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振远 ‖ 迟到的感谢

近日,在百度上搜索我以前发表的文章,意外地发现一首写给我、赞誉“适时施教”理论的诗:
诗赠教育方家蒋振远先生
适时施教方为巧,良苦育人才是贤。
历尽艰难功业就,炼成锋锷慧德渊。
我很是惊奇,查找得知写诗的人叫高振诠,是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作协主席、文化馆原馆长。这首诗写于2012年11月20日,发布在高先生的新浪博客“绿色的生命”上。据高先生在《赠博友的诗词联》里讲:“由于初学上网,摸不透一些规矩,致使有的留言诗词联发不出去。一种是莫名其妙的网上拒发,只好改发纸条;一种是不是好友对方不接受留言和纸条,可是,已经写好了回敬的诗词联,只好在这里赠送给博友了,以求宽心。”
我和高振诠先生素昧平生,从未谋面,也没有过信函交流。我估计高先生知道“适时施教”,可能通过两个渠道:一个是浏览我的新浪博客“蒋振远_适时施教”,另一个,我曾到过吉林的松原、白城给中小学教研人员和教学领导做过“专业领导力研修”的培训,或许他是从参加培训的教育工作者那里得知的。
当我看到高先生的诗后,感佩之意油然而生。我本想通过“发纸条”、“写留言”的方式表示感谢,无奈的是新浪博客的这些功能都已关闭了。我通过搜索查找,竟看到了高先生已于2015年8月19日不幸病逝的讣告,这更让我扼腕叹息。看来这个遗憾只有永久地留存心底了,我会时时想着:我还欠高先生一个感谢!
这几天里,我一直在脑海里勾画高先生的样子,现在看来,高振诠先生应该是位倾心教育事业的热心人,他能通过网络平台了解到“适时施教“的相关信息,并认真研读,有独到的见解,让我有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感慨。他退休前为地区作协主席、文化馆馆长,一直“为好人、著好文”,2012年才初学上网,应该也是位孜孜不倦、好学勤奋的老先生。东晋葛洪在《抱朴子·博喻》里说:“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如果那时有机会,我们能有信函交流,或者一起坐下来,把酒话桑麻,应该是何等快意!可如今却只能永留无限遗憾了。
值此清明时节,再多的言语,也无法表达对高先生的敬意;仅以这篇小文,静静地寄托对逝者的哀思。
祝高振诠先生在天堂安好!
写于二〇二一年四月三日(清明节前日)
上文发布以后,滕州市教育系统退休干部、善国文化研究会顾问段修桂先生留言说:

“高先生已经远足,唯有无尽的思念和遗憾。另一方面也说明,蒋校长适时施教的教育理念,影响传布之深远和广泛。”

