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管理学大师:我有幸成为南怀瑾老师的学生,我相信中国传统智慧的力量

提  示

【按】彼得·圣吉(Peter M. Senge),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资深教授,国际组织学习协会(SoL)创始人、主席,2001年被《商业周刊》评为世界十大管理学大师。其著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被《哈佛商业评论》评为过去75年影响最深远的管理学书籍之一,荣获世界企业学会最高荣誉“开拓者奖”。以下文字摘自彼得·圣吉《没有比伟大的老师更伟大的祝福——做南怀瑾先生学生的几点思考》
自《第五项修炼》中文版出版至今10 年间,中国内部发生了很大变化,它在世界上的地位亦然。中国不再以追赶西方作为驱动力——在许多方面,中国已经与西方国家并驾齐驱了。尽管中国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社会,但目前已有约4 亿人属于“中产”,物质生活水平以如此惊人的速度提升,这在人类历史上未有。
不过,中国的崛起也带来了自身文化的困惑。拥有如此深厚、绵长,历经5000多年文化滋养的国家为数甚少。然而,消费主义的理念已经逐步影响了这个社会。鉴于西方的生活方式在中国迅速发展,设想再经过一两代人,中国的传统文化或将仅仅是一个局限于书籍、电视剧等大众媒体的浪漫主题。这很像当今的美国人还可以观看一些有关“老西部”的电影,但他们自己心里清楚,那已经是一个永远逝去的时代。……
 
我有幸成为南怀瑾大师的学生长达十年,……我相信,中国传统智慧的觉醒与对一种新型领导力的需求相结合,可以创造出一种新的良性循环。
南怀瑾大师过去几十年的努力,着重于帮助中国人领悟儒学传统的精神基础,以及如何将其与其他学问融会贯通。他以为,在过去500年里,这种领悟大都遗失了,但在今天却迫切需要。比如,他在《原本大学微言》中的诠释中指出,《大学》是一部以“领导力形成发展的七证反思空间”(知、止、静、定、安、虑、得)为根基的领导力培育手册。领导力并非来自企图心或是源自地位的威权,而是来自于一个人一生专注培育自己的深入倾听能力:既倾听当下,又倾听若隐若现的未来,以及将自己的注意力从无论是财富、权力,还是奉承等自我关注或他人的不良影响中释放出来。领导人需要培育孟子所说的“不动心”,继而形成明晰的愿景。他们要有诚信,才能因此而建构服务于更为远大目标的真诚协作。他们要成为罗伯特·格林里夫所说的“仆人领导”,为一个更大的整体的福祉服务。“一切如常”的领导力需要智慧,并非只需要情感。我相信,如前述例子所示,我们所需要的智慧须来自于重振各地的智慧传统,来自于展示这些智慧与我们所处困局的相关和相适。虽然这一行动超出了中国自身的范围,但如果不是中国带动这个进程,我看不出谁还会有这个力量。
南怀瑾大师在他生前的一批著述中指出,自黄帝起,教化——教以成化,就是中国文化的根基。能够在今天全球化商业中竞争并成长的企业,要拥抱一种对于学习的真实承诺——通过培育人去培育一家企业。工作场所的人本价值观不应只是口号,还须植根于培育个人、培育包容性团队文化的不息进程之中。相比之下,基于家长控制的碎片式工作文化的衰败,在政府和社会领域及商业中比比皆是,因为这些组织没有能力持续学习,没有能力适应变幻无常的世界。组织中各个层级对于学习的这种次、全身心的承诺,一直以来就是各种学习型组织的标志特征,恰如持续评估我们共同为更大整体做出贡献的状态是系统思考的核心。
因此,在中国这个转折的时刻,《第五项修炼》系列再版,我希望通过汲取往昔的智慧,为应对种种罕见难题尽微薄之力。张载(1020-1077)在经典著作《西铭》中的文字就描述了一个领导力世界:“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彼得·圣吉《2017年<第五项修炼>系列中文版序》
本微信专事摘录  南怀瑾先生著述。篇幅有限,恐难尽意,欲辨玄旨,请阅原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