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可亮‖无情应对也当有“诗家语”范畴的追求

无情应对也当有“诗家语”

范畴的追求

无情应对也当有“诗家语”

范畴的追求

刘可亮

人们对于无情对的印象有这样一些关键词:俗、搞笑、联之余。

创作无情对,在价值追求上久而久之也形成了一种定式:对句只要“句通意顺合逻辑”,就能拿得出手。

在无情对发展的初级阶段,这样的认识无可厚非。但若仅止于此,则不免短视了。

事实上,无情对在基本条件上完全可能实现在“诗家语”范畴的追求。无情对创作者在技巧比较娴熟后,也应当注重这方面的追求。

一、楹联界的认识长期陷于狭隘之原因分析

楹联界对于无情对的认识定格为前述印象,且长期“保持稳定”,有以下原因。

1.实施借对时原理之所致

根据借对的原理,要求所借用的乙义,与甲义要“明显不同”,在普通对联视角下明显不能“匹配”。这就造成了“上下联相对的辞藻”可能不在一个“情境”或“话语圈”,且雅俗不论。

在实施借对时,创作者是基于原理去操作,心里明白会得到“字工义歧”的词。至于这个词会落在哪个“话语圈”,一般是不做预判或预设的,对完之后才明白落在哪个圈子里。故得到的作品到底“搭不搭”,在某种意义上是“不受控制的”。

2.组串成句时选择的逼仄

联界人士于无情对,大多是略做了解,浅尝辄止。很多对联老手的无情对代表作保持在个位数,且多是五言以下的作品。他们在普通对联中用到1处借对的作品,通常也很少。

也就是说,绝大部分作者对于借对的原理掌握不透,使用不娴熟,使得他们在应对五言-七言的句子时,“借对词汇”非常有限。能成一个通顺合律的句子,已是欢天喜地,就无力考虑更多了。

这一情形,在众多无情对狂热爱好者身上也体现明显。尽管他们的“借对词汇”稍丰富一些,但发掘的能力不足,使所用的词汇不过是“富矿”的冰山一角而已。

3.约定俗成后动力的不足

历史上冒出来的无情对,客观存在“上下句不搭调”,对句“俗不可耐”的作品占大比例的事实。笔者统计了民国及以前的20副经典无情对,对句为俗句的有16副,占80%,其中“上雅下俗”的为10副,“上俗下俗”的6副。

经过清代以来人们在认识上的不断积累和沉淀,人们对无情对的形象也就定格了。“但求字面对得工稳”“语气不相投”“命意绝不相同”“都是那些心思巧妙的文人想出来的”等结论也就逐渐固化于“价值判断体系”之中。

只要字工句顺合逻辑,就能获得佳评,更高境界的追求,也就没有动力,不能成为现象,推动这门艺术的发展了。

二、技术层面允许有“诗家语”范畴的追求

借对和无情对,在技术层面真的将止于“小众”吗?答案是否定的。

1.“借对词汇”是一个“富矿”

一个词,能与之实现借对的“词汇”,并非如人们想象的很稀有,需要机智如纪晓岚、张之洞者才能偶尔得之,而是一个非常大的富矿。这个在理论上可以推演。如,“花”可以对“叶”,试分析。

“花”和“叶”的明显不同的含义有:

花:a植物器官;b(颜色)错杂的;c用(金钱等);d不真实不真诚的;e姓氏…

叶:1植物器官;2较长时期的分段;3、姓氏…

显然,按照普通对联对仗的思路,含义“a和1”“e和3”是搭调的,其他组合是不搭调的。

“a和1”“e和3”组词对仗就是普通对仗(姑且称“直对”);除了这2组搭调的,其他的含义可以用来“借用”,这就是借对的原理。可能形成的组合数是15-2=13组。

也就意味着,从组词对仗的可能路径来说,直对:借对=2:13。显然后者要多。

分析其他的两个“小类工对”的汉字,几乎都有类似的情形。因为汉字的“明显不同的含义”一般有3-5个。也就是说,借对的资源是直对的十多倍或几十倍。再加上每个汉字都可能存在于外来词、音译词等词汇中,无实际含义。从“无实际含义”到“有实际含义”即可能构成借对。这又无形中使每个汉字都有了借对可能,使“素材库”更大。

通常,一个二言的词,应对几十个“借对辞藻”是不成问题的。

当然,直对可以宽对,能增加很多选择。但这也足以证明“借对资源”是相当丰厚的,只不过人们在创作时的挖掘还远远不够而已。

2.大量词汇在“诗家语”范畴

借对资源,并非如人们想象的基本是“俗词一堆”。在“俗库”之外有“雅库”,且也较为丰富。例:

