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远历史上曾有个“招北县”,张星镇的杜家村是县驻地

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战时特殊背景下,为便于管理和灵活斗争,胶东根据地(时称胶东行政区)在辖区内设立了不少新县,有的是将原来的县一分为几,如平度县和莱阳县都曾一分为四;有的是沿边设立,比如牙前县和牟海县(乳山县)。当时的招远县,也曾分出一个新县,即“招北县”。这个招北县从1941年到1950年前后存在9年时间,也不算太短。因此,不少老人对“招北县”还有比较深的记忆。本文就根据招远史志资料的记载,简要回顾一下“招北县”的历史。
关于“招北县”的设立,《招远县志》在大事记中记载道:“ 1941年 1月1日,招远划为两个县,县城以南称招远县,县城以北称招北县,两县均属西海区。”
虽然这两个县的正式名称是“招北县”和“招远县”(类似于莱西与莱阳),但不管是民间习惯还是部分正式史料,都流行“南招”和“北招”的称呼。这或许是因为招远老县城虽然划在了新招远县的范围内,但在抗战时长期被日伪占据。新设立的招远县驻地辗转在南部乡村,用“南招县”来形容可能更贴切一些。为了方便阅读,下面也尽量用南招和北招的称呼。
(1949年时的胶东区划)
就面积而言,南招和北招相差不多。根据史料记载,1941年-1945年,南招县共设8个区,北招县共设11个区。1945年到1949年,南招县调整为9个区,分别是招城、旗山、毕郭、勾山、华山、磨山、齐山、转山、高山;北招县仍是11个区,分别是灵山、金矿、金岭、金华、界河、金山、罗山、张画、纪善、垛石、阜山。如果按照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招远县区划,北招的范围大致是蚕庄、辛庄、金岭、张星、宋家、玲珑、栾家河等乡镇。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金岭镇的赵书策村,当时大体是在南北招的分界线上。因此,该村的民兵英雄赵书策牺牲之后,“1945年招远、招北县政府(联合)授予其“民族英雄’’称号,并将村庄原名赵家沟改作‘赵书策村’。”(《招远县志》)
抗战时期,招北县开展了不少斗争和建设工作。据《招远县志》记载:“1942年7月,招北县为减轻人民负担,开展生产自给活动,渔业队捕鱼3个月,获利87000元(北海币)。1945年3月2日,招北县独立营在张星村伏击日伪军,炸毁敌汽车3辆,毙伤敌40余人,获轻机枪1挺。”
(以下配图均为杜家村的场景)
在1945年之前,北招的驻地也不固定,活动在阜山、纪山、灵山的山区当中。日寇投降之后,北招县的驻地也固定了下来,从1945年到1950年,现在张星镇的杜家村,一直扮演“北招县城”的角色。
提到杜家村,很多朋友会想到当地的羊汤。杜家羊汤的确有名,不过村庄本身的历史底蕴也很深厚。明初杜姓人来此建村之后,这里很快发展成为一个大村落,人口最多时将近千户、三四千人,后来也分为了三个行政村。在北招时期,作为县驻地的杜家村也级别较高,叫做“杜家镇”。
笔者前段时间探访过杜家村,村里的老人对当时驻地各机关的位置还有印象。在杜家村,现有两棵老槐树,一棵跟墙合在了一起,一棵树干已经空了。而听老人说,那棵空了的老槐树旁边,就是北北招县政府办事的地方。
不过,杜家村的规模毕竟比不了传统的县城,有的机构还是设在了附近的村庄。比如,1945年招北县医院就在抬头赵家村(距离杜家村七里左右)成立。
因为一度是县驻地的缘故,杜家村到烟台、青岛、潍县等城市的距离当时就有清晰的测算。老人们还记得“到烟台二百四十里,到青岛三百六十里,到潍县三百四十里”的说法。
在解放战争时期,招北县是一个基础相对较好的县,土改和南下支援工作也多有亮点。《招远县志》记载:“19478年8月初,招北县在杜家村召开庆祝土改胜利万人大会,为期5天。1948年12月,招北县40余名干部被抽调(准备)去上海开辟工作。1949年 2月,招北县185名干部奉调(准备)到长江以南开辟工作。”
建国之后,随着局势的平稳,之前在战时做出的区划调整,也逐渐复原。1950年1月1日,招远、招北县(南招、北招)重新合并为招远县,以招城为驻地。而杜家村也从“县驻地”回归为一个普通村落。
南招和北招作为区划名称,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它们背后代表的文化意义,一直延续。按照现在的理解,南招和北招就是招远南乡、北乡的代名词。南招与莱阳(莱西)、栖霞相邻,主要以农耕文化为特色(毕郭的苹果是代表);北招与掖县、黄县接壤,经商文化(黄金、粉丝是代表)的氛围也相对更浓一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