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导致孩子得抑郁、双相的“隐性欺凌”,常常被父母忽视甚至造成二次伤害
本文字数约:4714 字
阅读时间约:6 分钟
本文章节:
01、每3个孩子中就有1个被欺凌过
02、这两种隐性欺凌的杀伤力巨大
03、校园欺凌是抑郁、双相的根源之一
04、重视源头:欺凌者的心理健康
05、父母如何理性应对校园欺凌
桂林,一名14岁初中女生跪在地上,被另外3名女同学掌掴;
潮汕,一名13岁少年放学后,被几名同学和2个成年人残忍围殴;
洛阳,一名15岁女生被多名女生脱光后殴打、辱骂,并被拍视频……
恶性校园暴力案件令人触目惊心,却层出不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2019年发布研究报告,公布了一系列超乎想象的校园欺凌数据:
被调查和研究的144个国家中,平均每3个学生就有1个曾遭受欺凌;
校园暴力和欺凌大多由同龄人造成,但也有老师和学校职员参与其中;
全球仍然有67个国家允许学校体罚学生。
为了呼吁社会各界重视校园欺凌、校园暴力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从2020年开始,联合国将每年11月的第1个星期四定为“反对校园暴力和欺凌包括网络欺凌国际日”。
明天,也就是11月4日,正是第2次节日。
在这方面,我国也采取了明确措施。从今年6月1日起,我国施行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其中第39条强调了学校对于学生欺凌的预防和处理职责。
而且,这部法律首次对“学生欺凌”进行详细的定义: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一方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压、侮辱,造成另一方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的行为。
有相关专家认为,以前国家对学生欺凌事件的处理主要是有关部门发布指导文件,不具备强制性。现在上升为法律条文,而且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肢体暴力和伤害,还包括了语言辱骂和网络暴力,这是对受害学生更加有力的保护。
必须说,国际社会关注校园欺凌并成立节日,我们国家出台具体法规,这些措施对于遏止校园欺凌、保护未成年人来说有重大意义。
可我们在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碍的临床诊疗中发现,很多孩子受到的校园欺凌其实非常隐蔽,或者说难以界定,有的可能未达到大众认为的“欺凌”的程度。所以也未能得到老师、家长和社会各界的重视,父母在处理的过程中也不得当,造成了二次心理伤害。
但这些事件又切切实实地对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伤害,成为他们罹患抑郁症、双相障碍、焦虑症、强迫症等障碍的主要心理根源之一。
每3个孩子中就有1个被欺凌过
第一种容易被忽视的“校园欺凌”来自于教师群体。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27条规定:
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对于体罚、变相体罚,现在在学校里确实越来越少见了,这是教师群体素质进步的体现。
可是,老师对学生的语言暴力仍然大量存在,而且很多老师缺乏意识。
有时候,老师对学生说的话虽然称不上侮辱人格尊严,但对于自我认知和三观未稳定、未真正建立自信的青少年、儿童来说,这仍然是侮辱性极强的伤害。
我们最近干预的一名青少年,她被权威精神科专科医院的权威专家诊断为双相障碍。我们利用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技术(TPMIH)寻找其患病的心理根源时,发现部分原因是学校老师对她的伤害。
其中一件事非常能够说明上面的问题。
这名患者中学时曾经转学,最后一次到原来的学校收拾学习用品时,她不小心把日记本落在了课室里。
没几天,一名隔壁班级的同学告诉她,说她的日记本被班主任捡到了,班主任还专门在全班同学面前念了她的日记,里面记录了很多她对原来学校老师、同学的看法,包括不满,还有非常隐私的事情。
而且,班主任念的时候,还不时停下来调侃几句,说了很多贬低、取笑、甚至是侮辱患者的话,惹得全班哄堂大笑。这名同学把整个过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患者。
患者越听越愤怒,感到无比地羞辱!本来这个班主任老师之前就对她造成过叠加性心理创伤,现在又形成了新的创伤。她不但对这个老师极度讨厌,后来对教师群体都产生了排斥心理,学习状态越来越差。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又加上其它因素的影响,她还一度对男性感到厌恶(这名班主任是男性)。
像这种例子,我们在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的过程中发现过很多。
有的是老师骂学生“笨”“蠢”“猪脑袋”;有的是评价学生时语气冷嘲热讽、言辞尖酸刻薄,甚至飙脏话,而不是客观、平和的表达方式。
你说这些构不构成违规、违法?算不算侮辱和校园欺凌?
可能很多人觉得这都不算是个事儿,说这些话的老师更加不觉得,“我这是在教育学生啊!”
