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精通书法的和尚为何不抄写佛经?

“书圣”王羲之有七子一女,其中,幺儿王献之最能承其笔法,并且在书风上有所突破,成就与其父几乎齐名,书法界称其父子为“大王、小王”,合称“二王”。二王书风是从始至今一直都是中国书坛的主流主干。

开创固然是第一位的,但传承也是不可或缺。没有传承,开创也只能停留在历史书的某几页记载中,流传不下来。

儒家思想之所以繁荣至今,就是由于孔门的十哲、七十二贤人、三千弟子们齐心协力的结果;而当时一度力压儒家的墨家,即使墨子的神通再大,由于没有出色的传承者,在墨子故去后很快就消亡了。

二王书风之所以能主宰中国书坛至今,与一大批坚定有力的传承者是分不开的。其中,最有力的传承者当然是梁武帝和唐太宗,两位帝王以国家意志来推广,谁可堪比?个人传承者包括王羲之的子孙后辈们,外姓有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张旭、颜真卿、徐浩、柳公权、苏东坡、米芾、赵孟頫、董其昌等等。

在王羲之的子孙后辈们中,七世孙王法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二王书风一开始只是在王氏家族内部传承,特别是核心笔法,而很多外姓人因仰慕而主动搜集二王作品临习的,只观得外表,不得核心要领。

二王书风的核心笔法在家族内部传承中也不算顺畅。王献之无子,但他将笔法传给了众兄弟唯一的妹妹王孟姜的儿子羊欣,羊欣因此成为一代书法巨匠,羊欣之后就断了传承。

只有王羲之第五子王徽之一脉,一直往下传承着二王核心笔法,延续不断,一直到七世孙王法极。

王法极非常崇拜祖先王羲之,他从父辈手中接过祖传的《兰亭序》,如饥似渴地每天临习。为了不被俗世打搅,安心、专心地临习先祖遗迹,王法极干脆遁入空门,落发为僧,法号智永,人称“永禅师”。

可以看出,王法极的出世从根本上说不是为了佛法,而是为了家法。可以说是人在空门心在家门。

智永在寺里夜以继日地临习《兰亭序》,当他觉得书法已达一定成就时,开始抄写《千字文》。为什么不抄写《心经》《金刚经》等佛经,而是儒家的教育课本《千字文》?这要从《千字文》的起源说起。

人人都知道李世民是王羲之的超级粉丝,殊不知早在100多年前的南梁皇帝萧衍也是王羲之的超级粉丝。

萧衍为了推广王羲之书法,同时兼顾国民素质教育,于是搜集了1000个王羲之的书法字,诏令才学出众的大臣周兴嗣编著成文,这就是《千字文》。

除了教育功能外,《千字文》因为集王字而成为古今书法家常用的经典IP。而智永是把《千字文》的书法功能推向极致的人。说到底,《千字文》的源头是王羲之。

既然永禅师出家的目的是为了推广家法,那么他用从祖上继承来的书法抄写的材料自然非《千字文》莫属,至于佛经,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据记载,智永前后共抄写了800本《千字文》,以真书和草书两种书体书写,也就是每本2000字,共计160万字,可谓硕果累累。这些作品全部散播入民间,他的愿望就是最大化传播祖传书风。

这里面有两个典故:退笔冢和铁门槛。

古代的毛笔,笔头和笔身是可以分离的,笔头用坏了,退下来,换上新笔头继续用。智永每日大量练习书法,退下来的笔头堆积如山。智永很虔诚,对待这些用坏了的笔头,就像一个个完成使命而逝去的生命,于是把它们集中起来,挖地埋葬,成了“退笔冢”。

智永书写的《真草千字文》散布出去之后,立即引起了轰动。人们纷纷前来求字,一时门庭若市,把寺门的门槛都踩破了,于是智永用铁皮把门槛包起来,这就是“铁门槛”。

智永在中国书坛上是第一位僧人书法家,自他之后,僧人也就开始研习书法了,后世书坛往往称僧人书法为“铁门槛家法”。

智永一心传播祖传书法,自己又无儿无女,自然不介意收外人为徒。而这反而成了二王书风迅速扩大群众基础的重要关口。

以前,二王书风的最核心笔法,只在王家内部传承,外人很难得知。自智永之后,二王笔法开始向全社会发散。

智永本人就收了三个书法弟子:智果和尚、辩才和尚,俗家弟子虞世南。后来的传承者张旭又一次大规模招生,传授二王笔法。自此之后,二王书风便永久地屹立在中国书法的最高峰,无可匹敌,更不可替代。

那么,在中国书坛上智永的书法水平究竟有多高?

唐代大书法理论家张怀瓘把历史上优秀书法家及其所写书体划分为三个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神品、妙品、能品。蔡邕、张芝、钟繇、二王等超一流选手自然位列神品;智永的隶书、章草、今草均为妙品,行书略逊,列能品。弟子智果隶书、行书、草书列能品,俗家弟子虞世南与师父并驾齐驱,隶书、行书、草书皆位列妙品。

由隋入唐的两位大书法家欧阳询和虞世南,细细比较,欧应该略胜一筹。但是,李世民偏偏更看重虞世南,他开创的皇家书法班,选虞世南为正教头,欧为副教头。根本原因就是虞世南是二王书风的正宗嫡传,而欧阳询只是旁窥者。

智永的“铁门槛”弟子辩才和尚,对于传承二王书风间接地起了大作用,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兰亭序》在他手上弄丢了。如果一直在他手上,那么等他圆寂后,天下能看到《兰亭序》的只是一个人,那就是辩才的一个弟子。但到了唐太宗手里不一样了,朝廷若干书法家都得以临摹,现在的神龙本(冯承素摹)、定武本(欧阳询临)、天历本(虞世南临)、黄绢本(褚遂良临)等,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壮观景象。这些临摹本后来又逐渐流向社会,使得更广泛的人群得以临习“天下第一行书”。

自闭者亡,开放者强,天下之事,莫不如此。智永因为摆脱了家族禁锢,无所顾忌地传承推广家传祖法,结果反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惊人效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