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像【笔记】公开课第19期《纪实摄影——记录你生活的城市》

每周二晚八点

我们相聚在吞像摄影

>>>>

 公开课:《纪实摄影——记录你生活的城市》

>>>>

主讲老师张克非  

高级记者,中国地市报摄影学会副秘书长。从事新闻摄影工作20年,作品获中国地市州盟报新闻摄影金奖、中国晚报新闻摄影作品评选金奖。摄影作品分获黑龙江新闻奖一、二、三等奖。20年来,有70余幅作品获全国、省级各种新闻奖。

>>>>

课程详情

人文摄影的本质,就是关注人的生活状态,具有人文关怀精神。我理解的人文摄影,就是关注民生,拍摄老百姓的生活、学习、工作,拍摄他们的喜怒哀乐、生存状态,这里所指的人文,不仅仅是文化沉淀,可以说普通人的吃喝拉撒、家常里短、每个生活瞬间,就构成的人文摄影的全部。

一、目前人文摄影存在的误区

△在人文摄影中,有很多人去各地拍摄,拍摄贫困地区和偏远地区如西藏、新疆等,拍一些少数民族的图片,然后就走了,缺少的就是人文关怀,我认为现在最大的误区就在这里。这张图片拍摄于西藏,据拍摄者说,当地这样的孩子很多,他们一人牵着一头羊,忽悠游客和羊合影,照一张要十元钱,这个小孩儿却说,如果你给我照相,给我三元就行,这样的事情,在西藏可能是经常发生的。我们拍了就走,对他付出的是三元钱,但是人文关怀却缺失了。

△这是在新疆拍摄的一张图片,这样的图片在新疆可能经常能拍到,有时候能拍到在发达地区拍不到的影像,可拍完就走,这样就给人家留下了什么呢?不是关怀,而是失望。

△这张照片有人文纪实效果,可是拍完了也不了解情况,也不进行过多的采访或其它形式的关怀,这张照片就感觉没有什么意义了。

二、在城市中游走,我们拍什么?

⑴专题摄影,是纪实摄影中最具深度和高度的一种,通常专题摄影是针对一个社会问题、一种社会现象、一类社会族族,或任何一种具备典型意义的社会存在形式,以摄影为表现手段,观察、揭示或批判拍摄对象的某种内在特质,专题一般至少要由二十张以上的照片组成,拍摄时间由数天到数年不等,最终留存一个对该类事物具备标本意义和史料价值的影像文本。

△图片《上学去》,这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牡丹江市太平路,家长送孩子去附近小学上学,有牵着手送孩子,有骑车送孩子的,还有骑小摩托送孩子的。当时牡丹江的太平路是很繁华的,图片背景的日杂商店,现在已经变成牡丹江最大的一家百货商店。

△一个老人骑着一辆自行车,后面挂着三辆自行车。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呢?年轻人不太明白,但是稍稍有些岁数的人都知道,这是2000年左右,有一种收自行车的群体,他们收一辆自行车,可以倒卖出去赚几元钱。这张图片是我扫街拍摄的,在牡丹江市各个小区,经常能遇到这样的情况,可是能拍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天我也是骑自行车在街上遛,看到前面一个老人挂着这几台自行车,我就在后面一直跟着,跟到一定的时候,用胶片相机进行对焦,然后拍下这张照片,现在留存下来,也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

△《爸爸的背篓》,父亲用背篓背着孩子,交通工具依然是自行车。在北方城市这种小背篓,实际上是很难见到的,由于好奇看到一位父亲用这样的背篓带孩子,我就骑自行车一直跟踪,用傻瓜相机拍下了这张图片。

△2003年左右,有很多地方都出现了这种车,北方叫做倒骑驴,实际上就是三轮车倒骑,很多家庭由于这种形式出行比较方便就骑这样的车。现在这样的车已经很难遇到,实际上这种出行还是很温馨的。

△《童车的回忆》,妈妈推着两个孩子上街,大热的天儿,不仅妈妈累了,两个孩子也在小车里边睡着了,这样的影像,实际上在街头是经常发生的,可是如果把它记录下来,就需要当时有那种记录下来的冲动。这样的图片当时看了并没有什么,可是过了十年二十年以后,觉得还是很珍贵的。

△这样的黄包车,在南方很多见,在北方也曾经流行一时,这样的车很多人都坐过,现在很多地方已经都不多见了,如果把它拍下来,也是一种回忆。

△同样的黄包车,在北京是这样的场景,黄包车现在已经变成了一种旅游工具。

△《碰碰车也上街了》,有时候年轻人会做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这两位年轻人把碰碰车开上了街。这张片子是有一天晚上我出去遛弯儿,手里拎着一个小傻瓜相机,突然发现一个警车旁边居然有两个碰碰车在开,如果是现在,这样的情况可能要被罚款了吧。

△孩子喜欢车,家长怎么办呢?这张图片是我在一次车展上拍下的镜头。当汽车走入家庭,有一台自己的车该多好啊,这个孩子心里想的也是家长想要办到的。这张图片上,孩子腿受伤或有残疾,但是他喜欢车,家长就会满足他的愿望。这样的汽车梦,我们见到了就把它拍下来,也是一个历史的见证。