我对段先生表示感谢之后,却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这些年来,不止一次有同行或身边的亲朋好友对我说,一提起蒋振远,都知道和“适时施教”这四个字联系在一起,也见到过我出版的几部关于适时施教的书籍,可是苦于写得太专业化和他们自身事情的忙碌,一直没能静下心读完,于是他们中很多人就问我:蒋老师,能不能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地说一下,究竟什么是“适时施教”?
每每听到这种提问,我总是苦笑。一方面,“适时施教”是一套完善、严密、可行的育人管理体系,势必就需要用专业的教育语言来进行系统阐释,岂能一句话两句话说得完全?另一方面,我也认识到一个现实情况,那就是,在能够读完、读懂我的几部专著的人那里,我获得的是赞誉有加和高度评价;相反,在没有读过的人看来,“适时施教”只是一个空洞的口号,仿佛是我模仿古人、发明的一个类似“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词汇一般。
这种两极化的评价并存,使我感到,是有必要用三言两语来说一说什么是“适时施教”,以及我是如何研发出这一套育人管理体系的。
什么是“适时施教”?
适时施教就是指学校、老师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抓住最佳的教育时机,选择合适的教育环境,运用适当的教诲方式,采用适宜的育人内容,创新地进行适合学生的教育,解决教育中一些不适合学生发展的问题。
“适时施教”的内涵有八点:一要追求创新;二要尊重学生;三要做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四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五要把课堂看成是师生生命重要的组成部分;六是校长要成为学校的灵魂;七要重视教育科研;八要善于捕捉教育时机。
在这八个方面中,“教育时机”是一条主线,它贯穿整个教育的始终。所谓捕捉教育时机是指把外界环境、学生心理和新课程的实施等看成综合的动态系统,寻求它们的最佳结合点。学校要为之而思、校长要为之而想、教师要为之而行、学生要为之而动。
举一个德育案例说明:
当有的学生心中无他人时
每学期一次的家长会结束了,许多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成绩有了进步,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在和个别家长交换意见时,有好几个家长谈到这样几件事。
家长A:一次家中来了客人,问孩子:“你爸爸最爱吃什么?”孩子说:“爸爸最爱吃鱼头。”其实这是爸爸疼孩子,鱼身上好的部位都让给孩子吃了,孩子却认为爸爸只爱吃鱼头。
家长B:我陪女儿外出散步时,买了两盒饮料。女儿边喝边惊异地问道:“为什么要买两盒?”原来,以往外出妈妈总是买一盒,自己站在一旁看着女儿喝。女儿已习惯于这种厚待,从来也没有想到身边的妈妈渴不渴。
家长C:暑假的一天,我同儿子骑车郊游,在上桥的坡道上,看到一拉车人上桥很费力,于是我下了车,帮拉车人推上了桥。儿子在旁看着,等我回来后他说:“他拉他的车,咱走咱的路,为什么要给他帮忙?”
听完家长们的诉说,笔者的心情格外沉重,这些学生在家里受到太多的娇宠,太多的溺爱,他们不知如何尊重别人,关心他人,包括自己的父母。他们只知道父母要给自己过生日,可父母的生日他们从来不闻不问,似乎自己吃好、穿好是天经地义的,任性、自私、缺乏宽容几乎成了独生子女们的通病。这样的学生长大以后又如何与别人相处?又如何担当大任呢?因此,必须由小及大,培养起他们对自己、对班级、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
教育的机会来了。一次班里的学生去敬老院为老人们服务(这是一项定期的活动,长年不断)。敬老院的老人们为答谢学生们的辛苦劳动,送来了60本书,如何处理呢?
笔者没提什么意见,想通过孩子们的讨论,把爱的种子播散到他们心田里。
面对散发着墨香的一摞新书,学生们的讨论开始了:“每人一册发给大家,这是我们劳动换来的。”笔者不置可否地环视一下全班同学,意思是说,大家认为如何呢?学生们的脸上显出了若有所思的神情。许久,一位同学站起来说:“我有一个提议。为老人服务,是义务的,我们不能要酬谢,商品社会也要讲奉献,我建议把这些图书献给学校,放到图书馆,供全体同学阅读,这样是不是更有意义呢。”这位同学的提议,引起了不少学生的共鸣,学生们纷纷表示赞同。从这些赞同声中,笔者欣慰地感到学生们的心中已经有了他人。
讨论声渐渐平息下来,笔者建议班委会、团支部把大家的意见集中一下。班长、团支书商量了一下,对同学们宣布:将这60本书以班集体的名义献给学校图书馆,并且,每位同学必须在每本书的扉页上写一条赠言,祝高年级大姐姐、大哥哥,低年级的小弟弟、小妹妹们好好学习。书发下去了,学生们都神情专注地思考着,将最美好的祝福、最衷心的祝愿留在每册图书的扉页上……
学生们写好以后,笔者让学生们把写的祝词每人宣读一遍,什么珍惜时间的、刻苦努力的、尊敬师长的、团结同学的、助人为乐的、讲究学习方法的……真是丰富多彩、感人肺腑。当书收起来由团支书和班长送往校长室的时候,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连先前嚷嚷每人一册的几个学生也不好意思地鼓起掌来。笔者从心里感到高兴,因为学生已经懂得遇事先要想到他人、关心他人了。
我是如何研发出“适时施教”的
“适时施教”理论的探索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那是1971年11月,我当时正在山东省滕县岗头公社“五七”红校(高中)读书,在毕业前的三个月,被村党支部直接从学校要回,到村小学做教师。
说到“适时施教”,一开始并没有想到能有现在的成就与影响。当时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要对得起党支部的信任。初为人师,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我努力创造条件,提升自己,上课没有人培训,就多听老教师的课;学习没有书籍,便把六个样板戏剧本中的场景布置、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等进行整理,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由于我扎扎实实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1975年9月,经过选拔、推荐、考试,我以“社来社去”之名,进入曲阜师范学院中文系学习。我坚信:知识是力量、是财富,只要学好知识,就会有用武之地。
1977年9月毕业后,我到岗头中学担任语文代课教师。为教好学生,我自学了陕西师范大学的语文本科函授课程。这期间艰辛、欢乐与我相伴,艰辛多于欢乐。当时我教的学生,都是被省重点、中等专业学校、地区重点、县重点学校筛选下来的五类苗,但是我和同事们出于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出于对农村学生的爱心,我们探索运用适合学生的方法去工作。我们班的42名同学,有23名被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录取,这在当时真可谓破了天荒。从那时起,我更加坚定了教好书、育好人的信心。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对工作的努力付出获得了认可,每年的评比都是双先进: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1982年9月10日,《枣庄日报》以《孜孜以求桃李芳》为题,专版介绍我的事迹。这一年的12月,国家以招收“闲散科技人员”的名义,将“社来社去”的大学生文化考试择优录用。我的成绩是92.5分,以滕州、枣庄第一名,成为正式中学教师。当时我所在学校的教学条件之差,生活环境之恶劣是难以名状的。但有一个问题时时在我脑海萦绕,那就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把学生培养成材。在工作中我一直着力探索这个问题:怎样教好课?怎样带好学生?怎样管好学校?
1987年6月,我参加山东省教育厅举办的中学校长培训班,在学习期间,通过听专家的讲座、领导的报告,令我顿开茅塞,许多不明白的问题找到了答案。我撰写的《克服以管代教,注重适时施教》的论文,得到领导、专家的好评,获山东省中学校长学习班结业论文评比一等奖。这篇论文是“适时施教”理论体系的雏形
1992年10月我参加山东省高中校长培训,对“适时施教”从学校教育的多个角度,系统地进行了深入思考。我将在教育教学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收入学校管理经验书籍的篇目、在上级举行的经验交流会上的经验介绍,以及自己在工作中记述的一些教育案例整理成书,定名为《适时施教的艺术》,1997年2月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标志着“适时施教”的理论体系初步形成
1999年的寒假,我在学校值班,因无事可做,便信手拿起笔,将平时的几点想法写了下来,题目是《影响二十一世纪的十大观念》,修改整理后,寄给了《山东教育》。当时我只是想验证一下自己的观点,如能发表,说明观点是能立住脚的。没想到,2000年第14期《山东教育》上,全文刊登了这篇文章,这给了我很大的信心!这期间,我以《影响二十一世纪的十大观念》一文为纲,将近几年的文稿整理成书稿《二十一世纪的育人要略》,2002年2月由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标志着“适时施教”的理论体系基本形成
从2003年起,我连续撰写了《教师怎样“教”新课程》、《学生怎样“学”新课程》、《寻回迷失的教育道德》等一系列文章,在教育界产生很大影响,引发了两次大讨论。我多次应邀到学校作“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与研究”的报告;以评委的身份,多次参加全国中学语文教学艺术观摩赛和教学艺术研讨会。2006年5月10日,我承担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课题“新课程下的适时施教理论探讨与创新实践研究”(简称:适时施教,课题编号:0613206B)。2007年8月,课题成果《新课程背景下适时施教的艺术》作为“中国特级教师文库”之一,由国家教育部资助、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标志着“适时施教”的理论体系完善形成
“适时施教”理论受到全国各级教育行政、各级各类学校、中小幼教师的高度关注。他们把“适时施教”理论,称之为:“最适合教师的教育理论,最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2009年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办的《基础教育课程》杂志和《中国教师报》,共同发起的“60年特别纪念——寻找新中国课堂教学的开拓者”主题活动,我荣幸入选“新中国课堂教学的开拓者”。能成为其中的一员,这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光荣,是“适时施教”的光荣,也是山东省语文界的一件幸事(《基础教育课程》2009年第十期)。2008—2021年,《新课程背景下适时施教的艺术》连续14年列入国家教育部推荐书目。2020年10月,为满足新时代课程改革的理论需求,人民教育出版社对这部著作进行了重印。
国家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原常务副所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理事长吕达先生指出:

