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让乡土人才奏响乡村振兴主旋律——关于淮阴区盘活“乡土人才”助力乡村振兴的调研思考/市联合...

乡土人才是乡村振兴宝贵的人才资源,发展草根经济的“金种子”,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雁”,推进全面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千年古县淮阴作为苏北平原的中心,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农用地占土地总面积达72%。近年来,淮阴区围绕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从体制机制创新出发,实施乡土人才提质赋能计划,推出全市首个乡村振兴人才政策。在政策扶持与环境激励下,大批本土“淮乡人才”不断涌现,亚夫科技服务工作站等技术资源成功落户,丁集国家级产业强镇顺利获批,乡村振兴中的乡土人才力量日益凸显。近期,我们对淮阴区开展了走访调研,根据调研情况对该区乡村振兴中的乡土人才工作进行分析,发现乡土人才发展还面临很多“烦恼”,从市级层面提出对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建议。

采取“院校+”模式合力开展产学研合作

“选、育、培”组合拳打出乡土人才

“淮阴模式”

淮阴区高度重视乡土人才培育工作,加强顶层设计,着力打造乡土人才成长优质生态,先后出台《关于加快乡土人才培育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创新选树机制、注重培养激励、加大要素扶持,让乡土人才在乡村产业发展中更好地发挥主力军、示范者作用,激发乡村振兴活力动力。
——“选种播种”推动人才“破土而出”,让乡土人才“涌”出来。很多乡土人才隐藏在乡村中,对他们没有固化的衡量标准,要在实践中“挖掘”才能识出他们。淮阴区在主动发现和主动挖掘上下功夫,多渠道多层次筛选,建立乡土人才储备库。认真落实省关于实施乡土人才“三带”行动计划的意见,创新开展乡土人才“大寻访”活动,分类挖掘扎根在基层、活跃在民间的能工巧匠、经营能人、生产能手。目前,已有100多名具有“三带”潜力的乡土人才“破土”,如自主创业的退伍军人李驰、90后大学生纪宏顺。在摸清人才家底的基础上,根据乡土人才85%是生产经营型的特征,明确培育现代农业领军人、特色农产品品牌创建人、农村职业经纪人等方向,实行定向培养、跟踪服务,梯次培养一批乡村产业发展“领头雁”,授予“淮乡人才”“淮乡名才”称号。目前,已有17人入选省乡土人才“三带”行动计划,31人入选淮阴区首批“淮乡人才”,如丁集黄瓜基地负责人杨炳坤、刘老庄观光农业推广者朱海兵均榜上有名。
——“浇水施肥”推动人才“茁壮成长”,让乡土人才“强”起来。乡土人才能否带动乡村产业发展、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于职业技术技能强不强,而职业技术技能水平主要来自长期学习、培训和实践。淮阴区遵循乡土人才成长发展规律,不断健全乡土人才技术职业发展体系,分层分类建立体现不同乡土人才职业特点的人才评价标准。通过组织专家讲座、现场教学、远程教育、外出学习等方式强化乡土人才培训,提升乡土人才整体素质,目前已培训新型职业农民500余人次。支持乡土人才参加高等学历教育、高素质农民培训、农村电商培训等,取消专业职称评定中的学历、专业、论文等条件门槛,支持乡土人才申报专业技术职称。鼓励人才交流展示,举办乡村创业大赛、技能竞赛,择优推荐参加省市级各类赛事。择优免试颁发村干部三级任职资格证书,优先推荐“两代表一委员”、各级“劳动模范”,目前入库培养的乡土人才中共有13名村书记。依托高校院所资源,联系专家定点对接乡土人才,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和零费用提供技术指导,成立了亚夫科技服务工作站,淮阴师范学院王新凤教授、市农科院汪国莲副院长长期活跃在农技推广一线,大大提升了乡土人才技术技能。
——“阳光雨露”推动人才“开花结果”,让乡土人才“富”起来。乡土人才肩负着带强乡村产业发展、带动农民群众致富的重要责任。淮阴区立足“欲带富,先致富”,积极发挥政策引导扶持作用,打造乡土人才定制版“政策包”,集资金、土地、市场等“阳光雨露”一体;设立区级乡土人才发展资金,给予人才学费补助、职称奖励、创业补贴、担保贷款、贴息支持等,打造“淮乡基地”区域性创业孵化载体,为乡土人才免费提供创业场所,推动人才抱团发展,从单枪匹马到集团作战,“三带”新秀、“淮乡人才”孙志远就是在“淮乡基地”内找到了灵感,探索出蚕桑种养、食用菌栽种、土鸡养殖、鸡蛋销售综合性产业链模式。实施乡土人才“村播计划”,在“学习强国”创新乡土人才带货系列宣传,让人才懂销售、产品有销路。“酸菜大师”石金钢除了与小龙坎、谭鸭血等品牌合作,还将产品推广至“学习强国”、拼多多等平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按照中央和省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部署要求,坚持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重抓紧抓的政治任务,举全市之力攻坚突破,于2019年底提前一年实现“十三五”42.2万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和170个省、市定经济薄弱村贫困出列目标,3个重点片区和“点穴式”帮扶的黄花塘革命老区面貌显著改善,淮阴、淮安、涟水3个重点帮扶县(区)如期摘帽脱贫,为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有效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我市超前谋划,积极探索,努力构建解决相对贫困户易贫返贫的长效机制,一年来取得了较好成效。
发挥科技镇长团的桥梁纽带作用

