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这么多年重阳节,今天才真正读懂了重阳节

读文摘精选

来源/诗词天地(shicitiandi)

重阳陈亮 - 中国风指弹吉他专辑《不忘初心》陈亮

《易经》中记载:“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因“九九”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这是对于重阳节最开始的解释。
而在南北朝时期的《续齐谐记》中,重阳节来源于一个斩妖除魔的侠义之举。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便会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有一天,一场瘟疫夺走了恒景父母的生命,恒景也差点儿丧命。病愈之后,恒景下定决心访仙学艺,斩杀瘟魔,为民除害。
他辞别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后,踏上了寻仙求艺的旅途。
在遍访各地的高山名士之后,终于找到了一位法力无边的仙人——费长房。
费长房被他的精神所感动,赠他降妖宝剑,教他降妖剑术。恒景废寝忘食,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九月初九的前一天,费长房告诉恒景可以出师了,并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几盅菊花酒,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回家去。
恒景告别仙长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给每人发放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
中午时分,瘟魔扑到山上,闻到阵阵茱萸香气和菊花酒气,便戛然而止,脸色突变。
恒景见状,趁机追上,没几个回合就将瘟魔刺死剑下。
从此,就有了重阳日登高、佩戴茱萸、喝菊花酒的习俗。
到了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一篇《九日闲居》把重阳节提上日程,此篇序文中还写到:
“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时间逐渐流逝,唐朝时精神文明高度发达,唐顺宗则明确规定:每年正月最后一天、三月初三、九月初九为三大法定节日,文武百官可以自己选择旅游胜地赏景为乐。
自此,重阳节就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节日。
到了重阳这一天,朝廷还会给文武官员赏赐,这也是历史上最早的“过节费”
而民间的普通老百姓,为了把重阳和其他的日子区分开来,则选择了登高望乡、佩戴茱萸、喝菊花酒、吃重阳糕这些约定俗成的仪式。
到了宋朝,重阳节则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中就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
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
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如仓王庙、四里桥、愁台、梁王城、砚台、毛驼冈、独月冈等处宴聚。
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遗送,上插剪彩小旗,掺饤果实,如石榴子、栗子黄、银杏、松子肉之类。
又以粉作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谓之“狮蛮”。诸禅寺各有斋会,惟开宝寺、仁王寺有狮子会。
诸僧皆坐狮子上,作法事讲说,游人最盛。
到明代,在重阳节这天,皇帝都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宫里的人也要吃桂花糕,这样的风俗也一直流传到了清代。
一千多年过去了,朝代更迭,风物轮换,但重阳节的习俗和传说,却在岁月的淘洗中传承下来。
时至今日,重阳节更是被我们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其中最为之深远的,就是尊老爱老,敬老孝老,其中也不乏有老人对健康长寿的期盼。
早在1988年,中国政府就已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敬老节。
2013年起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更是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自此,重阳节也成为孝敬父母、表达孝心的节日。
而重阳节的习俗,除了那些我们熟知的出门赏游、登高赏菊、插茱萸吃重阳糕等活动外,有些地方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
比如永平府的人以重阳的天气判断未来的晴雨,还有“九月九风吹满天哮”、“重阳无雨一冬晴”的说法。
比如山东昌邑北部的人家会在重阳节吃辣萝卜汤,有谚语道:“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
比如隆安县的人九月九日会放任牛羊自行觅食,并有 “九月九,牛羊各自守”的俗语。
比如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忌回娘家过节,有“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娘”的说法。
比如长汀县农家人会将田中毛豆互相馈赠,称为毛豆节。海澄县重阳节放风筝为戏,称为"风槎"。
还有不同的国家的人也会过重阳节。
比如韩国人会在这天吃花煎、花菜;日本人则会吃茄子,吃栗子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