当前的课程改革已到了关键时刻,必须做到:一要坚持,二要反思,三要深化。用深入改革的策略解决当前出现的一些问题。开展“新课程下的适时施教理论探讨与创新实践研究”是对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和促进。

国家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开发中心主任、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师教育分社社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秘书长刘立德先生高度评价: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蒋振远老师创立的“适时施教”理论体系和操作体系,针对当前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特别是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对新课程的不适应问题,寻求到了理论支持和策略指导,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为了继续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适时施教”理论,2012年4月,我承担了国家基础教育实验研究中心、中国基础教育学会“十二五”课题“适时施教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课题编号:中基课2012147号)。2012年10月又承担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课题“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实验研究(适时施教)”(课题编号:13010488B)。2016年我出版了《适时施教的感悟》,以适合当前教育的方式进行继续探讨。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个永恒的话题。我相信,只有适时抓住成熟的时机实施正确、适度的教育影响,才能获得满意的教育效果,才能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教育目标。
【作者简介】
蒋振远,山东滕州人。中共党员,中学特级教师,“适时施教”理论创立者,新中国课堂教学的开拓者,墨子文化学者,山东滕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从教50年,精心致力于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悉心努力于践行墨子的教育思想,多次承担国家级教育科研课题,有着丰富的理论建树和创新实践经验。主要论著:《适时施教的艺术》、《二十一世纪的育人要略》、《墨子教育思想解读》、《墨子寓言故事选》、《新课程背景下适时施教的艺术》、《墨子教育新论》等。第一个提出墨子为世界首倡“义务教育”的观点,编著的《墨子箴言九十条》、《墨子寓言故事选》填补了墨学研究的空白。现任:中国墨子学会职业教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枣庄科技职业学院特聘教授。
(0)

