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旌德刻工考略(一)

明清旌德刻工考略

方光华

清代钱泳(1759-1844)在《履园丛话》中说:“雕工随处有之,宁国、徽州、苏州最盛,亦最巧”。钱氏这句话是从府属范围来说的。三地安徽占其二,宁国排其首,可见宁国刻工之盛之巧。在宁国府属六县中,旌德刻工又是翘楚者。

旌德刻工产生的历史背景

旌德地属黄山余脉,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与徽州府的绩溪、歙县相似。这里山区盛产林木,资源丰富。东晋南渡,北方士族纷迁来此,带来了中原的技术和文化。旌德庙首吕氏始祖唐代诗人吕从庆是从金陵(南京)避黄巢战乱迁居而来,白地镇江村始祖江韶则是宣城太守、诗人江淹五世孙。吕、江、方、刘、汤、朱等南迁士族子弟,在江南一隅追求的是耕读传家的生活。加上历代一批贤能的县宰如元代王祯、明代卢洪春等,流寓文人学者如唐代李白、明代汤宾尹、清代施闰章、洪亮吉、包世臣及本地文人学士,使旌德成为祟书重教,人文昌盛之地。

随着宋代朱熹理学的传播,各姓宗族修谱之风盛行,相当数量的刻工应运而生。元灭南宋,占据江南不足百年,对图书文化事业不甚重视,刻工刻书数量大减,但在旌德因为王祯印《农书》、印县志,使旌德刻工在木活字印刷上技高于人。明清两朝,伴随科举的发展,书院的发达,加之商品经济勃兴,市民文学不断兴起,小说、戏曲、说唱文学以及图画之类书籍大量产生,形成了浓郁的刻藏书文化,造就了一支宠大的刻工队伍。

旌德建县于唐,南宋乾道年间,全县统计人口仅24116人。明代基本上是二三万人的规模。清代以后,人口增长迅速,乾隆十四年(1749),为23万余人。到了道光五年(1825),达44.7万。山陵盘亘,可耕地少,地不养人,百姓只能靠百工技艺补生活不足。清嘉靖《宁国府志》载:“按旌德石壁以南,溪山穷峻,阻限舟楫,田贾亩至数十金,斫山叠石,筋力百陪[倍],物土之宜,尽出他邑下。故其民性啬近利,斤斤齚齚,以竞刀锥之人,陋而无制,俭而戾古,亲死必路殡,以需善地徼福利,虽暴弃中野,颡不为泚。又地杂兵屯,疆理棼错,故人是用,漓讼由此作。”嘉庆《旌德县志》同样有类似的说法:“贫之男女,幼时却令习工艺纺绩”,“百工技艺之人,商贩行游之徒,皆衣食于外郡,逐利于绝徼,亦其势使然也。”所谓“竞刀锥之人”,即谓纷纷争当刻工,盖刻书用刀,装订书用锥。

这就是造成旌德刻工之盛之巧的大致原因。

中国首部木活字印刷县志诞生旌德

刻工乃古代图书生产中最重要环节。以雕版印刷而言,是继书写上版的第二道工序。以活字印刷而言,先造就单字为第一道工序。刻工相伴于刻书的产生而产生。相对而言,耕读传家的社会环境,是产生刻工的沃土。

旌德刻工最早出现在南宋初年。刻工多为下层劳动人民,有世传其业的专门手工业者,如木匠、竹匠,多数为农闲季节的兼职农民。宝祐二年(1254)宁国知府刘震孙于宣城重刻胡寅《致堂读史管见》三十卷,记有刻工二十余人,其中刘拱、刘元吉、刘君叟等很可能为旌德刻工。至于相毗邻的徽州、池州、广德军、太平州,南宋时屡有刻书活动,各书所记刻工,当不乏旌德刻工。宁国府第一本地方志《旌川志》(八卷),就是旌德知县李瞻于南宋绍熙年间编纂刊印的。可以这么认为,当时旌德刻工就已经相当活跃了。

正是旌德有一批技术精湛的刻工队伍,加之山区盛产优质硬木,为元代农学家王祯在旌德首创木活字印刷,创造了技术和物质前提。

旌德有一个叫“版书”的地名,现在是一个乡的建制,不少文化人都认为这个地名与刻版印刷有关系。可以这么猜测,当时临近县城的版书盛产刻书所需的木纹细密,质地坚硬的枣木、梨木、黄杨、白果等,这才让它成了一个刻工集中的地方。七百多年前,王祯在旌德当县尹时印《旌德县志》和《农书》,就选在版书。看来,不是王祯成全了旌德刻工,而是旌德刻工的肩膀上立起了王祯的木活字印刷术。据版画家张国标先生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还发现了署名“旌德版书印行”的书籍和标号。

王祯印成六万余字的《旌德县志》,是元大德二年(1298),工匠们制木活字三万多个,不出一个月刊刻了一百套。没有大批熟练的刻工,那么短的时间是不可能创下如此纪录的。元贞元年(1295)至大德四年(1300)在安徽旌德、江西永丰两地,王祯又刊刻了《农书》,该书图文并茂。江西是刻版印刷,旌德则是活字印刷。书中的《农器图谱》,王祯绘制了三百零六幅各种农具和机械图。每图后附一文,说明它们的构造、演变和用法,这是比较完整的宋元时期农具和农业机械资料。靠着一批“奇劂匠”,王祯成了那个时代的“畅销书”专家。