就算孩子回家跟家长说,有的父母反而会指责孩子不听话,有的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老师是为了你好”。
就这样,孩子受到的心理伤害被轻轻带过,被大人们“合理化”,父母的这种处理方式会给孩子带来二次伤害。有的家长还附和老师,让老师该骂骂、不用嘴下留情。
这又会反过来使这些老师更加缺乏自我反省意识,不断重复这样的教育方式,甚至变本加厉。很多得了抑郁症、双相障碍的孩子不只一次、两次遭遇这样的事件,而是长期、持续、反复,形成了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些老师对这部分孩子的患病负有难以推脱的责任!
现在国家实行“双减”,学校老师的作用和社会地位不断提高,但希望他们的自身素质能与之匹配。尤其是加强职业、道德操守和对科学精神心理学知识的学习。
这两种隐性欺凌的杀伤力巨大
另一种容易被忽视的“校园欺凌”是来自同龄人暗地里的排挤。
这种“欺凌”往往没有明显肢体暴力,甚至也没有明显的、带有侮辱性的语言暴力,而是一种隐性的、刻意的孤立。尤其多见于女生之间。
这种现象有两种常见的原因:
第一种是典型的专挑软柿子捏,欺负弱者。
有的孩子从小遭受过叠加性心理创伤,主要来自于原生家庭,也可能有部分来自于学校。这导致他们的性格胆小怕事,自卑敏感,习惯于顺从和忍让。
他们往往与父母关系不良,未形成亲密的亲子关系,父母不能满足他们的心理诉求。于是他们转向同伴,非常渴望得到同伴的认可,非常在意外界的评价。
以上两个因素使他们逐渐形成讨好型人格,遇事不敢反抗,还尽量迎合讨好同伴,生怕惹别人不满。
现在的学校里很多学生本来就有精神心理问题,欺软怕硬,有时孩子并没有做错什么,但这类学生就是看孩子不顺眼,专挑软柿子捏。
我们曾接诊过一位曾被诊断抑郁症、双相障碍的患者小林。12岁时,她从普通的县城中学转入大城市里的贵族住宿学校。她的舍友们打扮得时尚,见多识广,相比之下,小林觉得自己就是个“土包子”。
在长达2年的时间里,小林出于自卑以及对舍友的羡慕和崇拜,总是讨好她们。舍友见小林好欺负,也经常差役她,逼她做不情愿做的事,还经常嘲笑她。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小林的康复经历:她曾被诊断难治性抑郁症、双相、精神分裂,今年重新高考,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第二种原因往往出于羡慕嫉妒恨。
有的女孩子长得好看,各方面表现也比较优秀,但不擅长或者不屑于人际交往,不懂得或者不愿意与同学们打成一片。
有时是她们的优秀惹来妒忌;有时是有男生喜欢她们,但另一名女生又喜欢那名男生,所以对她们怨恨、嫉妒,便鼓动班里的大部分人孤立孩子。平时缺乏知心好友、坚实友谊的孩子,一下子陷入了孤立无援。
孩子能明显感觉到班上的大部分同学疏远自己,在背后议论自己,有时有意无意地说一些指桑骂槐、阴阳怪气的话。
那这种算不算“学生欺凌”?能不能界定为欺压、侮辱?有可能很难。
校园欺凌是抑郁、双相的根源之一
以上两种隐性的“欺凌”看似杀伤力不大,但侮辱性极强。而且正因为其隐蔽、难以被觉察和重视,问题一直难以得到解决,孩子便会反复遭受伤害,压力不断积累,最后出现精神心理障碍。
常见的比如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发展性创伤障碍(DTD),这两个障碍强调的不是重大心理创伤,而是反复的、长期的创伤,尤其是人际方面的创伤。
这相当于我们提出的新诊断创伤后应激反应失调(PTSRD),小李飞刀,刀刀见血。
如果在校园遭受了某些重大的语言暴力、肢体暴力和欺凌,则有可能出现典型的急性应激障碍,如果1个月后不缓解,可发展为典型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无论是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发展性创伤障碍(DTD),还是典型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在治疗方面都是难度相当大的。而且很可能在后续继发抑郁症、双相障碍。
所以,社会各界总是说校园欺凌会对未成年人造成负面影响,那具体有什么严重的危害?会导致哪些精神心理障碍?很多大众、心理服务者、甚至包括精神科大夫都是缺乏清晰意识的。
很多孩子遭受欺凌后,出现情绪问题,然后到医院求诊。但很多精神科大夫只关注情绪症状,并没有意识询问孩子的在校经历,辨别是否存在校园欺凌和创伤。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又或者精神科大夫虽然得知孩子遭受过校园负性事件,但认为程度不严重,不构成“心理创伤”,充其量只是诱发事件。