相关推荐

  • 国培工作总结

    这次国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收获的是对我思想上的冲击.每天的感觉是幸福而又充实的,因为每一天都要可以看到来自一线教师的不同感受,每一天都能听到老师们的点滴心得,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大家畅 ...

  • 冯世宇:校长要先育己再育人

    在这位校长眼里,教育应该是育在前,教在后.作为校长,要先育自己,再育师生.他带领师生以学校教育为核心,辐射家庭教育,带动社区教育,办一所面向未来的"大教育"学校. -------- ...

  • 陶行知诞辰130周年 | 陶行知教育思想:今天我们如何审视这笔财富的力量?

    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他不仅创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而且进行了大量教育实践,提出了"生活即教育"" ...

  • 清明感怀:打开门,向外走!

    济宁文学 「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清明感怀:打开门,向外走! 作者:蒋振远 每到清明,我都会想起小时候奶奶给我讲的我父亲小时候的 ...

  • 【人物】水彩画家蒋振立:灵魂是水 魅力在彩

    蒋振立先生是1980年代以来中国水彩画发展第三次浪潮中的重要画家之一,1984年他的水彩画<慰忠魂>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并被报纸杂志广泛介绍.其后,他不断有作品入选 ...

  • 北京积水潭医院蒋协远教授团队率先采用尺骨截骨内固定术治疗特殊类型肘内翻畸形

    2021年3月4日,北京积水潭医院常务副院长蒋协远教授带领团队成功完成世界首例尺骨截骨内固定术治疗特殊类型肘内翻畸形,拓宽了尺骨截骨内固定术的适用范围,为复杂肘内翻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病例简介 CA ...

  • 中谷集团蒋振军丨创业本就是一场修行

    创业是一场修行 有人说"即便刀山火海,也只能往前走" 有人说"如果你选择的是创业,那可能就是深渊" 也有人说"没有别的办法,只能选择相信自己" ...

  • 韩振远:空寂的老宅院

    曾经目睹游离在外的游子回到老家的情景,他们对故乡那份恒久不变的感情,对养育过自己老宅的痴情迷恋,让我为之感动,热泪盈眶.我理解他们的感情,自己却做不到,10年前,父母故去后,越来越不愿意回到老宅了. ...

  • 贾振远 《第一次写春联》指导教师:陶丽

    第一次写春联 东营市东营区弘文小学四年级一班 贾振远 在这个寒假,发生了一件不平凡的事,令我终生难忘.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就请听我娓娓道来吧. 这天,爸爸送我去补习班练字,我上了一节硬笔课,又上了一节 ...

  • 「开诚杯」家园诗赛:217号·蒋振惠

    诗 歌 净 化 心 灵 择  此处静谧 书一方清 远 217号·蒋振惠   一.种花生 用力锄下每一锄 再轻敲细碎 脚下,是粘粘的泥巴 手上,是微微的汗水 当把土地翻开另一页 撒下了种子 脸上,便露出 ...

  • 诗人样本||蒋振惠:教后生们​插秧,后退即是前进

    诗 歌 净 化 心 灵 择  此处静谧 书一方清 远 放歌汨罗 粽香从远古飘来 散发着阵阵楚天的气息 带着离骚优美的诗章 我贪婪地呼吸着这气息 用平仄抒发着心中的歌 这是悲怆的汨罗歌 离骚不解屈原的愁 ...

  • 「诗词」蒋振惠自选诗词十首

    诗 歌 净 化 心 灵 择  此处静谧 书一方清 远 个人专辑 /蒋振惠2020.8.23 六月十五偶书 清风朗月伴荷花, 静坐庭中自品茶. 细看立秋三日至, 团圆不远乐思家. 连山特产店 连山特产琳 ...

  • 走进梅江镇钟宅村: 蒋氏为蒋弥远裔孙

    走进梅江镇钟宅村: 蒋氏为蒋弥远裔孙 钟宅村位于梅江镇政府驻地西面5500米.村民委员会驻钟宅自然村,村以驻地得名.地处半山区.区域面积1.7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15亩.山地2266亩.下辖钟宅.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