△这张图片令人触目惊心,这是我在采访中拍到的一个片子。冬天,一台大车由于路滑没有停住,直接撞到了房子上,刚好房子里没有人。当汽车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工具时,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安全是开车族必须要注意的,也是我们所有人应该注意的一件事情。

⑵专题摄影的取材

专题摄影的取材并没有严格的限制,一般而言,只要是关注现实的内容均可以专题形式表现。但取材同时意味着对拍摄对象的研究和了解,意味着充分而详实的案头工作。因为专题摄影讲求深度,所以摄影师不是一个被拍摄对象牵着鼻子走的人,而是能够独立、冷静、平静地去拍摄的人。有可能的话,可以随着拍摄进程,列出一个拍摄提纲,这个提纲越细越好。所谓大处着眼,小处入手。

美国著名摄影师亚瑟·罗斯戴尔所说:“当你选择一个城市作为报道对象,你完蛋了;当你选择一个社区作为报道对象,你很困难;当你选择一个街道作为报道对象,你可以办到;当你选择一个家庭作为报道对象,你容易多了;当你选择一个人作为报道对象,你成功了。”你当然可以选择一个城市,也可以从一个人开始,从一个细节开始。

下面来看一组图片:

△1996年1月30日,黑龙江省海林市农民王华军的爱人孙艳梅生下了“龙风四胞胎”,从那时起,我就跟踪拍摄了整整18年,从出生到上大学,每年都要去看四个孩子,他们上学前班、上小学、上中学、考大学,每个阶段的影像都留在了我的镜头中。18年的跟踪拍摄,留下了四个孩子的生活片段,也留下了很多感人的故事。

△这是四胞胎上小学前。

△这是四胞胎上学前班了。

△龙凤四胞胎的出生,在当地也是一个新闻,如何记录四胞胎的生活,当时有很多人在想,但是却没有人做。18年来,我跟踪四胞胎,有很多感人的瞬间。四胞胎是牡丹江妇产医院出生的,医院每年都去看望他们,给孩子送去学习文具、衣物等,孩子们真是非常高兴。

△每年给孩子做一次体检,你看这几个孩子乐的都合不拢嘴了。

△放学了几个孩子跑回家,他们的这种快乐,我们看了都很欣慰。

△四胞胎上小学了,上小学是这几个孩子生活的一个起步。在每一个生活的节点,我都会去看看这几个孩子。

△每年过年前都有一些好心人为几个孩子送去衣服,生活用品。

△趴在土炕上写作业。对于有些地区的孩子来说这是很新鲜的,但是对于东北农村的这几个孩子,这种生活就是他们的常态。这张图片在我拍摄的孩子整个学习过程中,觉得还是比较满意的,几个孩子表情各异,表现了孩子当时的心理和状态。

△生活在一个小山村里的一家人。

△2003年11月在新民小学上小学的四个孩子。

△上初中,他们的学习状态。

△2014年4月高考前,牡丹江市妇产医院又去看望这几个孩子,给他们带去要高考的服装等,这几个孩子高考前的状态也是比较不错的。

△2014年6月高中毕业前与同学们一起合影,马上他们就要参加高考了。

四胞胎的故事,可能我还要拍下去,这四个孩子会走出大学校门、会走上工作岗位、会结婚、会生子,生活在变化,生活的场景的变化,我们记录生活是一直不变的,专题摄影就是要一直记录下去,而且把他们的喜怒哀乐,把他们的精神,把他们的生活记录下来,而且一定要做到有人文关怀。

⑶专题摄影的镜头语言

镜头语言,包括镜头的变化、角度的变化等,没有谁规定专题摄影只能使用哪一种风格或者哪类的影像语言,但需要明确的是,你选择的语言是你自己用起来最舒服,以及最适合你要表现的主题,也是可以由表及里触及事物核心的那种语言,同时注意语言应当时刻保持活力。

人文摄影靠的是积累,拍摄并不存在什么武功秘籍,只是不妨尽量地勤奋多拍,因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同时与被拍摄者要保持适当的距离,这个距离一方面是出于尊重,另一方面是让你可以控制局面的时候,拍到想要的东西,大多数拍摄过程都会有曲折,你有时候要伴随苦闷,有时候可能上帝之手将不幸降临于你,是给你另一个证明它存在的机会。毅力和耐心是必要的,这两个字说起来容易做到却很难,但是真正的摄影,必须伴随着精神上的折磨和提升,首先要接受这一点而后慢慢的来,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品都不是众星拱月下的一路喝彩而完成的。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组图片:

△这是我于七十年代末期,在牡丹江市文化广场拍摄的一张图片,起名叫《街头快照》。当时这种形式还是比较流行,每一个广场都会有一些照相的摊点,拍纪念照或证件照。这张照片的趣味点在哪里呢?一个时髦的女郎在拍照,后面一位老人扯着一块布,大家仔细看这位老人的装扮,而且嘴上还叼着一个小烟头,把这种感觉拍摄下来,经过几年或者是几十年以后,觉得还是比较有意思。这张片子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

