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伟:平凹老家行记|中原作家
作者:李晓伟
来源:当代乡土作家(微信公众号)
但凡每个长大的人,由于生活的安排,都几乎在外奔波,于是就有了一个新家。而那个曾经生养自己的,留下少时最美好足印的那个地方,便有了一个更为亲切的名字——故乡。
从此,不论人身在何处,做什么事;不论人是否荣耀,是否平凡。即使时空相隔千里万里,但在心里却有一个共同的距离,人在这头、心在那头。这个距离,就是故乡的距离。
著名如文学大家贾平凹也不例外。
到达丹凤县棣花镇之前,一直有一个疑问,如果一个地方不出名人,那么,这个地方是不是就应该鲜为人知,寂寂无闻。只因这个地方出了名人,就应该声名鹊起,声誉大振。
我杞人忧天地一直在车上思考这个问题。
车一直在沿着丹江峡谷行进,一会儿过桥,一会儿钻隧道,一个个村子就散落在江边不大的平地上。直到高速公路冲出峡谷,山间开阔起来,指示牌提示,名闻遐迩的商于古道——著名作家贾平凹的老家——丹凤县棣花镇到了。
其实,到棣花古镇旅游的游客,许多许多都是慕其名而来的。这里有关贾平凹的痕迹很多,平凹之家,平凹老家,贾平凹文化艺术馆,贾平凹年轻时候的生活轨迹等等,不一而足。与贾平凹故事有关的地方,都是非去不可的。
棣花镇位于秦岭山南麓,丹凤县城和商洛市区之间。丹江从小镇弯弯流过,是历史上商淤古道上的一个驿站,古道从山西商洛丹凤县通往河南内乡县,为古代政治、军事、商业要道,历史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素有“人文棣花、院藏秦岭”的美誉。
当地早年盛产棠棣之花,故名棣花镇。白居易三过棣花曾留有“遥闻旅宿梦兄弟,应为邮亭名棣花”名句。贾平凹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秦腔》,以棣花镇为小说的叙述背景,把家乡的风土人情和山水景色写进了书里。
来到棣花镇,平凹老家是非去不可的。
如今的棣花古镇,以“两街(清风街、宋金街)、一馆(平凹文学馆),一荷塘(千亩荷塘)”吸引着游人。这里是一个典型的乡村古镇,不知是刻意为之,还是随性自然,这里保留着不同时期的老房子,时空穿越年代混乱,有上世纪40年代改的老木头屋子和黄土坯砌成的土屋,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用红砖、青砖盖的屋子,有一层、一层半带阁楼,用水泥预制板盖的两层楼,白墙黑瓦,雕花的门窗,仿古式的屋檐和门头,长着荒草。当然,为了发展当地经济和旅游产业,也像模像样地建起一条仿古街道。
走进棣花古镇,扑面而来的是尘封已久的秦、楚、宋、金文化的呈现。这里既有先秦文化的温柔婉转,又有大宋汉民的含蓄内敛,更有金人游牧民族的粗犷豪迈。在这里,可以体味历史与文化、生态与自然、民风与民俗、秦风与楚韵胶乳相融、相映生辉的古镇风情。
棣花古镇景区不收门票。走进清风街,原来的水泥路已经变成了青石路,新修的小溪在街道一旁清澈地流淌。整个小镇,贾平凹的书法随处可见,无处不在。高大的牌楼上挂着贾体对联:上联是“清风徐来犹见商于汉唐柳”,下联是“秦腔乍起且醉棠棣宋金人”。
因为不是旅游旺季,来棣花古镇游玩的人并不是很多,古街上比较冷清,对于游客来说,倒是一件好事,能享受难道的清静,沉下心来细细品味古镇的每一处景观。从游客中心进入景区,不远就是宋金街,街上几乎全是小吃,因为错过了饭点,吃饭的人不多。
之所以叫宋金街这个名字,是因为自街道中的石板路将整个街道“一分为二”,左侧的街道和周围建筑呈现的是宋代建筑风格和样式,右侧街道和周围建筑则是呈现金代建筑风格和样式,二者在宋金街形成了一个跨时代的融合。
贾平凹文学艺术馆,就藏在宋金街的深处,位于贾平凹的老宅一侧,这里充分展示了这位当代文学巨匠的艺术成就,是当代文人的朝圣地和灵感激发地。
走进宋金街,拾阶而上,信步走向“贾平凹文学艺术馆”。这是一灰砖瓦砌成的门楼,飞龙在天于飞檐峭壁,檐下左右各有一红灯笼。这是一处不大的庭院,包含了“贾平凹影音馆”“贾平凹文学馆”“贾平凹书画馆”“贾平凹影旧居”等,陈列的都是贾平凹各种版本的图书,生平事迹,照片墙,手稿和书法、绘画作品,还有一些被改成影视的作品的录像带、VCD、DVD,最中心的位置挂着一个巨大的电视机,播放的是贾平凹接受董卿《朗读者》的采访场景。这里全面收集、整理、展示、研究贾平凹先生的文学、书画等艺术成就及展示其成长经历,可以让人从中获得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与当代人文精神为一体的文学世界体验和文学审美体验。
常说人杰地灵,棣花镇出了著名作家贾平凹,虽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对于好读书的人,肯定有着磁场一样的吸引力。
