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生宏 | 初到富民乡
【往期回读】
初到富民乡
张生宏
作者张生宏先生,1950年出生,江都宜陵人。曾在锦西、塘头、北京等地银行部门工作,现退休居于北京。
水网地区河道纵横交错,一道道木质桥梁横跨在河道之上,有如水墨画卷中的神来之笔,使水乡的景色陡增几分诗情画意。小木桥多是三段式呈八字型,中间高高拱起,为的是水中行船无碍。两端木质桥桩,深入河底。桥面一般只有六七十公分宽,刚好一人通行,对面来人需侧身而过。桥上没有扶手栏杆,光秃秃的,可能是因为栏杆无处生根,同时挑担过桥没有磕绊。当地人过桥习以为常,有挑担的,有推自行车的,也有背书包上学的。但像我这样初来乍到的“旱鸭子”,过桥是一件望而生畏的头痛事。由于从小纪镇开住樊川镇的客轮一天只有两班,回家时如果时间不赶趟,只能从富民步行走到小纪,再乘汽车。从富民到小纪的土路,约有10里路程,这中间除了要过五六座稍小一些的桥外,还有两座桥架在几十米宽的河面上。跨上桥几步,木板吱吱作响,桥板上下摆动,像在波浪中行走一般。第一次走这样的桥,心中发怵,头皮发麻,站在桥头迟疑半天,也不敢跨步。总感觉自己在桥上站不稳,要摔下去。好不容易等来一个过路人,像是遇到了救星,央求人家把自己搀过去。但拉着别人的手走刚到桥中间,腿又发软迈不开步了。桥板跨度大,弹性也大,中间让软的地方摆动厉害,自己觉得头脑发晕,站立不稳,怎么也不敢向前挪动一步,只好又央求搀扶的小伙子停一下,等桥板定下来,不晃了再慢慢移步,真是出尽了洋相,还惊出了一身冷汗。这样的经历在三次以后,有所好转,渐渐知道了一些过桥常识,简单说起来就叫“随波逐浪”,脚步要跟随着桥板的起伏而抬脚,不能逆流而动。但雨雪天过桥还是危机四伏,尽管有好心人在桥面上撒上稻草,但脚下还是打滑,风险程度极高,据说也有不慎者跌入河中淹死。非不得己,还是不要去冒这个险。
河网地区物产丰富,是富饶之地。鲜美的水产是当地特色之一。各种鱼虾自然不必多说,新鲜肥美的螺蛳让人记忆深刻。以前在家里吃螺蛳基本都是烫过的螺蛳头,买回来炒韭菜,偶尔看到有人家烧带壳的五香螺蛳,吃的时候用针一个一个挑出螺蛳头,非常麻烦,吃起来也不爽。在富民有幸获得了全新的体验。伙食房炒出的螺蛳香气四溢,未见其物即闻其鲜。一大盆螺蛳端上桌,香鲜锃亮,热气腾腾,忍不住先来一个尝尝味。初次吃炒螺蛳不得要领,不知怎么把螺蛳肉弄出来,用筷子头挑也不行。在同事的言传身教下,才知道用吸的办法。这个吸的动作极为精细而有讲究,完全是自己体会,经验之谈。猛吸一口肯定不行,因为劲大了,一口把泥肠、小螺蛳全吸入口中,还得吐出来,比较麻烦。如力道不够,又吸不出来。吸食时要用舌尖稍稍抵近螺蛳头,抵而无力,一口把螺蛳头刚吸出,即用舌尖顶住,鲜美的汤汁从螺蛳壳中吸入口中,再把螺蛳头轻轻咬下,而泥肠及小螺蛳完全留在壳中,即顺利完成一次作业。动作娴熟后,可以说是一个连着一个往嘴边送,尽情享受美味大餐。倾刻之间,面前就会堆起一大堆螺蛳壳。螺蛳的鲜美和制作技巧关系极大。螺蛳肉贵在一个“嫩”字上,如果炒老了,嚼不动,火功不到家,也不能吃,要做到正到门,就全凭经验掌握火候。老话说,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记住,还有一个要点,就是炒螺蛳千万别盖锅盖,一闷就老,要敞着口烧。
富民是远近闻名的“体育用品之乡”。除了乡办企业“富民体育器材厂”,各村办、联户办、个体办的名目繁多的体育器材厂遍地开花。产品涵盖范围广,品种多,销往全国各地专业市场、厂矿企业、部队学校。由于产品利润丰厚,生产经营者的钱包鼓得往外冒油,不少有眼光的经营者又把赚得的利润在一线大城市投资房产,居住与租售并举,举家迁入一线城市。笔者在首都所住小区内曾邂逅几位富民“家乡人”,他们一边遛狗,一边带孙子,悠然自得,已逐渐融入城市生活,成为城里人。
富民乡的富裕之路在不经意间又天上掉馅饼。在北边的新华、嵇庄等几个村,发现了油田,于是公路一路畅通修到了采油点,招募人员等一桩桩好事接踵而来。
“富民”,一个吉祥而又具现代感的名称,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沧海桑田,也许在改革大潮中,乡镇撤并,名称己发生变化。但水乡繁花中的一朵,具有特色的历史痕迹,己牢牢地铭刻在记忆的丰碑上。富民—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更多作者作品,请见菜单栏“精彩回顾”—“网友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