花落=干群、叶群、费翔、茅台、毫升、白宫、费城、本田、麦城、艾滋、雪村、英台、柳州、草庐、子房、实行、枣庄、月经……

以上列举,还只是“富矿”中的一小部分。

例中的一些词如“叶群、费翔、毫升”等就不属于“诗家语”语境范畴,“艾滋、月经”等更是俗得很。但我们只要全面、客观地考察,就可以发现,借对“素材库”也有一批“雅词”在。如“茅台、麦城、英台、草庐、柳州、雪村、枣庄”等,都是“诗家语”中的词素。另外,在匠心之下,有些貌似比较“俗”的词素,也有进入“诗家语”的潜质。

借对素材“雅库”比较丰厚的存在,说明密集运用借对手法创作“诗家语”,客观条件还是具备的。

3.“词不搭调”而“句能搭调”

“借对辞藻”与对应位置的词通常不搭调,而词是句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五言-七言的作品中,组串成句时未必不能搭调。创作者只要主动改变认识和习惯,是完全能把上下比拉回同一个“情境”或“话语圈”的。

也就是说,不管是“直对”还是“借对”,不过都是构成句子的“砖头”而已,原无本质上的区别,区别的是人的视角和心态。

按照普通对联中创作“诗家语”的习惯,不管是用“直对辞藻”还是“借对辞藻”造句,只认“砖头”合适与否本应成为常态。我们却被固化的狭隘认知扼制了几百年。

所以,无情对在“诗家语”范畴构句,大有可为。

三、无情应对在“诗家语”范畴追求的探索

无情对句,离开无情只看对句,也可以是“诗家语”范畴的佳句。这已经被近年来一些创作者所证明。他们能创作出这些作品的大背景是,近十多年来,上述关于“借对的原理”被透彻揭示,“借对资源”富矿被一些赛事初步展示。

试以《无情对韵》中收录的一批作品为例,初步展示无情应对按照“诗家语”的择优价值观追求更高境界的面貌。

无情对句,一样可以在语言、意境、风格、视角、观点等方面讲求质量,追求杰出。

1.求得诗情画意

对句也是传统“诗家语”范畴的雅句,保持诗意浓浓,有优雅的表意,完全没问题。

对月吟须浮白醉

连天号角动黄昏

与君形影分胡越 [唐·姚氏月华]

前后相思两不知 [唐·白居易]

在更大的“词库”中择词造句,当然可以自如造雅句。从“无情集句”来看,古代诗人联家已经“创作”了大量无情对,只不过没有被发掘出来而已。

2.也能讽时刺事

介入社会生活,对时事热点加以评论,技术上无阻。

杨三已死无苏丑

李二先生是汉奸

桃花满苑思人面

参破白宫怀鬼胎

凭借无情对天然幽默风趣的特色,这类“时事无情”,恰能如“微型杂文”,为匕首,做投枪。

3.可以咏史感怀

咏史诗、联,放飞作者思想,展现独到视角,提出自己看法,无情对也能做到。

树已千寻休纵斧

萧何三策定安刘

登山踩破云一角

复汉垂成叹三分

第二例是否就是登高感怀的代表作?它似乎摘自某一律诗的颈联或颔联。

4.能供心灵鸡汤

带给读者精神慰藉,营造心灵静境,带去美的享受,留下诸多余味,无情对句一样能。

抛书月下读花语

舒卷人生看白云

千首古风吟子美

一身新月种丁香

是不是有点读林清玄的某些散文的感觉。

5.堪能谈经论道

驾驭文人圈子里的话题,无情对也能做到。

春词未就花先落

欲说还休李易安

几巡酒过惭三北

一卷诗经喜二南

边喝酒,边划拳,边聊诗词界的话题,畅通无阻。

6.亦可蕴含哲理

如智者发意味深长之哲言,无情对句自然也有此类作品。

嫩芽初破土

小节不拘泥

过来人已老

功到自然成

第二例这样的作品,铭之座右,挂之书房,亦无不可。

7.能成喻世名言

站在生活的高处,发人生之宏谕,这样的文字也可通过“密集借对”而得。

诗心抽象无人赏

纸上谈兵太主观

能者常为多面手

功夫不负有心人

哪一天无情对作品进入《新增广贤文》,也不奇怪。

8.足堪忧国忧民

身怀社稷民生,先忧后乐,也可借助无情对表达出来。

六月小荷才露角

少年重负怎开心

酒债寻常行处有

花钱搞定上司多

民间疾苦,社会风云,化成了笔底波澜。

四、在“诗家语”范畴追求的意义

基于以上论述,建议无情对的鉴赏者和评判者们在评价作品时,把是否有“诗家语”范畴的追求作为一个考虑项,以此逐渐带动创作习惯,重构价值观,推动无情对这门艺术的发展。

至此,可能有人会承认:无情对的确有发展空间,让“联之余”更成气候,也是好事。我要说,这样的认识,将陷入新的“狭隘”。

既然“密集借对”也能自如择词造句,表情达意,在“诗家语”范畴有较大的可能性和自由度,为什么要把认识局限于无情对的发展呢?