△这张照片是八十年代初的街头招工,图片的趣味点就在那位摩登女郎身上。一张图片有趣味点,才有留存的价值或者才能觉得好看,这张片子上有很多年轻的女人去应聘工作,这位穿着比较时髦的女郎也去应聘工作,图片的趣味点就在于,在所有的妇女中她是很突出的。

△这张照片是情人节时候在街头拍摄的,一个小姑娘拿着一束花儿向一对情侣兜售。这样的场景在最近几年能经常在街头看到,可是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这样的片子还是很少见。人文摄影记录的是当时的一个瞬间,经过一些年的变迁,大家再看这个片子,图中的一对情侣和小姑娘,他们的穿戴就证明了不是近期拍摄的,这种服装的变化也是应该记录下来的一个很重要的元素。

△在九十年代左右,城市出现了一种街头电话亭,有人值守并收费,大家看这张片子里边的几个元素,背景有人物和黄包车、汽车等各种车辆,前景有一个摆摊的老人和一个年轻人,如果没有前景、后景的呼应,只拍一个电话亭,这样的片子就没有什么意思。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学跳交际舞成了当时比较时髦而且流行的事情,一个单位的同事们去野游,也跳起交际舞。这张图片比较有趣的是前景的录音机和扩音器,随着时代的变化,这样的录音机已经很少见,由于有了这样一个元素在里边,这张片子大家就一目了然。

△养宠物,对于现在的一些人已经是司空见惯、家常便饭,可是在二十年前,宠物能够在街头爬上人的头,这样的情景还是很少见的,如果要是一个人能让宠物爬上头,就是说他对宠物已经宠到了极点。

△当时我骑自行车上班的路上,遇到了一位骑车人带着一条宠物狗。当时骑车带孩子上班比较多见的,而带宠物狗上班还是很少见的。这样的片子,大部分都是用胶片傻瓜相机拍的。

△有些场景拍下来以后,可能就不会多见了。街头修脚的场面,在现在的早市有时还可以看到,这张图片上人的衣着和表情,把它留存下来,再过几年这样的东西就可能看不到了。

△表现人是人文摄影一个比较重要的分支。这张图片的趣味点就是姑娘的长辫子,她的长辫子油光铮亮而且是长发过腰,把它拍下来本身就是一种纪实,就是一种留念。

△很多时候,扫街会拍到一些比较有意思的图片。这是牡丹江市的一家大商场开业,满地的爆竹,可是开业仪式过后,这些礼仪小姐脸上却一点笑容也没有,因为领导正在训她们。

△影像的纪录是真实的。在1999年,有这么几个人以吹唢呐为生,但不是去街头表演,而是到饭店、酒店去等结婚的人,遇有婚礼,他们就会吹起唢呐,然后拿了红包就走人。这样的场景现在已经很难见到,把他们记录下来或者把当时的一个社会景象记录下来,还是有留存价值的。

三、问题解答

Q1:请问老师,我是一名初学者,但很喜欢扫街,可每次对焦总感觉不清晰,请问有什么方法能够解决吗?

扫街是记录城市变化很好的手段,我的很多作品都是扫街扫出来的,扫街看似容易其实很难,难的不是拍摄,而是克服心理障碍,现在的相机自动对焦已经很方便了,为什么拍的时候还会虚呢?主要是拍摄时心虚,解决的办法就是到街头去多拍,遇到拍摄对象不愿意配合,可以和他说明拍摄的目的,交流的多了,遇到的事情多了,心里障碍就自然迈过去了。

Q2:请问老师,很多大师的抓拍作品都是黑白摄影作品,那么我是不是也要去拍黑白照片才能算街头抓拍?

大家看到很多大师的作品都是黑白的,这并不是说街头抓拍用黑白的才好,而是大师们的早期作品都是用黑白胶卷,留下来的作品自然就是黑白为主了,现在也有很多作者愿意用黑白效果去体现,这要看具体情况、具体题材来定。

Q3:在数码时代您认为与胶片时代在人文摄影这块有哪些不同?

我认为没有什么不同,数码和胶片只是记录影像的介质发生了变化,影像的本质并没有变化,我们关注人文精神、人文摄影,主要是关注人的生活和人文关怀精神。

Q4:能否给我们推荐几位值得学习的人文大师的名字与作品,并且介绍基本学习人文摄影的书籍?

人文摄影,首先要看布列松的作品,布列松是公认的人文摄影大师,他的作品大部分都出自于街拍。台湾摄影家阮义忠的人文摄影在国内外也可以说是旗帜,他的作品《人与土地》、《台北谣言》、《失落的优雅》、《四季》都要读一读。国内很多纪实和人文摄影大家,比如王文澜等的作品,大家也要好好的看一看。推荐王牧写的专著《超越平凡的人文摄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写得很细,对摄影爱好者会很大的帮助。

本次课程笔记到此结束,下周课程同样精彩,

敬请期待!

(0)

相关推荐