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始入微 渐臻佳境——记未来学校群体课题启动会
2020年10月,在中国教科院总项目组引领下,结合区域教育实践,海淀教育科学研究院启动群体课题《海淀区未来学校创新实践研究》,旨在聚焦区域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重点热点问题,研判学校改革创新发展趋势,对当前及未来教育领域中涌现出的新问题新事物做出有效回应,为加快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提供高水平智力支撑。为进一步明确《中国未来学校创新计划2.0》内涵、区域推进方案、分享项目成果,特召开此启动会。
2020年10月27日,《海淀区未来学校创新实践研究》课题启动会在海淀教科院稻香园院区四层阶梯教室举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王素所长、海淀教育科学研究院吴颖惠院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曹培杰副主任、苏红老师及项目学校校长、课题执行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2016年—2019年,海淀区完成“未来学校创新计划1.0项目”研究,在构建学习空间、课程再造、学习方式变革、突出教育管理形态四方面完成了阶段性的探索。在不断升级、不断深入的实验中,未来学校渐进展现轮廓与内涵,与之相关的新思考与新实践还在不断发生、不断变化。这需要我们在更新教育观念的基础上,重新定义学校,重新认识学习,重新理解课堂,重构学习路径。王素所长为与会教师讲解了未来学校2.0设计理念及未来研究设想。
海淀区教育科学规划群体课题是海淀教育科学研究的传统组织形式,在促进海淀教育科研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建设一批具有未来教育特征的创新学校、开展富有特色的未来学校思想实践研究、总结凝练形成区域未来教育实践模式,我区特启动群体课题《海淀区未来学校创新实践研究》,吴颖惠院长从理念引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策略及研究步骤等方面为与会教师宣讲了课题实施方案。
未来学校第六次年会以“课堂中的教师蝶变”为主题,以教师成长为核心,以教师项目制学习为手段,组织和设计按照成人学习的规律,伴随导师和共创式教练,其目的在于设计学习任务、创设学习场景、解答学习疑惑、陪伴教师成长。项目组宋永健老师从会议背景、会议内容、会议流程及参会建议等予以了细致指导,与会各校达成共识:在学校教师自主申报、学校自主推荐的基础上,探索教师成长规律和有效的教师学习成长方式;建立有效机制,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课程及教学团队优势,共同助力教师发展;学校教师发展部门,利用此次契机,有效组织校本研修,带动教师、团队发展,撬动课程重组,促生教与学方式变革。
2016—2019年,海淀区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坚持科研引领,协同创新,深入探索“云教育”“实践场”的未来学校形态,进一步提升了学校办学的特色品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造了数所理念先进、特色鲜明、质量领先的具有未来教育特征的创新学校。来自人大附中西山学校的蒲佳音副校长、十一龙樾学校的王海霞校长分别做了题为《夯实数字公民素养 释放信课融合效能》《从空间到育人方式的探索》的报告,分享了在未来学校1.0建设时期组织、学习方式变革、空间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果,为大家提供了交流互鉴的优秀案例。
海淀区在十三五时期,聚焦学校内涵发展,通过专家引领、项目带动的方式,带领学校在学校理念、课程构建、课堂变革、教师发展方面持续发展,打造了一批有质量、高效益、成特色的优质学校。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学校变革的激情再一次被激发。北医附小田国英校长所作《上下求索,更上层楼——未来优质学校建设思考》报告,以阶段性成果为起点,以未来学校建设为导向,站在全新的视角,阐释了对建设未来优质学校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的深度思考。
来自中国教科院的曹培杰副主任、苏红老师,回应了校长报告,提出了良好希冀:未来学校从“批量生产”模式走向“私人定制模式”,但它不存在一个固定的模式,甚至是最优的模式,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教育对象都会产生不同的教育需求,期待未来学校项目组能够提供海淀方案,贡献海淀智慧。
王素主任、曹培杰副主任、苏红老师为项目学校颁发立项证书
万事皆有初,欲善终,当慎始。项目启动之初,在中国教科院的引领下,海淀教科院的组织带动下,项目学校的齐心配合下,精心设计巧妙构思,未来学校群体课题的研究渐臻佳境,期待行稳致远。
撰稿:宋永健
照片:陈光、未来学校项目组
编辑:李梦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