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命说是》: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仍然对生活说“是” 2024-04-11 02:53:20 文/学乃身之宝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仍然对生活说“是”,这是一位曾被关押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心理学家说过的话。他就是意义疗法创始人维克多·E.弗兰克尔。1942年9月,弗兰克尔及其全家被逮捕并驱逐出境,在之后的三年里先后被关押在奥斯维辛、达豪等四个集中营,最后,全家人只有他是幸存者。而他之所以能熬过炼狱般的牢狱生涯,除了人的求生本能、运气、顽强的意志力,以及自身的乐观态度外,最重要的是,他意识到,不论发生什么,他仍有自由去选择如何应对苦难,而且,这个“选择”,不仅仅是一个选择,还是“担当自己生活重负”的责任。弗兰克尔的这种观点和全球著名心灵导师奥南朵的生活理念是一致的,都是在强调,接纳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所有事情,然后做出对自己负责的选择,进而活在成长的喜悦中。巧合的是,弗兰克尔的著作《活出生命的意义》也曾命名为《对生命说'是'》,和奥南朵的著作《对生命说是》几乎同名。其实,我之所以用弗兰克尔作为例子,就是想告诉大家,他在泯灭人性的环境下,经历身体的摧残和心灵的折磨都能够生存下来,我们更有信心接纳生活中的各种不如意,且活出生命的意义。《对生命说是》这本书是奥南朵为自己画的一张生命内在行走地图,途中经历的每一站都说得清清楚楚,包括自己、关系、他人、父母、情绪、状况、习惯和模式、改变和不安全感等等,该如何走,如何面对,过程是什么,都记录得十分详细。今天的文章,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释,包括对生命说“是”,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很难接纳现实;我们该怎样对生命说“是”。 1.对生命说“是”,本质上就是接纳奥南朵在书中开篇讲到:“对生命说'是',对生活带给你的一切说'是',就是与生命一同流动。对生命说'不',就是想要改变现实本然的样子,那是抗争、挣扎,那就是活在地狱当中。”这句话说起来很简单,但真正做到是艰难的。对生命说“是”会给我们一种不够积极上进的感觉。比如,婚姻不幸福、工作不满意、父母不爱自己、自己不够优秀等等,这些都是自己想要改变的,如果我们对生命说“是”,就意味着要压抑自己,因为痛苦并没有消失。但奥南朵告诉我们这样的“是”,并不是真正的接纳,因为接纳,并不是顺从,也不是否认。前面说的“是”,是在否认痛苦存在,那是自欺欺人。在我们的标准里,自己的婚姻和工作并不怎么样,还要安慰自己挺好的;父母根本不喜欢自己,还骗自己说父母爱自己,这是虚伪。 接纳,并不是要改变自己的标准,而是承认自己和他人都达不到自己的标准。也就是说,我们要承认婚姻达不到自己想要的完美、工作也达不到自己的理想状态、自己的父母就是不那么爱自己,以及自己就是不够好等等,这才是真正的接纳,承认糟糕,但这并不是消极悲观,而是理性对待现实,是我们心智成熟的表现。这时的接纳,就是看见了真实。当我们不再那么排斥现在的自己和他人,和自己和解、和他人和解时,我们就有了平和、喜悦的力量,这时,我们也就有了改变的力量。就像奥南朵说的,“接纳就是看到你是有选择的,如何过自己的人生是你的责任,不是他人的责任”。弗兰克尔在那个让人绝望的集中营里,他首先要做的就是接纳现实,因为想要活下来,就必须“认命”,然后才能有精力去想办法活下来。最初的求生本能让弗兰克尔找到了活下来的办法,就是让自己看上去能干活,于是他坚持每天刮脸,显示出年轻和红润的脸色,挺直腰板站立,精神抖擞地干活。想要活下来,对生命的一切说“是”,是他的必选项。对于我们来说,同样如此,因为对生命说“是”,我们才会有选择权,才会活出负责任的人生。 2.很难做到接纳,源于内在制约其实,生命本身完全没有任何问题,是我们去经历、去享受的神秘之旅,而问题在于,我们自己不能很好地去享受生命,那么,为什么我们很难享受生命呢?答案是我们的内在制约。这个内在制约就是我们头脑中的“小我”。就像《当下的力量》这本书强调的,我们痛苦的根源来自我们大脑的思维。我们的大脑会制造出一个虚假的自我,就是那个自恋的小我,它无时无刻不在思考,以找到自己的存在感,所以它一直处在恐惧死亡和毁灭的状态中。