人们将惊讶地发现,凡是有“诗家语”且包含偶句的文体,长联、律诗、绝句、词、赋、曲、小说、古代散文,“密集借对”都将有用武之地。这种种可能性,本文就不一一举例论证了。

如果把借对比喻成“羊角”,一个由“羊角”带来的很有特色的“风景带”,等待人们去探索,去观赏。

刘可亮,湖南双峰人,就职于中国兵器江南工业集团。系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湘潭市楹联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兼学术委主任,双峰县诗联学会顾问。是楹联学泰斗余德泉先生门下“廿四君”之一,潜心对联理论研究十余年。著有对联理论集《无情对论》《对偶破缺论》,领衔主编的《无情对韵》将由团结出版社出版。其理论专著,皆有填补空白之功,其中《对偶破缺论》首次从“对称性破缺的美学价值”视角来立论,为传统格律文体尤其是对联理论的科学化、系统化犁出了全新的路子。

总顾问:常  江

主管:西峡县文联

主办:西峡诗词楹联家协会

主编:杨旭

(0)

相关推荐

  • 楹联中的高频率词汇

    几天前,联友发来一段视频,在山西办了场"对联达人秀".最紧张的环节莫属在规定的一分钟内,按评委给出的题目,写一副对联.就六十秒时间要写副格律对仗.意境尚可的对联,倘非才思敏捷,那可 ...

  • 刘可亮‖无情对上比要符合“读者心理预期”

    无情对 上比要符合"读者心理预期" 刘可亮 普通对联的出句被用于应对无情对是常态,但也有特殊的时候.在无情联界,作者创作无情对成联,或者倒吊(即先有对句而去谋取出句),上比就屡屡出 ...

  • 刘可亮‖无情对中借对“素材库”初窥

    无情对中借对"素材库"初窥 刘可亮 借对(本文主要探讨"借义"),创作偶句的基本对仗手法. 历史上,该手法除了密集用于无情对的创作,普通对联中也较常用,但整体使 ...

  • 刘可亮‖无情对《三维评判法》

    无情对的审美价值体系由三个维度构成.这三个维度是:工致之美.错落之美与和谐之美.三者有机搭建起来的"三维审美体系",展现着无情对艺术之美. 一.工致之美 无情对之美,首先来源于&q ...

  • 刘可亮‖联友初涉无情对造出“四不像”作品原因分析及对策

    联友初涉无情对造出"四不像" 作品原因分析及对策 刘可亮 广大联友偶尔爱尝试一下无情对.当前各种对联平台偶尔也在联友中组织开展一次应对无情对的比赛.其结果却是大批量出现" ...

  • 人间联话(54) 刘可亮 谈谈无情对的词句结构问题

    [作者简介]刘可亮,湖南双峰人,就职于中国兵器江南工业集团.系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湘潭市楹联家协会学术委主任.潜心对联理论研究十余年,著有对联理论集<无情对论><对偶破缺论>,领 ...

  • 刘可亮‖如何判断“借对”和“无情对”

    如何判断"借对"和"无情对" 刘可亮 借对,是一种构建偶句的基本对仗手法.在古代诗.联中较为常见. 无情对,是一种通过密集运用借对手法得到的幽默类对联. 对于借 ...

  • 人间联话(92)刘可亮 ​借工谐错浑——无情对批评的基础范畴

    [作者简介]刘可亮,湖南双峰人,就职于中国兵器江南工业集团.系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湘潭市楹联家协会学术委主任.潜心对联理论研究十余年,著有对联理论集<无情对论><对偶破缺论>,领 ...

  • 圣贤气象敢瓜分丨刘可亮七律精选

    作者简介: 刘可亮,湖南双峰人,就职于中国兵器江南工业集团.系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湘潭市楹联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兼学术委主任,双峰县诗联学会顾问.著有<对偶破缺论><无情对论>,领衔 ...

  • 刘可亮‖联分“律联、散联”之论可以休矣

    刘可亮 将对联分为"律联"和"散联",在对联理论界很有市场,且附和者众.这一论调于对联理论科学发展有着直接的伤害,不纠正将流毒久远. 一.联分"律.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