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彩鉴定知识
珐琅器的铜胎主要有两种,其中最主要的一种铜胎是锻打铜胎。其工艺是先用陶泥塑出其型,分体翻制出各部位陶范(如瓶体是分两半,壶体另分盖、嘴、把等部分),以陶范再翻铸成低熔点合金铅锡凹凸套模。古人是将熟铜,锤打成相应厚的铜叶子,近代人是采用熟铜板烧红退火,将其夹在铅锡合金凸凹模具中,冲压出来。再将分体的冲压件烧焊为一体,打磨焊缝成胎形。故我们称为锻打铜胎。另一种铜胎是錾胎,铜胎由铸造烧焊成型的,而后胎内烫松香胶固定,减地起线法錾刻图案花纹,再点蓝、烧蓝、磨光、镀金。
珐琅彩是五千年制瓷史上唯 一在故宫内烧制而成的。作为宫廷御用瓷,为“釉上彩之冠”,产量极少,仅见于清代康、雍、乾三朝,至今存世瓷器不过三、四百件。
据了解,清代的珐琅彩瓷器是有钱难买到,现代珐琅彩瓷器则身价不菲,动辄就要上万元,这令不少瓷器收藏人士感觉有些难以理解和接受。“玩收藏要从自己的经济实力、个人喜好出发,避免盲目跟风。”收藏爱好者马先生认为,收藏现代珐琅彩瓷器是见仁见智的行为,关键在于藏家自身喜好:“工艺精湛的作品,无论新旧都将具有投资升值空间。”
最典型的雍正珐琅彩瓷是以蓝色珐琅料在器物底部书写“雍正年制”四字款识者。此类款识的珐琅彩瓷器,彩绘纹样和写款的工序几乎都在清宫造办处中完成,属于清宫料款一类。如本文图中雍正珐琅彩红地菊花纹碟、珐琅彩黄地牡丹纹碗、珐琅彩黄地芝兰祝寿图盘、珐琅彩山水纹盘、珐琅彩山水纹碗、珐琅彩绿地月季翠竹纹碗等,均属此类制品。
珐琅器最早进入中国并不是瓷胎而是金属胎的,中国人把这种金属胎珐琅器称为“洋瓷”,大约在康熙晚期(五十九年),文献上才出现了“珐琅磁器”的说法。所以一般学者以为大约康熙五十二年后才出现珐琅彩瓷器,当无大误。图为上博收藏的乾隆珐琅彩人物图瓶。
珐琅彩绘的制作技法起源于15世纪中叶的欧洲,清康熙年间随着禁海的开放传入中国。珐琅彩瓷器的创烧,源于康熙皇帝对画珐琅的喜爱。宫廷造办处珐琅作在外国技师的帮助下很快熟练掌握了金属胎画珐琅烧制技术,并同时尝试着将这种技法移植到瓷胎上,创烧出了“珐琅彩”瓷器。 珐琅彩瓷器继承了历史上中国陶瓷发展以来的各种优点,从拉坯、成型、用料、施釉、色彩、烧制的技术上都采用了最成熟的工艺。是清代皇 室自用瓷器中最 具特色,釉上彩瓷中最为精美的彩瓷器,因此一直有着“一件珐琅彩,十件官瓷器”之说。
瓷胎画珐琅是清代皇 室自用瓷器中最 具特色,釉上彩瓷中最为精美的彩瓷器。从康熙的色浓庄重至雍正的清淡素雅,到乾隆时的精密繁复的雍荣华贵,使珐琅,这一洋味十足的彩料在瓷器上得到淋 漓 尽 致的发挥。集中西风韵于一身,画尽了皇 家身份的高 贵与荣华。乾隆珐琅彩瓷是清代康,雍,乾三代珐琅彩瓷中最为精美的巅 峰之作,具有古典美的乾隆仕女游园罐是其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