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氏文献】傅剑波:清河傅氏源流考
【3353】朝圣十二卷,卷卷有此人!今年,再赴山西平陆祭祖有感…
清河傅氏源流考
南州·傅剑波
清河傅氏,系出北地。清河郡,乃汉高帝置郡,后屡改为国,元帝永光后为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东北、枣强及南宫等地);东汉改为国,移治甘陵[今山东临清东、夏津、武城、高唐及平原等地]。莽曰平河。属冀州。户二十万一千七百七十四,口八十七万五千四百二十二,县十四。
清河之名始于汉代。据《嘉靖广平府志》载,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置清河郡(治在清阳县,即今清河县地),因境内有清河流经而得名(《水经注》记:"清河又迳清阳县故城西")。东汉时郡治徙于甘陵县(今山东省临清县和河北省临西县地),遂更名甘陵郡。三国、魏时,郡、县(甘陵县)均改名为清河,但其县并非今清河县境(治在今山东省临清县地)。北齐时,于今清河县地设武城县,并迁清河郡治此,于开皇六年(公元586年)改武城县名清河县,自此清河县才名副其实。
今县境,春秋时期为晋国地。战国时为赵国辖域。秦代置厝县(故城在今县西北),属钜鹿郡。西汉时,除厝县外还置有信城县(故城在县西北十二里)、清阳县(故城在县东,今山东省地)和武城侯国(治在今县城关,文帝十二年废),均属冀州清河郡(治在清河县。此间时郡时国,几经更复)。东汉时,厝县改为甘陵县,信城、清阳两县亦省入,同时清河国(建初七年封为国)治迁至甘陵。于建和二年(公元148年),清河国改名甘陵国。三国、魏时,甘陵郡(东汉建安十一年改郡)和甘陵县均复名清河,一直到晋代,今县境即为清河县辖域(此时之清河县辖域较大,除今清河县境外,还含有今山东省地),仍属冀州清河国(于西晋咸宁三年封为国)。北魏时,于太和七年(公元483年)在今县境置斌强县,属冀州长乐郡(太和十一年改隶广宗郡,不久即废,遂还属长乐郡)。
北齐时,斌强县仍属长乐郡,于天保七年(公元556年)析清河县西北境设武城县(即今清河县地,治在汉信城县故城),后又将清河县改置为贝丘县,均属司州清河郡。隋代,于开皇六年(公元586年)武城县改名清河县,贝丘县改为清阳县,仍为清河郡辖。斌强县初属长乐郡,开皇三年罢郡隶冀州,大业三年废州改属信都郡。唐代,于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省斌强县入清河县。清阳县于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徙治于永济渠东(永济渠为今南运河),和清河县同隶河北道贝州(治清河县。天宝元年罢州为清河郡,至德二年复名贝州)。五代时,清河、清阳二县仍隶贝州。宋代,清河县于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徙治于永宁镇。于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清阳县并入清河县。
自汉末傅燮始,这一支北地傅氏后裔被称为"清河傅氏"。《新唐书》在紧承傅咸之后,讲道:"子孙自北地徙清河。"《古今姓氏书辨证》在傅咸名下明言"始自北地徙清河"。清末吴士鉴、刘承斡的《晋斠书注》在傅咸卒年正文后出注曰:“《衰字记》六十六曰:河间县傅咸冢:晋之文士,葬于此。”傅咸为北地泥阳人,其官终于司隶校尉,傅咸有三子:傅敷、傅晞、傅纂。其中傅敷、傅昧于永嘉乱中避于江南,子孙相承,是在东晋南朝的江南安身立命发展繁衍;三子傅纂徙居清河,其后繁衍出清河男傅永、傅融、傅竖眼等等支脉。清河傅氏共尊傅纂公为清河傅氏开基始祖。
至于清河堂号是由于傅姓居清河郡,也以“清河”谓其堂号;“清河堂”是傅姓人共同拥有的堂号,此堂号出于北魏时傅永,傅永是清河人,二十多岁才发奋读书,注重经史,文笔颇佳,且勇力过人,文武双全,因战功桌著,被魏文帝封为清河男《晋书》小国五千户;八十岁封兖州剌史,仍能骑马射箭,官至平东将军,光禄大夫。因傅永的“清河”男是皇帝所封,后裔遂以“清河”为堂号,用以纪念先祖。
重庆·傅剑波
2006年12月18日
【大家都在看】
【河南傅姓】认清形势,砥砺前行!会长傅寿森在成立大会上作重要讲话(全文)
【水秀宴】河南省傅姓委员会成立大会暨濮阳傅姓委员会揭牌仪式在濮阳城市文化会客厅隆重举行
寰球傅氏ID:linzhoufushi 主编|傅老几
关注寰球傅氏·研读姓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