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崇洋媚外下的圣诞节 商女不知亡国恨 沦陷后还彻夜狂欢

圣诞,原本在中国人的词汇中指的是皇帝寿诞,神仙菩萨的诞辰以及至圣先师孔子的诞辰。其中最为主要的是指皇帝的寿诞,因为我们都知道皇帝被称为“圣上”,那么他的生日被称为“圣诞节”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在史书中不乏如“高丽国王王禃遣其臣荣胤伯奉表来贺圣诞节”这样的记载。

而西方的圣诞节Christmas本意就是耶稣诞辰,原本这天在中国一直被称为“耶诞节”,甚至中国人还因为这天与中国传统的“冬至”较近,还将它称为“外国冬至节”。而将“耶诞节”逐渐称之为“圣诞节”的背后是一个“土洋结合”的过程,中国人逐渐将耶稣视为了西方的圣人,所以才有了“圣诞节”这一说法。

圣诞节最初传入中国之时,仅仅在教徒中传播,并没有形成如同西方那样全民参与庆祝的局面。只是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侵入,在上海,广州等大城市逐渐成为了部分“崇洋媚外”的中国人参与的公共节日。圣诞节在中国的流行,这里面有信仰基督教的孙中山,宋氏家族以及蒋介石的不少功劳。作为教徒的蒋介石甚至在1934年12月25日,发表了一篇“耶诞节告全国教会书”文章。

在教会和中国上层人士的不断推进下,在中国的大城市里逐渐将圣诞节视为了一种“时髦”。“外国冬至”也逐渐的开始取代“中国冬至”的地位,以至于在民间许多人都忙着安排如何过圣诞,而将传统的冬至习俗丢在一边,得过且过。

这样的境况让当时的有识之士痛心疾呼:“昔之风俗, 冬至日献袜履于舅姑, 今日但知有圣诞节, 不知有冬至, 但知有圣诞老人赠儿童玩具之袜, 乃至新妇多不愿有舅姑, 遑知有献袜乎?”

在30年代,上海街头的橱窗里,早已经开始为圣诞节进行专门的促销布置,各家酒店里针对圣诞节的大餐也特别丰富,舞厅通宵营业,游客倍增,圣诞老人开始出现在各种商业广告之中。圣诞节也成为了当时上海人最舍得花钱的“节日”之一。当时的人认为圣诞节是西方各国不分男女老少,贫穷富有都要一起狂欢的节日,那么作为国际都市的上海,也不能例外。

这样的癫狂即便在上海被日军占领以后,也丝毫不减。每逢圣诞节上海人依然如痴如醉的庆祝狂欢,通宵达旦的花钱消费。以至于投靠了汪伪的报纸都看不去了,在1945年12月25日,《申报》发出了这样的评论“昨晚是耶稣圣诞之夜,整个上海的享乐场所,都为之疯狂竟夕,狂欢之辈,竟忘了处身什么时代。”

回复关键字“圣诞”,看百年前西方人如何度过这一天

抗日战争为什么打得如此艰难?回复关键字“汉奸”看清他们的嘴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