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闻蝉鸣急,何日得禅意
蝉鸣
作者︱程 庚
蝉的一生似乎是为鸣叫而来的,由夏至秋,那种“知了,知了……”的急切声响彻城镇,遍布乡村。烈日炙烤的白昼,风息林静的黑夜,在戈壁沙滩,在森林草原,燥热中,一声声,一阵阵,此起彼伏,绵延于耳,从未考虑过外界的感受,人们似乎也早已习惯了它的存在,少有讨扰,更没有几人会在意它缘何而叫,究竟想表达什么,只记得它还有一个普普通通的名字叫知了。
对于蝉的了解,过去农村长大的孩子大多并不陌生。掏蝉蛹,看蝉蜕,捡蝉衣,捉鸣蝉,一段天真的童年生活让人在好奇中对蝉有了更深的认识。其实,从土里钻出地面,爬到树上,金蝉脱壳,居高鸣叫,直至销声匿迹,人们看到听到的蝉,它的一生是短暂的,只因其艰辛的生命历程大多要在暗无天日的地下孕育而过,从土壤中的虫卵到爬出地面的蝉蛹,需要三年,甚至十几年的等待,而其阳光的日子只有短短的几个月。期间,除了要忍受漫长的孤独和破茧羽化的痛苦,更要小心翼翼躲避螳螂,鸟雀的伤害,尤其是当今人类的捕食。生命如此不易,那些能在枝头自由鸣唱的实属同类中的佼佼者,这即是生命辉煌的呐喊,更是自我成长的礼赞。蝉亦为高洁之物,其孕育生命的环境需纯洁无污,其餐风饮露,蝉衣留作医用,蝉鸣予人思考,由此,对蝉的敬畏亦是对生活,对生命的敬畏。
古人似乎对蝉更感兴趣,更愿意予蝉以思考,咏蝉寄情,托蝉言志者大有人在,他们不吝笔墨把蝉写进千古流传的诗词歌赋中,很多名篇佳句感人至深,予人启迪。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辛弃疾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让夏夜的意境显得幽美而深远,诗人闲适悠然的心情尽在其间。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李商隐的“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骆宾王的“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等诗句更是赋予了蝉不同的象征意义。无论是风华正茂,还是仕途坎坷,不管是得志时的惬意咏唱,还是患难时的委屈牢骚,在予人以美的艺术享受之时,亦发人深省。
想来,自身与蝉打交道已四十余载,从年幼时的鸣蝉犹唱童年趣,到学生时代的惟恐蝉鸣误学早,直到现如今更在乎听蝉常思鸣中意,亦算是人生不同时段真实的内心感受。年少时与蝉为伴的林林趣事自是难忘,伴随熟悉的蝉鸣一路走来,真可谓人生如蝉,历经多磨,实为不易。有过少年不知愁味的禅意生活,有过现实境遇下的噤若寒蝉;有过蛹蝉生翼的努力,有过螳螂捕蝉的忧患;有过“亦如早蝉声,先入闲人耳”的无忧无虑,也有过“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的感同身受。其实,一如蝉不知雪那样,人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明天和意外你永远不知道哪一个先来,只是面对漫漫不测的前路,坚信生命的方向,走夏,度秋中无需过多寒蝉凄切的悲观。很多时候,人生之路是需要默默隐忍的,相信,只要坚守,终会拨云见日,化蛹成蝶,临越枝头,奏响生命的凯歌。
常闻蝉鸣急,何日得禅意?每一个生命都是时光的过客,然而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芸芸众生,漫漫长路,追求的征途上,会有风吹雨打的考验,会有孤独寂寞的煎熬。喜与忧,笑与泪,鲜花与掌声,阴霾与迷雾,成功与失败,得意与失落,林林总总综合起来,无不五味杂陈,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其实,活着的我们大多平淡如水,不会创造什么丰功伟绩,微微涟漪就是风舞的音符,虽没有太多的轰轰烈烈,但也不至于沦落到庸碌的地步。
“高树蝉声入晚云,不唯愁我亦愁君”,纷繁嘈杂的红尘中,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要学会常思一二,不思八九。很多时候,我们会为看到和听到的一句话而触动,也会因此被蒙蔽了眼和耳。生活不易,更要怀感恩之心学会理解与知足,慢慢修为禅意人生,这样,方能真正做到“何时各得身无事,每到闻时似不闻”。相信,若无人陪伴或同行,那请记住,世界正与你结伴行进!
作者简介
,河南信阳平桥人,乡村教师,散文爱好者。一颗感恩的心,一怀浓烈的情,热爱家乡,赞美家乡,感恩家乡,奉献家乡,心系故土,情满校园。
原创作品
未经授权禁止盗用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