病毒(人类疱疹病毒4型)→鼻咽癌。除了病毒或细菌外,还可能与共同的生活方式相关,例如长期摄入腌制食品,与胃癌、肝癌相关。
以上叙述的内容,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部分癌症会出现家族“扎堆”的原因——这和这个家族的致癌因素、群体生活习惯都有关系。不过,即使出现癌症在某个家族呈聚集性出现,但这只是极为罕见的个别现象,目前并没有全球性或者全国性的大样本统计数据完全证明癌症的家族式聚集现象。
癌症患者寿命的生理差异
首先,癌症的发病部位极大程度上影响癌症患者的寿命。根据癌细胞发生的部位进行分类,大致可分为:原发癌、多元癌、继发癌三种。由于各自的特性特点,三种癌症的风险程度依次递增。特别是继发癌,可由肿瘤定位点扩散至机体各处,导致病情急剧恶化,大幅度缩短患者寿命。
其次,人体肿瘤可以分为良性和恶性。因此癌症患者生存期长与短,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肿瘤恶性程度、生长速度的影响,二是治疗方便与否。绝大多数早期癌症生存期相较于晚期癌症都很长,像早期肺癌、早期胃癌、早期结直肠癌。此外前列腺癌、宫颈癌、甲状腺癌、膀胱癌等恶性肿瘤和肺癌、肝癌等作比较,其生命期限在一般情况下也是会有巨大差异的。
最后,癌症肿瘤发现时间的早晚也是影响患者后续寿命的一个要因。对于大部分患者身体出现轻微不适后,更倾向于简单的开个药,通常也不会往癌症那个方面想,觉得自己身体一向很好而拒绝做进一步的检查,更有患者不去医院,诊所也不去,根据个人经验去药店拿一些药自行治疗,这样往往就错过了最好的诊疗时机,进而使自己身陷囹圄。
如何应对家族癌症病史?
当发现家族中有癌症患病聚集现象,或者潜在癌症发病隐患,要以科学的眼光对待,针对性地进行家族性癌症预防。譬如,预防食道癌需在生活中注意不要食用过烫的食物,建议日常的食物温度为温热,避免过烫的食物反复地给食道黏膜造成刺激;预防肝癌通过戒烟减酒,健康饮食,避免熬夜,作息规律,同时还要保持好情绪等等。
总的来说,癌症的预防是非常大的一个课题,不同类型的癌症,预防方法也是不一样的,还是建议大家养成良好的每年体检一次的良好习惯,做到癌症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写在最后
癌症一直被定义为一种绝症,尽管现在有许多治疗方法可以让癌症患者的寿命大幅度延长,但人们固有的认知是难以被改变的。如果被确诊患有癌症,大多数人的心态都会发生负性改变,而负性心理会导致人体出现胃口下降、睡眠障碍等症状,这些会进一步导致免疫功能下降。癌症的治疗与免疫功能极为相关,事实上,不单单是癌症,绝大多数疾病的治疗与我们机体的免疫功能都相关。所以,不论出现什么样的结果,一定要用良好的心态去面对,也许很难,但事在人为,不是吗?
希望大家爱惜自己的身体,不要透支自己的身体,健康幸福地工作和生活!
(作者:成都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吴希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