贾平凹是当代中国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当代中国一位最具叛逆性、最富有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他以自己独具的文学艺术天赋,创造出融中国传统美学与当代世界普遍性人文精神为一体的、独树一帜的文学世界,具有丰富而深刻的中华民族性格和心理内涵,在为人,为人生,为他的时代塑像。他既是一位不断追求美和创造美的文学艺术家,生活和时代的骄子,也是祖国和人民的儿子,他用自己如椽之笔为自己所生活的时代命名,也将自己的名字烙印在时代的纪念碑上。
贾平凹文学艺术馆的后面,便是平凹老家了,但因贾宅大门紧闭不得入内,我们只好在门外看看。
据这里的一位老人讲,贾平凹老家,也是一个院子,上世纪80年代修建的,外墙都是红砖,里面刷了白墙,门前是石碾子、石磨子,还有一个水井。院子中央有一棵梨树是他父亲生前种的。主屋屋子里堂屋靠墙是一排柜子,是贾平凹父亲原来打做的,如今放着香案,放着他母亲的黑白遗照。几把落满灰尘的藤椅,一个腌咸菜的大缸,屋子长期没有住人,显得荒败凌乱,四角都有蜘蛛网。老屋里有一个房间,是贾平凹当年结婚的婚房,当年他大学毕业,工作几年后,和同是乡党的前妻结婚,就是回老家办的婚礼。屋子一直维持了当年的样貌,一排半人高的木柜子,上面放着一个老木式的收音机,一个黑白电视机,墙上挂着老照片,靠床的白墙上,挂着一个大大的日历,一个手打的沙发床,是母亲在世的时候,给他打的婚床。
游客多时,其弟弟会在院内接待,也把贾平凹的作品卖给游客。
来得不巧,没见到贾平凹的弟弟,所有也没机会购买几本贾平凹的签名售书以作纪念。但是,门前那块贾平凹的文中描述过的《丑石》仍在,让人心里略得一些安慰。
在贾平凹的一些文章里,知道他从小就有文才,也知道他看重风水,他的故居是不是风水宝地呢?有传说确实如此,说是附近的魁星楼飞檐翘角恰好朝向贾家,有文曲星之兆,而贾家的大门宁可斜一点,也要对着对面的笔架山。民间总会对非凡的人物编些传说以此神话,其实,每个人的成功还是来自于个人的天份与努力。
丑石旁有木牌上书《丑石》文章,这应是贾平凹先生早期作品,看得出有“提炼主题”的牵强,名家也是一步步从低走到高处的。偶读先生最近的随笔散文,则是随心所欲,毫无雕琢痕迹,这种返璞归的境界,真不是谁都可以达到的。
不远处,因为贾平凹小说《高兴》后来改成了同名电影上映的主人公原型刘书征的家,他和贾平凹是小学、初中的同学,一个院子里长大。受小说影响,他干脆把自己的家改名为“刘高兴的家”。他接受过很多新闻媒体的采访,还上了电视,成为了平凹老家闻名遐迩的文化名人,其个人也随行就市,改名“刘高兴”。借贾平凹的光,他后来上了大学的创作班,写了传记作品《我和平凹》,搭配着贾平凹的小说签名本《高兴》一起卖,据说生意不错。
并不是每一个小镇都有悠久的历史,而棣花古镇是幸运的。依托贾平凹家乡这个卖点,如今的棣花镇,已经成为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开发出了如今的的景观。此外,按照贾平凹小说作品里的记忆,新建了原本毁掉的魁星楼、法性寺等老景观,形成了宋金街、二郎庙、荷塘区、贾塬村、清风街、棣花秀苑区、花海区、作家村等八个游览区。
不能不说,这是一个中国式的奇迹,一个作家的虚构出来的文学世界,居然改变了一个真实古镇的地理面貌。如今,贾平凹的故乡,村子里的旧居,亲人和朋友,贾平凹和棣花古镇、商州,这些不同的词汇,被商业的妙手穿连起来,已成当地文化旅游的绝佳卖点。
谁说百无一用是书生?瞧瞧,正是因为贾平凹的名气,拉动了棣花镇古镇的旅游产业。 我们像一群寻找文学根基的游子,一番游览之后,盘亘在心中的那个疑惑也就释然了。
最早的棣花镇北通秦晋,南连吴楚,是重要的商淤古道、宋金边城。那时,赴京的官人商贾,文人墨客进出长安时必在“棣花驿”憩息。想象着做短暂停留即须离开此地的男人,与在此结识的红颜依依不舍,频频回望路边的棣棠花……
“平凹太忙,很少回来,但凡回来,就不是一个人,呼啦啦屁股后面就跟着许多人,也没时间到村里去转转,看看乡亲,看看同龄的,就闷在屋里头,似乎身不由己。不一会,又呼啦啦都走了,留下一屋子平静。”那位陪伴我们的当地老人,在意犹未尽的讲解之中自豪而又自得地说:“平凹再回来,我们要和他喝酒”。
作者简介:
李晓伟 码字为生。忝为汝州作协主席,位列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资深媒体人。诗词歌赋样样粗通,小说、散文、诗歌、杂文章章略懂。偶尔清新,偶尔峥嵘。写生活,写世俗,写文艺,两把刷子舞文弄墨,一腔赤诚书写人生。
在各级报刊杂志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通讯、报告文学等各类作品千余万字。已出版散文集《渐行渐远》《浅斟低唱》,新锐小说《涮三国》三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