正是这样的思考,让我们向思维认同,进而出现恐惧情绪,无法接纳现实和接纳自己,我们害怕失去、害怕失败、害怕受伤,这个小我,不仅时刻提醒我们过去的痛苦和恐惧,还让我们对未来过于担忧。 更重要的是,这个小我多数时候都是无意识地运作着。奥南朵在书中也谈到,我们之所以不能接纳自己,总是想着变得不同,就是因为过去幼年时学到的痛苦想法一直制约着自己——“我这个样子是不值得被爱的”,于是我们总觉得“自己是不对的”,要变得不一样,才能够得到妈妈的爱或爸爸的尊重,这样才能为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所接纳。可见,这些让我们携带进深层无意识的想法,会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并通过我们自己对他人、对情况的反应不断证明其真实性,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想法和行为都在我们的舒适区,是我们熟悉的应对方式,这也是很多人无法跳脱关于自我观念的原因,因为那意味着放弃了舒适区,进入了未知区,是让人恐惧的,我们的大脑会告诉未来是可怕的。 3.对生命说“是”,就是活在当下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知道了很多人无法做到对生命说“是”,那么在意外界的评价,是因为头脑给我们赋予的信念(自己不够好,自己不值得被爱)导致的。一旦我们摆脱“制约”的枷锁,虽然进入了未知,但也丢掉了限制,这样我们就可以走出挣扎、抗争的束缚人生,进而进入当下。就像奥南朵说的:“唯一让脱离这些所谓的问题的方法,就是接受你生命此刻所呈现的样子,就是这样,欣喜地在里面享受。下一个片刻你将会更加喜乐,因为它来自这个片刻;再一个片刻你将会更加、更加喜乐,因为,一个片刻接一个片刻会不停地积累。你变得喜乐并不是因为你改善了,而是因为你活在当下!”那么,怎么活在当下呢? 首先,活在当下,要有意识地放下大脑思维对自己的控制。只有“意识”到,我们才能有所行动和改变。对于头脑中的所有信念,我们要去质疑——这是真的吗?自己真的一无是处吗?自己真的不值得被爱吗?这个“质疑”,就给了我们“停”的时机,而这会帮助我们从过往的无意识观念当中跳出来,进入当下。当我们脱离以往的信息时,就会有时间和精力去回想自己的“高光”时刻,即自己也有人爱的时候,自己也有表现好的时候,这样就可以慢慢重新塑造大脑的思维习惯。改变都是从体验开始的。就像在集中营的弗兰克尔,他放下头脑中对集中营的固有观念(在集中营里,生存下来的概率不超过二十八分之一),进入到当下,就开始保持清醒的头脑,重新构思丢失的手稿内容,或在小纸片上记下一些关键词,为“未来”的日子所用,更重要的是,他明白了无论伴侣是否在场或是否健在,只要自己在当下是心存爱意的,便是爱的表达,这样,他也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 其次,活在当下,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奥南朵说,对生命说“不”,意味着聚焦在错误的事情上,聚焦在问题和艰辛上,这是把责任推了出去,因为那样做是把自己放在了受害者的位置上,避免了改变的艰难,毕竟抱怨和指责是容易的。但是,对生命说“是”,活在当下,意味着寻找那些对的事情,可以满足自己,滋养自己,虽然艰难,但那是对自己负责的态度。每个人都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就像弗兰克尔说的,无论处境如何,我们都拥有选择自己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他选择了为了爱,好好活下去,而有些人选择了放弃,集中营里,会有人在早晨5点拒绝起床干活,赖在牢房里,呆在满是屎尿的草垫子上。无论是警告还是威胁,统统都不管用。然后他们一般会拿出一支藏好的烟,开始抽,那一刻,在场的人都明白,他们会在48小时内死亡,这些人活着的意义减弱了,对及时快乐的追求占据了上风。确实,艰难时刻,只有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才能生存。这是一个选择问题。奥南朵在书中也指出,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一般人会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缴械投降,浑浑噩噩地活着,最小化地生活,虚弱人生,就像前面说的“放弃综合症”的行为模式;另一种是抗争、试图改变,不接纳当下的现状,然而抗争并没带来任何结果,因为只是抱怨和指责,并没有改变现状。