在这种情况下,精神科大夫的诊断就往往是抑郁症、双相障碍、焦虑症等,而不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与心理创伤相关的障碍。
而前面这些障碍都是症状学诊断,病因说不清道不明,无法证明孩子遭受欺凌与患病之间的因果关系,也就非常不利于为家长、孩子维权。(相关文章:抑郁、双相患者久治不愈?要警惕是否漏诊了这种疾病)
我们曾接诊过一位患者杨怡,她小学时长期遭受校园欺凌,被同学扇耳光、殴打、辱骂、扯头发,甚至扔到垃圾桶。若是现在,这已经够得上违法了,但当时杨怡不敢反抗,也没有告诉父母。
后来她实在承受不住了,转了学。脱离了原来的环境后,她的情绪和学习状态大有好转。但突然有一天,她收到了陌生号码发来的2张照片,一张是她曾被扔进去的垃圾桶照片,一张是她现在就读学校门口的垃圾桶。
她当时就情绪崩溃了,陷入了极度的恐惧中。其母亲带她去看精神科,精神科大夫诊断她为双相情感障碍。其实,她当时更准确的诊断应为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不过她可能未告诉父母、医生被欺凌的事,所以影响了诊断的准确性。
所以,当青少年因精神心理问题求助时,精神科医生一定要仔细询问患者是否曾遭受过校园负性事件,再谨慎下诊断。
重视源头:欺凌者的心理健康
除了关注受害学生的心身健康外,施害一方的精神心理状况也急需得到重视和专业干预。这也是常被忽略的一点。
像上文提到的、因为言语不当而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的老师,有的是出于好心,但用错了教育方法。可有的老师确实存在精神心理问题——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
他们自以为是,严重缺乏自我反省能力,对学生的教育方式超出社会规范,对学生的感受严重缺乏同理心。
而且成年人的人格障碍纠正难度很大,一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起效甚微。
所以,建议国家提高教师群体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准入门槛,在资质审核时加入全面、细致的精神心理检查。一旦发现其属于人格障碍患者,最好排除在教师行列之外,避免对孩子们持续造成伤害。
而对于学生欺凌中的未成年人,他们的精神心理问题也很严重,主要也是人格上的异常。
虽然18岁以下不宜诊断为人格障碍,但很多欺凌者已经符合人格障碍的特征。现在国内外主流精神科大夫多倾向于诊断为品行障碍。
对于这类学生,如果不及时干预,很容易成年后发展成人格障碍患者,危害身边的人甚至是社会。
所以单纯对这些学生加强管教、批评教育的作用不大,而应采取专业的、深入的心理干预,尤其是家庭治疗。从某个角度上看,他们也是错误家庭教育的受害者。
比如其父母采取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孩子动辄打骂,孩子也遭受了叠加性心理创伤,转而将怒火发泄到比自己弱小的同学身上。
有的则因为父母过于宠溺,孩子行为不当时,父母不但不自我反省、对孩子加强教育,还一味袒护孩子。这种教育方式会让孩子认为欺负他人并不需要承担后果。
而且,有的有些孩子是校园欺凌中的受害者,也是施害者。上面提及的患者杨怡,她被欺凌时,也参与欺负过几个弱小的小男孩。有时是迫于欺凌者的威逼,有时也难以自控地将负性情绪发泄到弱者身上。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要更深入地遏制校园欺凌现象,引导父母采取积极的家庭教育方式、积极探究施害者心理问题的形成和干预,这是必不可少的。
父母如何理性应对校园欺凌
至于如果孩子遭遇了校园欺凌,或者遇到了不公平对待,家长如何理性对,避免孩子因此出现精神心理问题?
我们在这些文章详细分析过,有需要的可查看:
- 孩子与同学、老师发生矛盾,成绩下滑,家长应及时采取这些行动
- 孩子经历了创伤后,学习成绩突然下降!父母该如何帮孩子摆脱心里的刺?
今年是“反对校园暴力和欺凌包括网络欺凌国际日”的第2年,来自于社会各界的重视虽然迟了一些,但总算是个好的开端。
希望我国对校园欺凌的关注和措施不要停留在表面,要真正做到实处,追溯源头,从源头上加强防治。真真正正地保护祖国的下一代在阳光下健康成长,如花朵般绽放。
晴
日
推
荐
家长怎么帮助抑郁、双相孩子加快康复?
扫码加入“晴日知识课堂”
购买高级会员,一年内免费畅享所有专栏内容
热门文章:
- 想帮助抑郁症、双相障碍的孩子加快康复?父母要主动了解这个非主流文化
- 为什么越听话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父母们都容易忽视这个误区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