木活字

王祯把创制木活字的方法写成《造木活字印书法》,并绘制“活字韵轮图”附在《农书》后面。王祯的木活字印刷,具体的办法就是:“造板木作印盔,削竹木为行,雕板木为字,用小细锯铰开,各作一字,用小刀四面修之,比试大小高低一同,然后排字作行,削成竹片夹之。盔字既满,用木渭榍之;使坚牢,字皆不动,然后用墨刷印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先请书法名手写出字样,糊于木质很好的方木上,由刻工雕刻成阳文反体字,逐个铲修,使之大小高低完全一致。再将这些刻好的木活字,按音韵次序排列。排印时用木版作底,四周用竹片拦紧,将干活字行行排满,个个垫平,中间以薄竹处隔行,并楔紧固定。然后上墨铺纸,用棕刷顺界竖直刷印。王祯还发明了转轮排字架。用轻木造出大转轮,“立轮盘以圆竹笆铺之,上置活字版面,各依号数上下相次铺摆。凡置轮两面,一轮置监韵版面,一轮置杂字版面。一人中坐,左右俱可推转摘字。”王祯还对“写韵刻字法”“锼字修字法”“作盔嵌字法”“取字法”“作盔安字刷印法”等各项具体方法作了详细的记载。木活字的使用推广,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

刻工的聪明和王祯的智慧碰撞出的木活字印刷术,很快影响着各地的印刷业。明清时代印刷业的蓬勃发展,得益于木活字印刷和传统刻版印刷的双管齐下,尤其是木活字规格、种类、制作质量、排印技术等,在旌德刻工手中日臻完善。从王祯在旌德创制木活字起,一直到民国初年,活字印刷书籍一直绵延不断,在我国印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作者系旌德县政协文史委主任,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

(0)

相关推荐

  • 张树栋印刷史研究文选之七 毕昇籍贯及其发明活字印刷地点初探

    请点击上方"诗眼看世界"加关注,赵刚问好!    张树栋印刷史研究文选之七 毕昇籍贯及其发明活字印刷地点初探 张树栋 一.引  言 活字印刷发明家毕昇的籍贯及其发明活字印刷的地点, ...

  • 从非金属活字到金属活字,印刷术是怎么进化的?

    文| 李崇寒 到了南宋,随着北方产铜区为金所据,以锡代铜成为风尚,王祯提起近世的锡活字印刷恰从侧面证实了当时的趋势.一个合理猜测是,沈括<梦溪笔谈>和毕昇活字法11世纪传入高丽,到高丽朝末 ...

  • 中国四大发明之活字版印刷术发明者:毕昇

    毕昇(972年-1051年),生于淮南路蕲州蕲水县(今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为北宋发明家,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 毕昇初为杭州书肆刻工,专事手工印刷,在印刷实践中,毕昇认真总结了前人的经验,于北宋仁宗庆 ...

  • 明清旌德刻工考略(二)

    明清旌德刻工考略 方光华 旌德刻工三姓:刘.汤.鲍 在披阅史料的过程中,不难发现,旌德刻工以汤.刘.鲍三姓居多.这与手工业的家族传承有着密切关系. 刘姓族居地在旌德十二都乔亭村(今属蔡家桥镇),宋代就 ...

  • 【研究】明清挽袖考略 ——伦理教化下的服从与僭越

    摘要 挽袖是缝缀于女服衣袖的缘饰,其在明清时期的传承发展中先后被多个民族.不同阶级所使用,并逐渐礼化.文章诉诸跨学科史学法.比较史学法和定量研究法等分析后发现,挽袖前身为元明时期百姓起居时用的&quo ...

  • 书法文史|春秋战国时期刻铸铭文书法风格考略

    Jun. 28 文/品录斋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端庄雅丽型 刻铸铭文系统的篆书,是由商代经西周早期和中期的变化发展,因记功颂德.传之万世的庄重用途的需要,由雄浑严峻的 ...

  • 王飞峰:王瓘藏高句骊故城刻石拓片考略

    王瓘藏高句骊故城刻石拓片为国内少见的关于高句丽平壤城刻石的拓片(图一),拓片见于仲威先生新作<纸上金石--小品善拓过眼录>,现藏于上海图书馆.目前为止平壤城发现的类似刻石一共六件,统称为高 ...

  • 胡艷杰丨溫忠翰著述及刊刻圖書考略

    溫忠翰著述及刊刻圖書考略 胡艷杰 (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天津圖書館) 摘要:本文從溫忠翰信札.文存.刻書序跋等內容中整理出其著述及刊刻圖書目錄,按時間順序,逐一概述其版本.內容.刊刻等情況,較為完 ...

  • 大宋状元奂(宦​)谷珍考略丨陈德道 张更生

    题       记 --邓龙金 4月4日,湖北宦氏宗亲齐聚保康马桥中坪寻根问祖,暨太祖状元家君㬊(宦)古风墓碑文物保护揭碑仪式在中坪举行,共襄宦氏家族发展大计.[文末有本次活动精彩视频] 本次活动得以 ...

  • 传世颜真卿楷书碑志著录考略(上)

    朱关田 <颜真卿书迹著录考略>凡考得一四七则,其中书迹传世或历代著录明言"正书(楷书)"者为大端.兹以颜真卿楷书碑版墓志之凡见书迹传世者,对旧撰文字略作删订,以书迹著录 ...

  • 《古逸丛书》考略

    <古逸丛书>在中日典籍交流史上占有突出地位.本丛书所收既有在渊源所自的本土久已失传的佚书,也有多种东邻收藏而国内罕见的隋唐写本与宋元刻本,还有日本剞劂的中国典册和彼邦汉籍.<古逸丛书 ...

  • 中国古代姓名字号考略

    在中国古代,姓.氏.名.号是四个不同的概念.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称号,是某一群人的族号:氏是由姓衍生出来的分支:名是某人在社会上使用的特称或符号 :号则是某人的别称.此外,古人还有取"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