其实还有第三种选择,那就是对自己的反应负责。比如,火车晚点错过重要会面,自己承认已经发生的事实,然后把全部注意力和能量放在冷静地做出必要的调整和其他安排之上。自己可以感到愤怒和无助,也可以充满活力,活在当下,准备好享受存在送给自己的礼物——这突如其来的停滞带给自己的停歇。这就是自己对状况的感受取决于自己诠释和看待状况的方式,而怎么诠释是一个选择问题,我们应该选择对自己负责的方式,活出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 再次,活在当下,需要学习静心技巧。真正地活在当下,是需要一些体验和实践的,奥南朵在书中介绍了几种方法:其一,当我们发现头脑正在批评某人、或指责自己时,可以先写下自己当时的感觉,然后保持觉知,把注意力从头部转移到胸口,专注在呼吸上,经过一段时间练习之后,我们会变得放松,内在逐渐平静且满足,而注意力在呼吸上就是活在当下。其二,坐在椅子上,让自己完全放纵在自己“喜爱”的问题里,比如,别人怎么评价自己,自己为什么不够好等等我们头脑中那些固有观念;过了一会儿,自己被问题抓住了,感受它,感受它在体内的感觉,包括姿势、呼吸,以及脸都有什么感觉?它要表达什么?同时检查自己的能量状况,感觉自己是扩张的还是收缩的?然后站起来,有意识地离开椅子,想象自己把问题留在那里,不去分析它,保持移动,走到一个远离它的位置观察;最后,我们会发现,这些问题只是头脑就状况而创造出来的故事,并不是真实的,这样就可以尝试实际去生活,感受生活的当下。其三,给自己一些时间在两个房间之间来回走动,一个房间代表对生命说“不”,另一个房间代表对生命说“是”,在“不”和“是”之间移动,目的是创造自己的体验,以把注意力从错误转移到正确。 其实,当我们强调对生命说“是”的意义时,就是在说接纳的重要性,而接纳自己是关键,因为能够接纳自己,就代表可以接纳自己生活的现实、自己的情绪、自己的父母,以及一切与“自己”有关的人和事。奥南朵在《对生命说是》这本书中对那些一个个具体的成长旅程,都做了清晰的阐释,目的是为我们寻找成长的方向和途径领航。从这个角度来说,奥南朵是一位心灵成长领航员。总之,对生命说“是”,就是接纳自己。一个人,承认自己的有限性,就是接纳。一个人,不承认自己的有限,就是改变。所谓成熟,就是改变自己能改变的,接纳自己不能改变的。愿我们早日成为一个成熟的人。本文完感谢您的阅读 赞 (0) 相关推荐 【哲理人生】弗兰克:痛苦是命运交给我们的“人生任务” 让知识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阅读与创作 [哲理人生] 弗兰克:痛苦是命运交给我们的"人生任务" 塞巴斯蒂昂·萨尔加多 如果说快乐和幸福的模样是相同的,那么痛苦确是千姿百态.一 ... 读《活出生命的意义》有感 读<活出生命的意义>有感 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活着,勉强地活着,消极地活着,从不曾给予生命意义,总是被动于生活,在服从.等待.安排.祈祷中过着得过且过地生活. 读了美国作家维克多·弗兰克尔 ... 豆瓣8.2,推荐一本最近备受关注的新书! 每天早起一小时读书 <生命的探问> [奥地利] 维克多·弗兰克 出版年: 2021-4-10 页数: 216 定价: 68 装帧: 精装 ISBN: 9787115560087 ★ 意义疗 ... 江歌案:遭受巨大悲痛之后,该如何找寻生命的意义? 当看到"江歌案"中痛不欲生的江歌妈妈时,我想到最多的是,案件审理结束后,江妈妈该如何活下去? 如今,为江歌讨回公道,似乎是她忍受巨大悲痛生存下去的唯一理由. 那么如果这个理由不存在 ... 生活中经常用到的生活健康百科知识,有几个是你懂的知识 关于生活中的健康百科你了解多少呢?其实如果我们只需要简单的改变一些生活得小细节,就能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的健康,比如在电脑前面白点绿植防辐射,用橘皮驱蚊等等,生活中经常用到的生活健康百科知识,有几个是你懂 ... 装台:吴曼思饰演刁顺子二女儿,剧中扮相略显老气,生活中很阳光老气,生活中很阳光显老气,生活中很阳光 现实题材电视剧<装台>正在热播,因为剧情接地气,所以话题热度相对较高.刚开始看这部剧的时候,感觉还挺欢乐的,剧中有不少有趣的角色都非常有喜感.可刁顺子的大女儿刁菊花出场后,气氛就发生了改变 ... 清理生活中隐藏的5个生活方式,恢复身心健康不只靠灌鸡汤 关于我的一切和有用的推文在这里都可以找到哦! 最近见了几个之前的同事.发现有些同事依旧神采奕奕,愉快且快速的讲述着近况. 