“空间、技术、体制”凸显乡土人才发展

“三大烦恼”

结合调研结果和平时工作,我们也感受到,乡土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抓出成效的,也不是通过一项举措就可以一蹴而就的。比如,本土人才留不住、外地人才引不来的现象仍然突出;乡土人才干事创业舞台有限,成长发展空间狭窄,以产聚才、以才兴业的产才融合新格局亟待完善;抓乡土人才的合力不够等。
——乡土人才发展的产业空间有限。许多地方的农村产业具备一定的资源基础和条件优势,但总体看,供应原料、提供初级农产品仍是主流,并未形成“生产、加工、物流、销售”为一体的产业融合式发展链条。乡村产业发展仍然处于较低层次,先进技术要素向乡村扩散渗透不够,多数乡村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农产品加工创新能力较弱,信息化、智能化、品牌化落后,缺乏特色类、精准化、中高端的农业产品和服务。乡村产业对人力、技术、资金的吸引力偏低,客观上对乡土人才的需求没有那么迫切、旺盛。
——乡村创新创业的人才资源不足。由于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促使大量相对素质较高的农村青年选择外出工作,农村人口流失严重,乡村人才的“空心化”现象日益凸显。另外,农村青年整体文化水平不高,普遍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知识水平、技术水准、业务素质等与乡村振兴的需要还有一定差距;对新的生产技术缺乏系统掌握,生产水平受到一定局限;小农意识强,有些乡土人才抱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传统观念,依靠家传技艺发展的产业无法进一步壮大。
——体制机制的要素保障存在欠缺。抓乡土人才责任主体不明确、职能边界不清晰,用力不足、合力不够。扶持乡土人才发展的政策体系集成性不高、针对性不强、应需性不足,引导人才到乡村干事创业的激励机制没有形成。教育培训针对性不强,为乡土人才提供的教育培训缺乏规划,大多采取理论教学、集中培训,缺乏农业技术实操培训和培训后的反馈机制,导致针对乡土人才所开展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较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乡土人才的综合素质难以普遍大幅度提升。

“融合、耦合、裂变”开辟乡土人才培育

“康庄大道”

乡土人才的培养既要建立完善一套长效管用的保障机制,调动各方资源,发挥整体合力,还需要围绕乡村振兴整体布局,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以壮大队伍为基础,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释放活力为根本,加速推进乡土人才治理体系现代化,进而走出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引育途径。
——推动乡土人才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人才因产业而聚,产业因人才而兴”。当前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的普遍性问题是乡村产业结构不合理,所以要因地制宜,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鼓励引导各类人才向乡村一线流动,到乡村一线创业,着力补齐产业链上人才缺失短板,充分释放乡村产业振兴的人才动能。要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投入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领域,政策上鼓励返乡淮商、来淮外商下乡投资,推行针对返乡就业淮安籍人员的相关补贴办法,吸引、支持具有创业热情、经验与资金的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各级各类农业科技园区是实现乡村振兴、推动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具有资源集聚的“洼地效应”, 可以使分散的人才实现信息、科技、金融服务等要素的共享,要发挥产业园区聚才主阵地作用,推动人才集聚与产业转型深度契合。拓展资本市场,依托人才创投联盟、人才创新创业路演中心等平台,为乡土人才引入社会资本提供项目展示、创业辅导、投融资对接等服务。
——推动乡土人才成长环境自然耦合人才能不能留得住,既要看硬实力,也要看软环境。相较于城市,乡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硬优势”相对不足,乡村要吸引集聚人才,必须要打造“软环境”、释放“软优势”。要引领公共资源布局,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等,与乡土人才共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协同创新机制,提升创新与传承能力。要加强对乡土人才的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建立乡村振兴人才服务专员、办事直通车等制度,为乡村人才提供政策咨询、项目申报、融资对接、业务办理等服务。要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农村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让人才身在农村也能享受到与城市同样便利的公共服务。要加大乡土人才表彰激励力度,把乡土人才纳入重点人才项目的评选表彰范围,保证一定入选比例,激励乡土人才在现代农业发展、新兴产业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
——推动乡土人才机制集成催生裂变“扶持助力发展,集成凝聚力量”。经验表明,任何一项扶持机制,都不是孤立的一项行动,都存在系统配套的问题。随着乡土人才培养的深入,零敲碎打式的扶持往往效果有限,单靠某一单位、机关部门的单兵作战也常常力不从心。只有通过纵向联动、横向协同,方能形成更大的合力,推进制度创新取得整体性、实质性的裂变成效。建议我市更加注重强化系统思维和政策集成,密切人才、农业农村、经济、科技、教育、文化、金融等各个方面政策的衔接配套,加强对乡土人才创新创业的扶持力度,对经济效益高、带动作用突出的生产项目,在土地使用、项目支持、税收减免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强化技术扶持,依托各类专家工作站、产学研合作基地、科技镇长团等人才资源,在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突破等方面给予全程扶持。遵循乡土人才成长规律,分层分类建立体现不同乡土人才职业特点的人才评价标准。畅通乡土人才成长通道,研究建立乡土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办法。依托青年人才引进计划,有计划地与全国各地的农业院校进行对接,吸引有意愿从事农业的大学生来农村施展才华、创新创业。

乡土人才助力乡村振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