而有一些同事,看起来有些憔悴,身形也有些臃肿,上午还没到饭点儿就不停地打瞌睡, ... 【文海拾贝】石德虎/生活中不乏烟火气,生活中要有书香气 作者简介 石德虎,亦称"常青树".或"天空".七零后,卫国海疆服过兵役,退转地方事过辅警:后从环保至今.心性阳光,感恩过往:喜阅读,爱生活,愿结德正之朋 ... 《养生保健知识:中医讲治未病,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养成哪些生活好习惯》 中医治未病,首先要养成生活好习惯: A.非时作息,阳不归根. 古人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和天地保持一致的作息,是保养精气,旺盛精神的根本. 在电子设备发达的今天,熬夜成为普遍现象.阳气耗损而得不到补 ... 成长的烦恼?教给人更多的是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很多的烦恼,有了这些烦恼就会让人心情变得很糟糕.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遇到烦恼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这时就需要敢于面对烦恼,不要轻易的就像烦恼低头.那么成长的烦恼有哪些呢?接 ... 《道德经》| 面对生活中的棘手难题,我们究竟该如何开局? 原创 小江老师2020 龙虎山道教 今天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德经·第一章> 在以"无"为本的理论立场之上,王弼注释:"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 ... 生活中的痛,就是生命的本质 [写给读者的话]每日书签,是三度先生赠给忠实读者的箴言.人生路上,贵在坚持.只要每天坚持来打卡阅读,你的人生必将无限可能.图片书签每日更新,你可以自己保存收藏,也可转发送朋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 ... 悟语511:生活中所有的压力,艰辛,痛苦,都是在积淀生命的厚重。 生活中所有的压力.艰辛.痛苦,都是在积淀生命的厚重,人生道路上的跋涉,为的是生命的向前,人生并不能因为辛苦或困难而停止前行,既然生命如此庄重,就需要自己心地的一份虔诚,去践行生命的温暖和光明,让活着成 ...
文/学乃身之宝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仍然对生活说“是”,这是一位曾被关押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心理学家说过的话。他就是意义疗法创始人维克多·E.弗兰克尔。1942年9月,弗兰克尔及其全家被逮捕并驱逐出境,在之后的三年里先后被关押在奥斯维辛、达豪等四个集中营,最后,全家人只有他是幸存者。而他之所以能熬过炼狱般的牢狱生涯,除了人的求生本能、运气、顽强的意志力,以及自身的乐观态度外,最重要的是,他意识到,不论发生什么,他仍有自由去选择如何应对苦难,而且,这个“选择”,不仅仅是一个选择,还是“担当自己生活重负”的责任。弗兰克尔的这种观点和全球著名心灵导师奥南朵的生活理念是一致的,都是在强调,接纳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所有事情,然后做出对自己负责的选择,进而活在成长的喜悦中。巧合的是,弗兰克尔的著作《活出生命的意义》也曾命名为《对生命说'是'》,和奥南朵的著作《对生命说是》几乎同名。其实,我之所以用弗兰克尔作为例子,就是想告诉大家,他在泯灭人性的环境下,经历身体的摧残和心灵的折磨都能够生存下来,我们更有信心接纳生活中的各种不如意,且活出生命的意义。《对生命说是》这本书是奥南朵为自己画的一张生命内在行走地图,途中经历的每一站都说得清清楚楚,包括自己、关系、他人、父母、情绪、状况、习惯和模式、改变和不安全感等等,该如何走,如何面对,过程是什么,都记录得十分详细。今天的文章,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释,包括对生命说“是”,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很难接纳现实;我们该怎样对生命说“是”。 1.对生命说“是”,本质上就是接纳奥南朵在书中开篇讲到:“对生命说'是',对生活带给你的一切说'是',就是与生命一同流动。对生命说'不',就是想要改变现实本然的样子,那是抗争、挣扎,那就是活在地狱当中。”这句话说起来很简单,但真正做到是艰难的。对生命说“是”会给我们一种不够积极上进的感觉。比如,婚姻不幸福、工作不满意、父母不爱自己、自己不够优秀等等,这些都是自己想要改变的,如果我们对生命说“是”,就意味着要压抑自己,因为痛苦并没有消失。但奥南朵告诉我们这样的“是”,并不是真正的接纳,因为接纳,并不是顺从,也不是否认。前面说的“是”,是在否认痛苦存在,那是自欺欺人。在我们的标准里,自己的婚姻和工作并不怎么样,还要安慰自己挺好的;父母根本不喜欢自己,还骗自己说父母爱自己,这是虚伪。 接纳,并不是要改变自己的标准,而是承认自己和他人都达不到自己的标准。也就是说,我们要承认婚姻达不到自己想要的完美、工作也达不到自己的理想状态、自己的父母就是不那么爱自己,以及自己就是不够好等等,这才是真正的接纳,承认糟糕,但这并不是消极悲观,而是理性对待现实,是我们心智成熟的表现。这时的接纳,就是看见了真实。当我们不再那么排斥现在的自己和他人,和自己和解、和他人和解时,我们就有了平和、喜悦的力量,这时,我们也就有了改变的力量。就像奥南朵说的,“接纳就是看到你是有选择的,如何过自己的人生是你的责任,不是他人的责任”。弗兰克尔在那个让人绝望的集中营里,他首先要做的就是接纳现实,因为想要活下来,就必须“认命”,然后才能有精力去想办法活下来。最初的求生本能让弗兰克尔找到了活下来的办法,就是让自己看上去能干活,于是他坚持每天刮脸,显示出年轻和红润的脸色,挺直腰板站立,精神抖擞地干活。想要活下来,对生命的一切说“是”,是他的必选项。对于我们来说,同样如此,因为对生命说“是”,我们才会有选择权,才会活出负责任的人生。 2.很难做到接纳,源于内在制约其实,生命本身完全没有任何问题,是我们去经历、去享受的神秘之旅,而问题在于,我们自己不能很好地去享受生命,那么,为什么我们很难享受生命呢?答案是我们的内在制约。这个内在制约就是我们头脑中的“小我”。就像《当下的力量》这本书强调的,我们痛苦的根源来自我们大脑的思维。我们的大脑会制造出一个虚假的自我,就是那个自恋的小我,它无时无刻不在思考,以找到自己的存在感,所以它一直处在恐惧死亡和毁灭的状态中。正是这样的思考,让我们向思维认同,进而出现恐惧情绪,无法接纳现实和接纳自己,我们害怕失去、害怕失败、害怕受伤,这个小我,不仅时刻提醒我们过去的痛苦和恐惧,还让我们对未来过于担忧。 更重要的是,这个小我多数时候都是无意识地运作着。奥南朵在书中也谈到,我们之所以不能接纳自己,总是想着变得不同,就是因为过去幼年时学到的痛苦想法一直制约着自己——“我这个样子是不值得被爱的”,于是我们总觉得“自己是不对的”,要变得不一样,才能够得到妈妈的爱或爸爸的尊重,这样才能为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所接纳。可见,这些让我们携带进深层无意识的想法,会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并通过我们自己对他人、对情况的反应不断证明其真实性,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想法和行为都在我们的舒适区,是我们熟悉的应对方式,这也是很多人无法跳脱关于自我观念的原因,因为那意味着放弃了舒适区,进入了未知区,是让人恐惧的,我们的大脑会告诉未来是可怕的。 3.对生命说“是”,就是活在当下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知道了很多人无法做到对生命说“是”,那么在意外界的评价,是因为头脑给我们赋予的信念(自己不够好,自己不值得被爱)导致的。一旦我们摆脱“制约”的枷锁,虽然进入了未知,但也丢掉了限制,这样我们就可以走出挣扎、抗争的束缚人生,进而进入当下。就像奥南朵说的:“唯一让脱离这些所谓的问题的方法,就是接受你生命此刻所呈现的样子,就是这样,欣喜地在里面享受。下一个片刻你将会更加喜乐,因为它来自这个片刻;再一个片刻你将会更加、更加喜乐,因为,一个片刻接一个片刻会不停地积累。你变得喜乐并不是因为你改善了,而是因为你活在当下!”那么,怎么活在当下呢? 首先,活在当下,要有意识地放下大脑思维对自己的控制。只有“意识”到,我们才能有所行动和改变。对于头脑中的所有信念,我们要去质疑——这是真的吗?自己真的一无是处吗?自己真的不值得被爱吗?这个“质疑”,就给了我们“停”的时机,而这会帮助我们从过往的无意识观念当中跳出来,进入当下。当我们脱离以往的信息时,就会有时间和精力去回想自己的“高光”时刻,即自己也有人爱的时候,自己也有表现好的时候,这样就可以慢慢重新塑造大脑的思维习惯。改变都是从体验开始的。就像在集中营的弗兰克尔,他放下头脑中对集中营的固有观念(在集中营里,生存下来的概率不超过二十八分之一),进入到当下,就开始保持清醒的头脑,重新构思丢失的手稿内容,或在小纸片上记下一些关键词,为“未来”的日子所用,更重要的是,他明白了无论伴侣是否在场或是否健在,只要自己在当下是心存爱意的,便是爱的表达,这样,他也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 其次,活在当下,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奥南朵说,对生命说“不”,意味着聚焦在错误的事情上,聚焦在问题和艰辛上,这是把责任推了出去,因为那样做是把自己放在了受害者的位置上,避免了改变的艰难,毕竟抱怨和指责是容易的。但是,对生命说“是”,活在当下,意味着寻找那些对的事情,可以满足自己,滋养自己,虽然艰难,但那是对自己负责的态度。每个人都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就像弗兰克尔说的,无论处境如何,我们都拥有选择自己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他选择了为了爱,好好活下去,而有些人选择了放弃,集中营里,会有人在早晨5点拒绝起床干活,赖在牢房里,呆在满是屎尿的草垫子上。无论是警告还是威胁,统统都不管用。然后他们一般会拿出一支藏好的烟,开始抽,那一刻,在场的人都明白,他们会在48小时内死亡,这些人活着的意义减弱了,对及时快乐的追求占据了上风。确实,艰难时刻,只有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才能生存。这是一个选择问题。奥南朵在书中也指出,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一般人会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缴械投降,浑浑噩噩地活着,最小化地生活,虚弱人生,就像前面说的“放弃综合症”的行为模式;另一种是抗争、试图改变,不接纳当下的现状,然而抗争并没带来任何结果,因为只是抱怨和指责,并没有改变现状。其实还有第三种选择,那就是对自己的反应负责。比如,火车晚点错过重要会面,自己承认已经发生的事实,然后把全部注意力和能量放在冷静地做出必要的调整和其他安排之上。自己可以感到愤怒和无助,也可以充满活力,活在当下,准备好享受存在送给自己的礼物——这突如其来的停滞带给自己的停歇。这就是自己对状况的感受取决于自己诠释和看待状况的方式,而怎么诠释是一个选择问题,我们应该选择对自己负责的方式,活出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 再次,活在当下,需要学习静心技巧。真正地活在当下,是需要一些体验和实践的,奥南朵在书中介绍了几种方法:其一,当我们发现头脑正在批评某人、或指责自己时,可以先写下自己当时的感觉,然后保持觉知,把注意力从头部转移到胸口,专注在呼吸上,经过一段时间练习之后,我们会变得放松,内在逐渐平静且满足,而注意力在呼吸上就是活在当下。其二,坐在椅子上,让自己完全放纵在自己“喜爱”的问题里,比如,别人怎么评价自己,自己为什么不够好等等我们头脑中那些固有观念;过了一会儿,自己被问题抓住了,感受它,感受它在体内的感觉,包括姿势、呼吸,以及脸都有什么感觉?它要表达什么?同时检查自己的能量状况,感觉自己是扩张的还是收缩的?然后站起来,有意识地离开椅子,想象自己把问题留在那里,不去分析它,保持移动,走到一个远离它的位置观察;最后,我们会发现,这些问题只是头脑就状况而创造出来的故事,并不是真实的,这样就可以尝试实际去生活,感受生活的当下。其三,给自己一些时间在两个房间之间来回走动,一个房间代表对生命说“不”,另一个房间代表对生命说“是”,在“不”和“是”之间移动,目的是创造自己的体验,以把注意力从错误转移到正确。 其实,当我们强调对生命说“是”的意义时,就是在说接纳的重要性,而接纳自己是关键,因为能够接纳自己,就代表可以接纳自己生活的现实、自己的情绪、自己的父母,以及一切与“自己”有关的人和事。奥南朵在《对生命说是》这本书中对那些一个个具体的成长旅程,都做了清晰的阐释,目的是为我们寻找成长的方向和途径领航。从这个角度来说,奥南朵是一位心灵成长领航员。总之,对生命说“是”,就是接纳自己。一个人,承认自己的有限性,就是接纳。一个人,不承认自己的有限,就是改变。所谓成熟,就是改变自己能改变的,接纳自己不能改变的。愿我们早日成为一个成熟的人。本文完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